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强强, 姚俊杰, 王宇峰, 栗嘉徽, 刘 畅, 庞婷婷, 丛德毓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推拿科, 吉林 长春, 130021; 2.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是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手法作用于体表,以达到舒筋活血、解结除痹效果的经典物理疗法,并逐步应用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等多门学科,并与西医解剖、康复、病理等学科交叉融合,使推拿疗法的优势与疗效日益提高,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推拿的核心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从不同角度呈现学科贡献信息,并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展现学科的宏观结构与发展脉络,以期为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客观依据与思路[1]。
检索CNKI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设定为学术期刊检索,检索主题为推拿或推拿治疗或推拿手法或按摩或手法治疗,期刊来源为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WOS数据库,主题为tuina或Chinese massag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纳入篇名、摘要、关键词与检索主题词相关的所有文献,研究类型不限。文献排除标准: ① 临床研究或动物实验中,干预措施不涉及“中医推拿”相关内容; ② 畜牧与动物医学、哲学与人文科学、新闻报道、会议论文等类型文献; ③ 文献信息不全或重复发表的文献。
根据检索策略搜索文献后,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逐条查阅文献,筛选标题与摘要,并评估全文,若有分歧,则由第3位研究人员参与讨论并协商决定。CNKI的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WOS的检索结果以“纯文本—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导出。
应用CiteSpace V.5.8.R3软件进行分析,设置如下: CNKI时间分区为1992—2021年(时间切片2年), WOS时间分区为1988—2021年(时间切片1年); 术语来源为 “title” “abstract” “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 节点类型分别为 “author” “institution” “keyword”; Top N为50, 裁剪方式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
CNKI数据库共获得原始文献6 938篇,经数据检查、去重后纳入5 638篇; WOS数据库检索获得原始文献465篇,经数据检查、去重后纳入346篇。
核心数据库作为高水平论文的合集,是分析学科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的可靠数据来源。中文核心文献自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出版以来,始终保持较稳定的发文量, 1995年(331篇)和2004年(285篇)的发文量是2个高峰年份,其他年份发文量稳定,维持在200篇左右,说明推拿研究领域已经获得相应程度的研究成果,需要寻找新的方向突破。英文核心文献中,发表中医推拿相关文献始见于1988年, 21世纪后开始有较为稳定的增长,年发文量20篇左右, 2020年以后发文量超过50篇,但与中医相关的总体文献数量相比,中医推拿研究文献始终较少,未成为研究热点。
WOS数据库发表的文献显示,共有32个国家发表过中医推拿文献,多数为亚欧地区发达国家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合作发文60次,发文量较多的国家为中国(258篇)、美国(44篇)、澳大利亚(13篇)、德国(12篇)、英国(11篇)、韩国(9篇)、加拿大(9篇)。其中,中国、美国、德国的中心性大于0.1, 仅美国具备突显值,这表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推拿暂无较大国际影响力,不及针灸与中药的国际传播力[2-3]。
基于1992—2021年CNKI发表的论文,将其生成landscape视图,见图1、图2。首先,选取每2年中排名前50的作者构建当年的网络,然后将各年的网络视图合成,合成后的网络中共有794名作者,合作846次,机构视图网络共有569家机构,合作274次。对视图调整后发现,作者合作范围较小,总体以各地区中医药大学为主,形成了稳定的区域内部研究团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手法流派和推拿疗法的差异,导致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无法为多中心研究提供合作基础。
图1 中医推拿CNKI核心文献作者共现图谱
图2 中医推拿CNKI核心文献机构共现图谱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为展现较为详细的结果,设置显示影响力较大的连续聚类标签,并以浅语义索引/对数似然率(LSI/LLR)的方式显示。聚类结果显示Modularity(聚类模块值)Q值均大于0.3, Sil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均大于0.7, 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主题合理。
经分析, CNKI检索的文献共形成16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聚类,见图3。以推拿疗法、穴位按摩、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的综合疗法的研究为主(#0、#1、#3、#5、#7、#11、#14、#15), 以颈、肩、腰、膝等骨科关节病、脑卒中与妇科、儿科(#2、#4、#6、#7、#8、#10、#12、#14、#15)常见病的临床研究为主要方向,近年来更注重亚健康、生活质量、炎症因子等基础研究,名医经验的学习与继承以及按摩器的研究与开发[6]。
