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

2023-02-11 21:24郭晓晔李长安
山东高等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者技能

郭晓晔,李 艳,李长安

(1.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 100045;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在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业态新就业出现的同时,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与人才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1]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未来亟需推动劳动力市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本文从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一)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面对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冲击,必须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就业需求端产生影响,也会对就业供给端提出新的要求。[2]因此,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要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将就业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将青年就业尤其是大学生置于就业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3]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是带来就业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力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拉动就业的功效,在发展中解决总量和结构性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经济高增长为我国长期保持较低失业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大学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据统计,四十多年来,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9%。与此同时,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二)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2018年,首次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要求各项宏观政策都必须将就业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数字经济对就业既有“创造效应”,也有“破坏效应”。因此,宏观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都应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大力发展就业友好型经济,扶持就业友好型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防止规模性失业的发生。[4]

(三)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就业支持政策体系

适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数字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顺应灵活就业的趋势,统筹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健全适合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用工特点的参保缴费政策和制度体系。建立多层次、相互协调和补充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相互协同的就业帮扶网络。[5]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政策的灵活性和精准性。以数字化为牵引,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增强就业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大力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新业态,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创新性方式方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个性化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

二、打破就业壁垒,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传统的就业岗位有可能逐渐被数字技术所替代,这就要求政府在劳动力市场转型中发挥好调控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到数字经济这一新兴业态中。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给劳动力市场会带来显著的“就业极化”现象,即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减少,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增加,进而使劳动力市场出现“空心化”趋势,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发挥主导力量,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推动就业结构升级,有效发掘数字经济就业增长点。

(二)构建政企高校等多方主体合作机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等方面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为适应数字经济的转型发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应加快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配合的就业培训体系与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贷款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主动承担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在职培训的责任,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同时,政府也可以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针对数字经济不断创造的新兴岗位,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使高校充当“智库”角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与劳动力做好技能培训规划与课程设计,最大程度提高工作岗位与劳动者的匹配程度,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就业服务方面,可以构建由政府管控、企业搭建、高校指导的政企高校合作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7]

(三)注重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一系列区域经济重大发展战略不断被提出的现实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作用也应受到国家与政府的关注。在市场机制下,劳动力资源会自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数字经济所特有的高度流动性更是促进了劳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当前我国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一方面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当地独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抓住发展机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使不同区域和劳动力都能享受“数字红利”;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当地积极引入高端人才,借助人才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中低技能劳动力,也要利用互联网大力展开职业技能培训,缓解因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为劳动力失业再就业提供支持,延长中低技能劳动力的职业寿命。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大学生应对变革的能力

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将会使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而新旧业态的不断更替也会淘汰大批无法满足数字市场需求的劳动者。由于缺乏与市场相匹配的人力资本,不少大学生无法快速满足数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能完美匹配。因此,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现象大量出现。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最有效手段。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在防范化解失业风险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程度,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为确保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的高质量运行,需要从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着手,以提高劳动市场的供需匹配度。

(一)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全方位支持配合的合作机制。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在线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官方社交媒体发布培训信息,线下通过广播、海报等传统方式,引导劳动者积极参与,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资金支持,提高培训补贴标准,规范领取程序。其次,就技能培训的内容而言,各地政府应结合地方实际,围绕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需求为培训导向,提高大学生的数字技术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新技术新岗位的要求,最大程度促进培训效果的实现。再次,就培训的主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给予当地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提高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在达到培训结业标准后,尽可能地促使大学生与企业签约,缓解摩擦性失业风险。最后,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而言,针对技能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将实践操作能力纳入考核体系,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级,与高校开展合作,对通过考核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资格认定,促使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技能培训。

(二)深化高等教育体系改革

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空心化”问题,表明当前的就业技能需求发生了改变,对就业岗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新的就业岗位迫切需要提供新的知识与技能。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我国不仅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应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改善教育环境,扩大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对市场的有效供给。第一,应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一方面国家要从教育“硬件”出发,财政扶持高校引入教学所需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优化,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有关数字教育的思想观念,课程设置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也需跟上改革步伐,从课上教学到课下实践都要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促进高等教育向数字经济转型。第二,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发展职业教育能够缓解当前劳动力人才紧缺问题,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造技能型社会,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引导。比如,从顶层设计出发,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中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度等。第三,职业教育数字化是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并未充分涉足数字经济领域,仍局限于传统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教育水平滞后,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工作。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进入改革行列,需要借助数据这一生产要素推动教育实现现代化,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范围,丰富职业教育类型,发挥职业教育多元化服务功能,培养具有数字应用能力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三)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基础教育中融入数字素养

