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下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12 02:24:31彭玲玲
辽宁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师幼中华幼儿园

崔 迎 彭玲玲

(葫芦岛市莲花第一幼儿园)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基于相关文件要求,葫芦岛市莲花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坚持追随幼儿的目光,尊重、理解、支持幼儿,构建“可以听见幼儿笑声”的“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师幼开启了一段共情共生的成长旅程。

一、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课程落地生根

幼儿园以“自然呼吸,共情生长”为办园理念,以“培养‘不蔓不枝’的健康宝宝”为办园宗旨,实施“中通外直”的管理制度,构建“香远益清”的园本课程,塑造“亭亭净植”的教师队伍。自建园以来,幼儿园确立了以“莲花”文化为园所文化。在“莲花”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园明确了“自然呼吸,共情生长”办学理念的内涵。“自然呼吸”,即遵循自然之道,尊重儿童自然生长规律;“共情生长”,即师幼、家长共情共生,使幼儿在尊重、理解、信任、包容、换位、共情互助的氛围中成长。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课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将课程的纵向坐标定位于幼儿发展目标,横向坐标定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及五大领域课程,形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背景下、“儿童本位”视角影响下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模式。在课程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幼儿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得以突出、发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传承。2022 年年初,幼儿园将儿童本位下的“传统文化+”课程定位于构建回归幼儿经验的创新课程,这里的“+”是指“尊重为先、发展为要、创新传承”,是课程理念的淬炼。同时,幼儿园以“自然呼吸,共情生长”的办园理念作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构建“可以听见幼儿笑声”的园本课程,关注课程评价信息的收集,将评价融入课程实施中,激发师幼内驱动力,让课程评价自然发生,从而有效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二、聚焦实施过程,实现课程阶梯成长

(一)第一阶段(2017—2019年):锚定课程向度

幼儿园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的总体向度。故事是幼儿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编写成戏剧剧本,让课程更加立体鲜活。同时,幼儿园引导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课程,以家长的参与来促进“传统文化”课程得到多元支持和自然生长。幼儿园将园本课程定义为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亲子戏剧课程,以优秀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家长、教师、幼儿三方合作创作剧本、表演剧情,通过戏剧表演引导幼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第二阶段(2019—2020年):关注儿童需要

2019 年,幼儿园整理出32 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子戏剧剧本,其中《狐假虎威》等经典剧目经过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合作,成为标志性的园本经典剧目。但是,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进行对照时,发现有些课程并非幼儿需要。具体表现为:剧本表演时部分幼儿表情木讷,失去了本来该有的儿童状态。基于此,教师重新审视课程,倾听幼儿家长的需求,找寻能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将更多幼儿喜欢的游戏穿插在戏剧课程中,尝试让游戏和课程有机融合,从而创设出新的戏剧课程模式。

(三)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聚焦儿童发展

2020 年,幼儿园组织教师重新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通过教研和反复实践,幼儿园引导教师拓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将关于儿童的、自然的、生活的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内容有目的、系统地渗透到课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存在于课程中,让课程真正回归幼儿的生活。至此,幼儿园将儿童本位视角影响下的“传统文化+”课程再次完善,完成了3.0蜕变。课程不再受戏剧故事内容限制,而是尊重幼儿需要,幼儿的参与和体验是立体的、生动的、全面的,随之产生的发展也是和谐的、有效的。

三、夯实课程建设,蓄力课程质量提升

(一)关于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将其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探索、形成“可以听见幼儿笑声”的“传统文化+”课程模式,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丰富课程资源,有效促进每一名幼儿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升。

2.课程具体目标

(1)幼儿培养目标

幼儿园的幼儿培养目标为:培养有赤子之心、仁爱共情、坚强意志、善良勇敢、社会担当、终身学习力和幸福感的幼儿,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

幼儿园的教师发展目标为:儿童本位下,通过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教学研究、评价反思,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勇于创新、乐于探索、勇于质疑、善于开拓、团结勤奋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3)课程建设目标

幼儿园结合《辽宁省幼儿园课程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及本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自然生长的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模式和自评体系。

(4)幼儿园发展目标

幼儿园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追随历史足迹,将传承与创新交相融合,致力于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的省级示范性园所。

(二)关于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指南》为依据,注重对幼儿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是侧重于选择与幼儿原有学习经验相连接且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侧重于选择幼儿感兴趣且可以为其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体验的内容;三是侧重于选择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于行的内容。

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要求,即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园将“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归纳为:追随生活,即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发展,即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幼儿得到适宜的发展;顺应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自然的滋养才能得以传承。