图3 中医推拿CNKI检索核心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对于颈、肩、腰的伤科推拿研究,各机构内部有较强的研究特色,结合CiteSpace网络视图结果与文献研读,总结出主要机构及其贡献领域,见表1。除主要机构外,湖南中医药大学对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研究、贵州中医药大学对压力刺激的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对肌疲劳与软骨细胞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对骨骼肌与血流变的研究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对手法咔哒声与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丰富了中医推拿的理论内涵与临床实践应用。
WOS数据库主要作者及机构特点与CNKI所得结果大致相同,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团队为主的中国研究团队发表了较多的循证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4-5], 对中医推拿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他国家的文献以综述为主。
表1 中国国内前10家推拿研究机构核心期刊发文概况及贡献领域
发表在WOS文献库中的相关文献较少,聚类表现较为具体,共形成14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聚类,见图4。推拿疗法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0、#4)以系统评价、队列研究为主要研究类型展开研究(#0、#10)。近年来,方案类型的文献明显增多(#5); 疗法方面更注重腹部推拿、整脊手法以及与中药结合的研究(#2、#5、#6)。研究者更希望采用推拿疗法与中草药代替免疫抑制类药物(#13)以减少西药滥用所导致的副作用,更加积极地应用前沿方法与理论对推拿疗法进行探讨,如应用格子玻尔兹曼法、信息熵等对手法的力学研究(#6、#12)、推拿对内皮功能与神经再生的影响(#8、#12)、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11)、便携式按摩机器人的开发(#7)。
图4 中医推拿WOS检索的核心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2.5.1 CNKI中文献关于推拿研究的演进: 早期前沿的突现时间为1992—2000年,该阶段推拿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推拿治疗”“临床经验”“按摩法”和“医案”等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前,推拿学科的发展特点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受交通限制缺乏交流,但又受地域影响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逐渐重视中医药发展,上海以及各地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陆续成立推拿专业与推拿(按摩)科室,使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推拿疗法作为操作性强的治疗技术,在早期尤为重视临床经验和医案的总结,为各流派交流与传播的特色治疗方法。
中期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01—2010年,该阶段的研究前沿集中于“中药疗法”“穴位按摩”“熏洗”“儿童”“骨伤科”“护理”“综合疗法”和“亚健康”等方面。结合文献发现,此阶段推拿研究有4方面的特点: ① 与中药结合的推拿综合疗法逐渐增多,更加注重患者整体体质的辨证论治,有助于调整患者亚健康状态; ② 骨伤科推拿与整复类手法的临床研究出现高峰,该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骨伤科推拿作为“简、便、验、廉” 的中医适宜技术,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其中闭合性骨折的整复与术后护理展现出优势; ③ 推拿疗法中技术与理论的深化发展,例如脊柱微调手法[7],“三步九法”推拿法的创新与应用[8],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深入认识等[9]。该时期的另一特点是西方康复医学理念与治疗技术的传播对推拿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临床实践中与中医推拿不断融合,作为 “中医康复学科”发展成一定规模[10-11]。最新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11—2021年,该阶段的发文量逐渐稳定,研究前沿集中于“生活质量”“失眠”“腹部推拿”“临床疗效”“小儿推拿”“名医经验”“综述”和“疼痛”等方面。最新的研究前沿根据临床需求导向,更加注重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热点内容逐渐转向“疼痛”“失眠”和“肥胖”这些成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社会对“小儿推拿”的需求明显增多,部分院校陆续建立小儿推拿实验室,逐渐突破了单纯的临床研究,开始转向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12]。推拿治疗技术创新达到瓶颈,开始重视对名医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总结与发挥,见图5。
图5 中医推拿CNKI检索的核心文献突现词图谱
