延海龙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孝义 0323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1]。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了对思政内容的探索,逐渐在专业课程中掀起了思政教学热潮[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使其专业课设置合理,以此培养出大量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最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通道。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化学课程,内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但在“课程思政”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将化学课程与思政内容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思政教学贯穿化学课程全过程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在高职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并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机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要想落实教育政策,就要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做到相互协调。从当前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现状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协同作用,改变在化学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思政元素融入不合理、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体系散、内容多、细而杂的特点,需要学生理解原理,并牢记公式,有较强的逻辑和空间思维。在传统教学中,存在教与学的机械叠加,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师生之间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课堂枯燥乏味。其次,在考试测评中,高职院校依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无形之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没有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进行教育改革,需要在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现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化学课程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双重功能,既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并以其实际行动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大家都喊响了“立德树人”的口号,但受考试、教学方式等影响,德育在课程教学中占用的时间并不多,思政教学方面着力较少,导致思政教学有所限制。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度不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社会中,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要想在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就必然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思政融入的方式相对单一,只在教案中的情感目标中有所体现,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融合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好,导致思政内容无法贯穿整个化学教学中,只能依靠教师讲解,“传道”和“授业”“教书”和“育人”依然分裂,达不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在思政工作开展中出现排斥心理,无法掌握正确的融合方式。
将思政内容合理融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健全相关的机制体系,建立相应的制度,对课程教学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相关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对于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课程思政在机制设置中难免有所缺失。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更关注管理制度,希望通过管理制度让思政建设形成合理的规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开展进行追踪和评价,使得工作开展中缺乏监督管理,在落实课程思政中存在一定隐患;同时,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也并没有建设激励机制,极易导致教师重视度不够,形成敷衍了事的态度。
促进化学课程和思政内容的融入,需要收集充足、有效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此帮助教师整合资源,拓宽视野。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此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从人力资源角度看,高职教师更关注化学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对社会背景、国家发展方针等关注度不够,且专业性不强,忽视了从化学教学内容、生活中挖掘思政元素、人文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也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忽视了思政教学工作。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从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等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管理层要高度认同思政建设工作,重视课程思政,对各课程所需环境和资源做好有力的支持,并在其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为课程思政开展提供物质保障。管理层人员要具有前瞻性,立足高起点,抓好整体谋划工作,重视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规划,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指导,推动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决定化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情景教学,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活跃、有趣的课堂,在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如:让学生观看《烈火英雄》部分片段,感受消防员的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根据课堂内容向学生提问“所有灭火都能用水吗?”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求证活动。在烧杯中放入纸片,并加入少量的氧化钠,并滴加蒸馏水,仔细观察纸片点燃的过程,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水能灭火也能生火。通过视频的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化学课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真和奉献精神。
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院校领导要重视课程思政,要对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让教师能够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兼顾两者、内容全面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一方面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建立详细的考核机制,具体考核细则,量化分数,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中,通过监督组评价和学生评价共同进行考核,以此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资源利用度高不高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所以要保证化学课程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和思政教学两方面进行,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时事和国家政策,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将课程思政融入化学课程中,使用的教育资源要更加地贴切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共享平台,可以邀请思政教师或专家指导集体备课,解答大家的疑惑,实现资源共享,促使化学教师不断成长,提升化学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实效性。
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要以优秀文化熏陶学生,如,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史,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史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化学历史可以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到青铜时期对铁等金属物质的冶炼,从炼丹术、火药发明到现在的微观粒子发现,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在思政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化学发展,例如,在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等,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在发明研究中的事迹、化学产品发展历程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化学科技发展史引导学生追求精益求精,培植大国工匠精神。在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了解大国工匠的优秀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此内容贯穿整个化学课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认识到“大国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4]。尤其是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做到一丝不苟,这样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职业道德培养的统一性。要通过化学教学,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发挥德育作用。例如,在学习钢铁内容中,可以结合“高炉炼铁”,让学生探索钢铁冶炼过程,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勇往直前、磨砺意志的思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化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将价值引领有效融入知识传授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完善人格、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下的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课程思政,推动“思政”与“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