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以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为例

2023-02-11 21:34韩治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校企人文院校

韩治国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20)

职业本科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新时代新形势新格局,不仅需要技术与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调整思路,转变策略。在主战场上的教师,要迅速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既能讲理论,又能做产品;上得了课堂,下得了车间;既有人文知识的积淀,又有数字化教学研究与运用的能力,适应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时代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坚持终身学习,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一、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源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眼于国际竞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与理解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贲传上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阴阳汇合,形成了天文,即大自然;人类出现以后,开始诗书礼乐教化,就叫做人文。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以此教化并成就天下之人。《辞海》中解释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层面。学校教育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法学、美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劳动学等,由此而设置的学科叫作人文学科。

“素养”一词见于《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2]有素养的人,跟别人讲清楚利害关系,别人一定追随他。《辞海》有两个解释:一是经常修习涵养,二是平素所豢养。素养包括内在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等,也包括日常外表形象、行为方式等。学校教育中,理解为通过教育培养而使学生形成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可见,人文素养是人的内在品质的塑造和培养。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要面对国际挑战,应对国内竞争,人文素养培养成为必修课。

(二)从国际竞争视野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助力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助推技术文化交流,拥有国际视野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具有贵和、尚中、友善、睦邻的意识认同,中国古圣先贤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新时代,要传承见识高远、涵盖天下的国际视野,必须加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奠基,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民族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需要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这些都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内容。

(四)从职业教育崛起看

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职业教育要让受教育的人具备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学科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在健全完善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德行高尚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缺失分析

基于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和办学性质的差异,笔者对首批15 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1)进行了归纳对比,发现人文素养培养缺失表现如下:

(一)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缺失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相统一,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理念的关键体现,因为它既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的“接口”,目标正确,培养的人才就好用,反之,衔接不畅,就造成人才培养的“高成本”与“低效能”。诸如学习能力、专业要求、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基本元素都应该有所体现。[4]梳理目前首批15 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涉及到人文素养。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高标准严要求,显然有很大距离。

(二)人文素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缺失

职业本科教育要服务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服务于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职业本科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包括跨界整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现场协作和沟通能力、多维迁移能力等在内的高阶能力。因而,职业本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心要从工作过程导向转向具体工作过程,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紧跟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以课程改革推动职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5]目前,首批15 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中,其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均突出了艺术、外语、信息、管理等元素,这其中的设置可能与本校的主干专业相关,但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素质拓展训练、劳动教育、人文、艺术、科学和体育素质等课程设置的学校并不多。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在职业本科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中是有所缺失的。

(三)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缺失

职业本科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言,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实践过程。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前期储备的话,那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培育就是深化与检验。因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校内的实验实训,还是企业的实习就业,都要将各门专业课程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学生专业基本功是否扎实,职业精神是否牢固,动手能力是否强,技术技能是否能够得到体现,特别是对于专业职业岗位来讲,最能体现职业人文气息,如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学生能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能否适应企业文化范畴内的管理制度。如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眼高手低,岗位运作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较难适应企业岗位的发展变化,那么,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不成功的。纵观首批15 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教学实践管理与考核规定、毕业设计等各环节要求,大部分院校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而对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均没有具体体现,培养目标与考核的界定都比较模糊。

(四)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缺失

职业本科院校应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文化气息浓郁、职业教育文化底蕴丰厚、专业建设文化主题鲜明、工匠精神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厚植工匠精神沃土,点亮职教文化之魂,让学生在校园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景观中感受浓厚的职教文化氛围。反观目前首批15 所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的校园文化,从显性角度看,职业性不能凸显,只能看到标语口号、政策性宣传专栏,很少看到大师室、工匠室、学生成果展示室,更少看到校企合作洽谈室、项目工作室等这类最能体现校企文化相融的场所与场地;从隐性角度看,从办学理念、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实践教学文化到教师价值引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容均有所体现,但是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完整性,不利于铸造学生未来职业精神发展所必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要符合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职业教育理念,树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

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探索,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心智成长规律,搭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平台,转变轻素质素养培养的认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高度关注学生政治觉悟、思想状况、人格塑造、适应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培养,树立全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职业本科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校内活动、竞赛考证、实习就业等环节启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思索感悟中成长,在实践实战中成熟。职业本科院校的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要强化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协同提升。教育教学中,将人文素养融入各类教学与学生活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人文理念,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各项优良品质。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和铸造

