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倩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
2022 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时俱进,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到“四基”,更要关注到数学的趣味性、数感,要能体现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怎样基于新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设计成为教师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为例,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一步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022 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1.教材分析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分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前提。“计算比赛场次”是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场中的知识。数学广场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而这节课的内容和三年级学习的搭配有着一定的联系,进一步展示出了列表等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可能情况的个数”的学习也是铺垫。
2.学情分析
关于“计算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沪教版教材上是用画图、连线、列表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规律的。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有没有困难呢?笔者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因此在执教本节课前对所在年级的6 个班级进行了学习前测,每个班级利用8 到10 分钟的时间,对学生三年级学习的“搭配问题”的效果及情况做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旧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少部分学生不会有意识地画线段图进行表示,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又利用一点时间对搭配问题做了一个复习回顾。有了搭配的学习基础,再来学习比赛场次的问题,并在此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试教,学习效果较好。
基于2022 年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相关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思量,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和列表等多种方法,解决比赛场次问题。
(2)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发现、推理等综合实践能力。
(3)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会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思想。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开始研读教参,精读教材,笔者设计了第一稿的教学设计,开始选取班级进行试教。截止到最后,本节课一共执教6 次,这期间经过了4 次试教:修改教学设计(学校同事、区教研员指导)——区级公开课(区各校教师提出修改建议)——修改教学设计——嘉定新城种子教师汇报课(市区专家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定稿。
本节课经过长达5 周的不断优化,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一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节好课更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反思。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后优化修改的内容作一个比较分析。
1.课前热身
简单的语言叙述,可以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再加上图示,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示来说一说是怎么搭配的,是怎么得出结果的。学生会说出相应的算式还有连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程标准四维目标的要求,这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知做了一个铺垫,图文并茂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3+4+5+6+7+8=?放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做这样一道题目吗?经过思考,最后决定删除不必要的问题,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更需要充分讨论的环节。
图1
2.握手问题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在这样一个具体情境下,来研究握手问题,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并感知实际问题,体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将一开始的快速探究增加了探究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3 人、4 人、5 人小组的握手次数,厘清自己小组内每人握手几次,小组内一共握手的次数,并在出现矛盾时马上现场展示具体握手情况,直接有力地验证了答案及算式的正确性,增加了直接展示的内容,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结果加深印象。
这样一个游戏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讨论中还要求学生记录简单的握手过程,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列表的处理
在之前的执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不会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有意将列表这个方法忽视,但列表是一种方法,不应该直接回避。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多种方法中自由选择最适合、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因此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列表问题进行了调整:从一开始的简单介绍到后来的观察列表、认识列表、完成列表、分析列表,再到最后的列表跟画图、算式联系起来,都做了相关调整(见表1),这样的调整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些之间的联系,增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表1
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依据学情基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构建作业目标,设置不同维度、不同类型的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运用评价来激励学生。因此,最后在本节课的执教过程中,融合语言评价、学习单每道题目的等第制评价与教师设计的评价单(见表2)。最后的评价单主要评价在上课活动期间学生的表现,分自评、同伴互评、师评,以此来激励学生了解上课的状况,并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表2
每节新课的设计,都应该在充分研究教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如学生学习本节课有没有相关的知识作为迁移,像本节课是在搭配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学生可以利用连线来进行验证,并列出相关的算式;预设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难点,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的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教学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介绍,因此教学活动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在学生观察、探究、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中,深度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出现“意外”,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同伴、自己),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给予具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