(三)关于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路径

(1)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教学活动是“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幼儿园依据《指南》精神,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紧抓主题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将抽象的文化传承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与幼儿学习经验相连接,引导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由此产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2)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是“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幼儿园将“传统文化+”课程精神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3)游戏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活动是“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

(4)种植、养殖活动

种植、养殖活动是幼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园所为满足幼儿需求,栽种了50 余种植物,饲养了孔雀、兔子等小动物。通过种植、养殖活动,幼儿不但了解到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特点,而且也收获了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幼儿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的真实的生命体验。种植、养殖活动让幼儿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万物,从而使他们在顺应自然中得到发展。

2.课程实施原则

(1)立足儿童本位

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中,幼儿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是课程规划与实施的出发点。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儿童本位的认识,重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把儿童看作“传统文化+”课程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长期以来,预设课程一直占据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位置。然而,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忽视没有预设但是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内容。预设为“传统文化+”课程绘制了蓝图,生成是为了更有效地落实预设。教师预设的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而改变。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课程追随幼儿的重要表现。

(3)重视师幼互动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列为二级指标,这意味着在“儿童为本,过程导向”理念的引领下,师幼互动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关键。儿童本位下的课程更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师幼互动新样态,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四)关于课程评价

《评估指南》中强调“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在学习《评估指南》精神后,教师考虑外部评价诚然重要,但是难以成为常态;而内部自评不但可以形成常态,还可以引导师幼共同参与,并由此产生自我提升的内驱动力,形成生态评价机制。基于自评对于课程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自评体系构建为突破口,解决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自我评价(内部评价)体系构建

关于自我评价(内部评价),即幼儿园内部的评价,包括教师自评、幼儿自评、幼儿同伴间的互评、教师间的互评。这里的自我评价主要指以促进师幼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和幼儿的自评。

“传统文化+”课程的自评体系构建依据《指南》《评估指南》《辽宁省幼儿园游戏活动十项建议》等文件,也参照了刘焱老师主编的《中国幼儿园教师班级保教工作质量评价量表》,同时结合幼儿发展特点、教师群体特点、园本课程等要素,经历了“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完善”等系列过程,形成了动态自评体系。该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师幼参与、动态管理。

(1)编写以主题为单位的评价指标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教育”意味着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这虽然可以让评价更加全面,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也会增加其工作负担。“传统文化+”课程中教师以主题为单位编写评价指标,让评价更加系统有效。

(2)构建师幼自评的双主体模式

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的构建者,也是课程重要的执行者,同时更是课程自评体系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在双主体模式的影响下,评价活动与师幼一日生活自然地产生了融合,课程实施过程成为师幼收集评价资料的主要途径。

(3)做好评价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整理和反馈

幼儿园将零散的评价信息分类,与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对照、分析,解决分析结果杂乱无章的问题。关注过程性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同时,多次多时段抽取评价结果,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2.形成有效的师幼自评材料收集策略

一是幼儿园将资料收集嵌入幼儿游戏中,解决评价工作繁杂的问题。《评估指南》在评估方式中提到要“聚焦班级观察”,教师应锁定最有价值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便捷的自评。二是充分利用档案袋方法,构建儿童本位视角下的幼儿自评档案。三是设计师幼共读的观察记录,让观察记录变成师幼共享资源,包括可供师幼共读的观察记录,为自评资料的收集提供幼儿视角。四是营造自然常态的评价环境,便于教师收集到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幼儿园引导教师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让教师循序渐进地回顾自己及他人的工作。

4.师幼自评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当幼儿成为课程构建和评价的主体时,幼儿园发生的一切才是真正在儿童本位影响下发生的,此时的幼儿真正站到了课程中央,幼儿园课程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发展,这是“可以听见幼儿笑声”的课程,将时间、空间、自主权全部还给了幼儿,使幼儿得以在这样的课程中自然呼吸、快乐成长。

(2)扭转了错误的评价观

教师不再认为评价就是为了打分,而是正确地认识到自评的内驱动力作用。幼儿园通过教研对《评估指南》中的“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儿童本位、坚持科学评估和坚持以评促建”四项原则有了正确的认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3)收获了家长的支持

家长在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和评价中,与幼儿园和教师产生了共情。如在围绕幼儿自评进行家长访谈时,家长对幼儿园的整体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自评机制的构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4)提升了园所的办园质量

在园本课程研修过程中,幼儿园主要通过内部评价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实施过程。通过常态化自评机制,教师及时反思自身及园所的不足并加以调整,加速了园所的专业化成长步伐。

猜你喜欢
师幼中华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2:24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40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3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