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前提。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工匠”之师,也要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教师既能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专业术语传递知识和文化,又能用入耳入心的“思政语言”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具备广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人文精神,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有效融合,平时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团队协作、如何正确对待职业、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真正做到寓人文素养教育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实验实训、实习就业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造学生灵魂。

这就涉及到人文素养教师队伍的组建和培养问题。首先,职业本科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试讲试用过程中,要重点考察专业教师的思政渗透意识,人文素养的价值引导,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对于在职教师,要通过培训进修等各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最终使专业教师有能力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情商教育氛围,使得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师,要主动学习文、史、哲、法、艺术等人文专业知识,使得自己的专业教学既有厚度也有温度,以此提升人文教育教学效果。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落实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每个环节

依据职业本科教育“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等多重办学特性,职业本科教育是对接社会需要、行业需要、职业需要而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7]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习就业等多维度对接与落实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双修、理实并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属性以及特征,校企双方合作协调,以专业课程为主线,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并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环节。

1.深入专业教育每一环

专业教育从育人目标、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训的每一环都要紧密联系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到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完整性,考虑到教师的育人能力、学生的承受能力,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轴,以品德养成、实际操作和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养成为目标,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一切资源,通过专业教育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专业教育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明确岗位职责,明确职业任务,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及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确立最能反映专业特色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包括专业特色职业能力结构、专业特色职业人文素养和专业特色技能水平等课程标准,让每个阶段的专业特色职业技能要求都能匹配相应的专业特色岗位集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行业文化、企业精神,吸纳其中的文化因子和文化元素、审美价值。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特色人文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以专业特色人文实践教学为主的理念和方法,每一个专业都结合各自特点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群,通过校内实验实训、仿真平台、项目合作、任务驱动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认识不足,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系统知识。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行业融合、实习实训、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培养等方式,让行业专家、师傅亲自指导学生岗位实操,使学生的专业特色综合职业能力逐步形成。

2.强化校企合作每一关

校企合作是全方位、多链条的合作,职业本科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每一关都要体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育人目标和专业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编写与选定、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再到学生各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要以企业家精神为引导,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触和体验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实践课堂,把原来的理论课堂转化为实操动手课堂,使得学校专业课程、实训场所和企业实践环境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强化实践育人。开展校企合作第二课堂,进行明确的任务式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课堂主动消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依托企业搭建校内外真实运营的实践基地,动员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把专业课程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专业课程技能与产品开发、技术领域、工作过程、生产经营等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产品研发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获得生产经营实践体验,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融通。平时,还要依托行业、企业鼓励学生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举办创新创业等各类大赛,以证(赛)促学,以证(赛)促练,以证(赛)促创。依托校企资源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教融汇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通过产品设计与调试、系统设计与改进、产品性能测试与评估、产品设计与优化、生产现场管理与技术服务等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享感想与创意,在动手实践以及分享中体验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的乐趣,培养精操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助推学生全面提升岗位综合能力。职业本科院校要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主动引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大师工作室、项目室,共建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职教特色。

3.渗透校园文化每一处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也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对于师生来讲,物质文化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精神文化时时在在感同身受,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是极富内涵的丰富载体。校园文化最大价值在于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尽管每个学校的历史沉淀不同,学科专业建设不同,特色和优势也各不相同,但作为职业本科院校,职业发展方向和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每一所学校都需要结合本校特点在细节设计方面精心策划和打磨,紧紧围绕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设计校园文化,让每一处显性的文化设计都富有内涵,彰显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的特色和魅力。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职业本科院校要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活动、考证竞赛、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审美品位,提升沟通能力,开阔文化视野,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每一位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

4.落实考核测评每一步

职业本科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评估体系,让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协调运转,形成职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作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要明确每门专业课程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完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职业精神、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及人文素质测评,在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中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将人文素质考核测评纳入整个育人过程。

注释:

(1)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全国首批15所“职业学院”更名为本科“职业大学”,并且作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院校。15所职业大学来自全国10个省份,其中山东省最多,共有3所,广东、江西、陕西各有2所,福建、广西、海南、河南、四川、重庆各有1所。更名结果分别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南昌职业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西安信息职业大学、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校企人文院校
人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人文绍兴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