2.5.2 WOS中文献关于推拿研究的演进: 早期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00—2010年,该阶段推拿领域的研究较少,仅生成“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united states”和“equation”等方面。该时期美国对中医推拿的研究兴趣较高,但仅有少量研究通过安慰剂对照试验、力学研究与模拟等方法对推拿的效用进行了验证。中期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11—2015年,该阶段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于“complementary” “breast cancer” “clinical trial”和“care”等方面。中医推拿作为补充和替代疗法,在慢性癌痛、术后康复护理等方面展现出非药物疗法的优势。最新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16—2021年,该阶段的研究前沿集中在“efficacy” “systematic review” “quality of life”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方面。该阶段更重视推拿效果的提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进行了较多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见图6。
图6 中医推拿WOS数据库中核心文献突现词图谱
本研究结果显示, CNKI检索的核心文献年发文量趋于稳定,与中医推拿总体发文量相比,其占比逐渐降低; WOS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年发文量逐渐增加,但总体文献量仍然较少。结合文献分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推拿的疾病谱变化较小[13], 现有疾病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应成果,急需推拿疗法方面的创新以增加推拿治疗的适应证或提高对传统疾病(例如颈、腰等关节病)的再认识,以提高疗效。国家、机构、作者的可视化谱图分析显示,中国为中医推拿的主要研究力量,机构由早期较为分散的状态逐渐向各地中医药高等院校集中,其中以上海、天津、北京的综合研究实力最强,说明中医推拿研究逐渐深入,高水平的平台是研究的保障[14]。
推拿学是由诊断学、治疗学、手法学、功法学组成的综合学科,现有研究以治疗学为主,具有鲜明的临床需求导向性,手法学较少,而诊断学与功法学的研究未形成规模。CNKI中的核心文献研究趋势: 临床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与循证研究,骨伤科研究转向内科研究,重视治疗经验与疗效转变为更重视预后及生活质量。WOS数据库中文献趋势特点为逐渐重视推拿疗法的效力与循证研究。循证医学已经发展了30年,推拿文献的研究质量依靠循证理念有了明显提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引入中医推拿研究,能够充实中医推拿的循证依据[15-16]。尽管有许多临床研究与系统评价得出结论,但并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研究支持推拿疗法的有效性,并且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临床治疗指南或决策的制定中,推拿疗法得到的结论仍是“弱推荐,低质量证据”或“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差”[17-19]。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推拿的生物力学研究,从最初的手法力学量化到建立数字化力学模型,再到运用超声、步态、肌电等新技术验证推拿的力学效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国内对细胞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晚,受限于推拿手法难以标准化,与西方骨骼肌再生医学中机械刺激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也是“氧化损伤/氧化炎症”相关疾病,并提出了“肥胖症和氧化炎症的病理学镜像关系假说”,即代谢疾病与氧化炎症相互影响,共同作为慢性疾病的发病基础[21-23]。中医推拿疗法和功法已被证实在调节糖脂代谢与抗氧化炎症方面的明显治疗作用,可作为提升慢性病预防和治疗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建议推拿学科应积极参与老年病和慢病防治的全过程,以多学科融合发展为导向,突破传统临床病种,探寻推拿辅助干预的优势病种、作用时点与优势疗法,拓宽疾病谱,并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24]。
1982年,西方康复医学学科正式在中国建立并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医推拿的发展造成了冲击,许多学者认为推拿手法难以量化,无法进行标准化是影响推拿发展与国际化的关键因素[25],但康复医学中物理治疗流派众多,却并未影响其学术理念与治疗方法的传播,因此,手法标准化并不是阻碍推拿国际化的最关键因素,实现“优势手法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或许是解决方法。在早期康复医学理念中,尤其是肌骨康复,治疗的方向往往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生物力学机制的精准治疗去改善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背离。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发现,组织结构与生物力学机制很难改变,治疗起效的关键是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化,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变化对解读中医推拿的优势至关重要,也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本研究认为,中医推拿应依靠中医综合疗法,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针灸、中药、传统膏方与功法锻炼等独特优势提高疗效。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 ① 仅选取了CNKI和WOS数据库的核心文献,然而受限于推拿学科科研局限性,较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未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中,今后研究可扩大数据纳入范围; ② 由于中医推拿、按摩与其他国家的按摩疗法存在一定交叉重叠,且受翻译术语非唯一对应性的影响,很难将其分类进行亚组分析,在学科交叉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吸收其他按摩疗法的优势也是中医推拿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