基础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也是体现和评价教育现代化的依据和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的天职和永恒追求,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落实到学生的高质量和现代化、人的高质量和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数字经济时代,应该在基础教育的知识学习、技能获得、态度养成等过程中有机融入数字素养,在教材中纳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相关理念,把劳动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结合起来。[8]

(四)通过终身教育促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型劳动者劳动技能与时俱进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重构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仅靠已有的知识过完一生。终身教育打破了固有年龄阶段才能享受教育的刻板形态,主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这是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终身教育也因此成为人们提升技能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当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岗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岗位也迫切需要相应的从业者具备新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有了新要求。要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应积极完善包括终身教育立法等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确保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均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保持劳动技能的与时俱进,确保劳动力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运行。也可以将由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者纳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干中学”,减少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风险,延长职业周期,提高发展上限,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早日构建,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9]

四、规范平台用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数字经济下市场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企业,不同的是形成了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新经济组织形式——平台经济。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平台企业不断兴起,创造了新产业、新业态,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但在市场竞争中,平台企业也存在许多用工不规范问题。因此,加强反垄断监管,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和谐发展。

(一)促进平台用工规范标准化

数字经济下的新型劳资关系,表面上看劳动者享有了更大的自由权,可以灵活选择工作时间与地点,但是平台企业通过算法自动为劳动者分配任务,将劳动者完成工作时间精确到分秒,增加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平台企业与劳动者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部分招聘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优势,故意设置歧视性条件,将部分大学生排除在平台招聘范围之外,造成了就业不公平的现象。规范互联网平台用工标准,应尽快从法律层面出发,针对不同工作类型与职业特点做出合理化规定,从宏观上明确工作强度与行业规范,对于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细节由行业协会与平台企业进行协商,同时将平台企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落实纳入企业评价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二)优化劳动者收入分配格局

在数字经济中,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监督劳动者,并从中抽取相应的费用作为企业利润来源,但抽成比例、奖惩机制等标准都是由平台企业自主制定,更是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扩大劳动力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针对平台主导的收入分配,应尽快确立工作任务与强度相匹配的算法机制,就工资标准而言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优化灵活就业群体的薪酬奖励制度。平台企业应主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全保障等,畅通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与申诉反馈机制,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感。尝试推广全民基本收入计划(UBI),减轻因数字技术取代人类劳动力所导致的失业压力。通过为所有公民或居民提供一定的定期无条件的现金补贴,UBI计划可以确保人们在失去工作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经济安全感有助于降低社会紧张和焦虑,为受到影响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便进行职业转型。

(三)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

垄断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数字经济下的部分平台企业凭借资本优势,打破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吞并或者挤压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取得一定市场优势后,一方面提高价格损害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打击中小微企业创业者的积极性,对传统行业工作者也造成冲击,不利于“稳就业”的实现。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的实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加快健全互联网行业监管规则,确保监管权力的执行有法可依,同时联合反垄断监管部门、网信以及公安机关、行业协会等主体,建立多元行业监管体系,发挥部门优势,破除平台垄断行为;其次监管部门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实现反垄断监管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平台企业垄断行为,实时监测及时制止垄断行为。最后对于中小微企业,政府也可以给予适当经济扶持,畅通融资通道,提高中小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打造平台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12]

(四)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下的灵活就业市场,劳动力资源具有极高的流动性,但同时也局限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社会认同感也不高。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作安全与职业发展也是劳动权益保护的一部分,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较短,水平较低,无法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灵活就业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晋升机会。一方面在劳动者技能培训中,平台企业可以跟随国家政策指导,为不同工作类型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技能划分初级、中级、高级,为达到结业标准的提供资格认证与晋升通道,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晋升渠道;另一方面,灵活就业群体工伤事故频发,平台企业也应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管理与培训,主动为劳动者提供工作必需的安全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意识考核与抽查,切实提高大学生灵活就业群体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拥有基本的安全保障。

五、高度重视技术伦理,实现大学生体面就业

技术伦理也被称为技术道德。当前,技术发展过程中不讲伦理、缺乏道德的行为较为普遍。这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也是加剧劳资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数字经济时代,在技术快速进步且迅速被广泛应用的时期,必须高度重视技术伦理的问题,并将技术伦理当作评判企业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条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在技术进步与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技术使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充分认识到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就业才是技术进步的最大伦理。这是所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根基,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实现体面就业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必须突出技术的人性化、算法的合理化。平台企业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配送时限,客观分析差评原因,真正将劳动者当成技术和算法的主人而非简单的遵从者,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实现其体面就业,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1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劳动者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画唇技能轻松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