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中国发展道路三次跃升的思想逻辑

2023-02-12 05:53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苏联现代化道路

王 哲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一、从“走苏联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一)权衡利害:反思“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一元地位的动摇

苏联的诞生开创了以社会主义制度建国的先河,其建设经验吸引着诸多国家学习模仿。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绝对真理,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均能适用,并把苏联模式推广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之中的“不二宝典”。但此种举动本身与马克思主义中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的原则相矛盾,且忽视了矛盾的普遍、特殊性间的辩证关系。直到苏共二十大召开,斯大林个人与苏联前期的建设经验均遭到批判和否定。苏联的发展模式被证明并非完美无缺,使许多参照“苏联模式”进行发展的国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问题。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苏联模式”。毛泽东认为对苏联的发展经验应辩证看待,优秀的经验就要取经;不好不坏的,要取其好的一部分;不好的经验也可以研究,引以为戒。[1]376苏联作为老牌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经验有可取之处,但不加思考地照搬到中国,不顾中国国情,则必然失败。毛泽东同样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都太过短暂,在这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经验在根本上是好的,斯大林著作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仍值得我们“采取分析的态度”进行学习。[2]549-550

(二)树立传统:坚定“走自己的路”

1.思考发展道路

在对“以苏为师”进行反思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重新探索一套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应当将中国自身实践与苏联经验相结合,将我国实际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311中国自此开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一切以本国国情为中心的前提下,把一切积极因素争取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着眼于中国实际,力图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利因素和别国的建设经验,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而这一思路也在后来的中国发展道路之中得以赓续传承。

2. 初步探索“自己的路”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分析了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会上强调了目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许多新观点。以上实践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上的指引。1956年底,过渡任务完成后,我国正式迈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在五十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失误,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趋停滞。

二、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继承传统:坚持发展靠自己,“走自己的路”

1.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深刻反思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是“以俄为师”还是“以苏为师”,他国经验始终是诞生于别国的具体实践之上,照抄照搬过来必然不能符合中国国情。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63邓小平认为,由于之前对苏联经验的无条件接纳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些弊病,遭受了一些挫折,而要想规避此类问题,便必须将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2.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了其科学性及指导地位。从探索初期出现重大失误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人们对毛泽东思想出现的两种极端化的观点:关于坚持“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观点,邓小平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143关于彻底否定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同样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4]172这不仅巩固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也为继续传承“走自己的路”的理念做出了价值表率。

(二)发展传统:立足实际,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的实际是什么

中国的实际是发掘中国特色的现实基础,是选择发展道路的首要因素。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3]252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面对如此的发展现状,寻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两点认识,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客观事实,今后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方向为基准;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目前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考虑问题、谋划发展,都要遵循这一现实。

2.发展道路向何方

中国发展的方向只能是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认为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进行了准确的阐释,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这不但纠正了过去将社会主义局限在特定模式下的错误,而且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让人们由粗略印象深入至本质层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才能真正地把“中国”和“社会主义”两大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一条中国独有的发展道路。

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突出“中国式”,发挥中国优势

1.中国优势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戮力同心,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创造了显著于世界的中国优势。中国优势在于“制度”。中国目前的社会制度不仅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超越,而且对资本主义制度也采取了辩证的批判。中国优势在于“领导”。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模式,有利于将一切可利用争取的力量紧紧凝聚在周围,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国优势在于“目的”。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恪守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理念,致力于全体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提升,真正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中国优势的外化路径

将中国优势作为发展道路上的正向加成,需要多领域的共同发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原则。在政治领域,将制度完善放在首位,推进我国领导核心、治国依据和社会主体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经济领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经济发展降速提质,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作功能,推进经济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在文化领域,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支撑,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引领,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达成“双创”性聚合。在社会保障领域,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工作的目标导向,全面脱贫后持续加大社会治理力度,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在生态领域,坚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整个社会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二)坚定“四个自信”,强化道路的发展支撑

1.“四个自信”一体同源,相辅相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类文化都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经长期实践而孕育的文明硕果,是现代化道路上凝聚人心一致向前的精神动力。

理论自信,即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对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发展规律的总结与肯定,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与规律探索的认可,是现代化道路上引领正确方向的旗帜导向。

制度自信,即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来源于数十年艰辛探索的成果所得。党带领人民“摸着石头过河”所逐渐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正确性最终被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盖着国家和社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是现代化进程中保证国家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

道路自信,即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的实质是对上述三者的外在体现,是对三者准确把握后作出的现代化过程与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出的正确道路,坚持道路自信是现代化征程与复兴梦圆的必要条件。

总的说来,“四个自信”都是对中国自身发展实际的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自信。

2.以“四个自信”为现代化新道路保驾护航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优势、中国特色在新时代的最大彰显,也是“走自己的路”在进军现代化时期的传统再现,体现着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对国家美好前途的信心。

以文化自信为价值根源。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5]通过大力开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自信深入到人民群众意识之中。全社会范围内保有对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升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6],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能动性。

以理论自信为真理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顺应中国现实基础而不断更新发展而成,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真理。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史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并掌握好其中的理论逻辑,丰富理论自信之基础。

以制度自信为规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借鉴融合了古今中外各国制度的优秀成果而形成。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使其更适应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新气象,以制度的现代化为国家整体发展现代化提供规范保障。

以道路自信为发展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为现实发展的逻辑起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时代前行的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肩负着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任务。继续以文化、理论、制度的三重自信推进道路自信,将“四个自信”聚成一股合力,推进“自己的”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完善、巩固,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苏联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