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娜,王晓华,丁成兵,江 湖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贵阳 550000;2.遵义医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贵州遵义563000;3.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 551700;4.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0)
主动脉瓣病变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1-2]。AVR使用的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膜(mechanical valve,MV)和生物瓣膜(bioprosthetic valve,BV)。MV和BV各有优缺点,MV的持久性好,可长期使用,但更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且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血的药物;BV不需要抗凝治疗,表现出与自身瓣膜相似的血流动力学特性,但由于其瓣膜结构退行性变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其耐久性有限(15~20年)[3-5]。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学会指南建议: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行AVR时使用MV,而年龄>65岁的患者行AVR时则使用BV[1]。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瓣膜病指南建议年龄<50岁的患者选择MV,年龄>70岁的患者选择BV,50~70岁患者两种人工瓣膜都可以考虑[2]。临床上人工瓣膜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瓣膜的耐用性、瓣膜类型和型号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手术或介入的风险、长期抗凝治疗需求及患者偏好等[6-8],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50~70岁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接受BV和MV置换术的远期临床结局,以期为该年龄段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人工瓣膜的选择提供参考。
系统的检索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SinoMed。检索文献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5月。中文检索词“生物瓣膜”“生物瓣”“心脏生物瓣膜”“生物心脏瓣膜”“机械瓣膜”“机械瓣”“心脏机械瓣膜”“机械心脏瓣膜”,英文检索词“tissue valve”“bioprosthesis”“biological valve”“biological heart valve”“biological valves”“bioprosthetic valve”“xenograft”“mechanical valve”“mechanical heart valve”“mechanical valves”。检索策略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且经反复预检后确定。
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50~70岁需要行AVR同时进行或者不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采用BV或MV进行AVR;平均随访时间≥5年;主要结局指标为长期生存率、全因死亡率、早期死亡率(术后30 d死亡率)和晚期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为出血事件、卒中、瓣膜结构性衰败(structural valve deterioration,SVD)、再次手术和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e endocarditis,PVE)发生率。结局指标的具体定义参考心脏瓣膜术后并发症及死亡事件报告指南[9]。排除标准:接受其他心脏手术;队列研究未进行倾向化匹配;内容相同或重复发表论文及会议论文;无法获得全文、信息不全无法进行数据提取的文献。
由2名研究者以互盲的形式独立阅读文题、摘要及全文后筛选文献并交叉核对,如果2名研究者意见不统一时,通过讨论解决或由第3名研究者判定。
采用Excel 2010建立资料提取表格,包括研究作者、时间、国家、研究人群(病例数、年龄、同时行CABG病例数)、研究特点(随访时间、人工瓣膜植入时间、研究开展中心)、对照措施(人工瓣膜的类型)及结局指标(若文献中未提及BV组和MV组长期生存率的HR及95%CI,则通过Engauge Digitizer11.1软件从生存曲线中提取随访时间和相应时间点的生存率,计算HR及95%CI)。
采用纽斯卡尔-渥太华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包含8个项目,分为人群选择、可比性、结果评价,5~9分为高质量研究。
采用RevMan 5.0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I2判断研究间的异质性,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描述,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资料进行合并分析时,时间事件采用HR和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RR和95%CI表示。
共检索到7 640篇文献,经去重、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后,最终纳入10篇文献[10-19]。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10篇文献[10-19]均为队列研究,其中1篇为中文文献,9篇为英文文献,共7 565例患者,其中BV组为3 658例,MV组为3 907例。1篇文献[13]得分为6分,9篇文献[10-12,14-19]得分为7分,均为高质量文献。纳入文献特征及质量评价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特征及质量评价
2.3.1长期生存率
有9项研究[10-17,19]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各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76%,P<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与MV组的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7,95%CI(0.98,1.40),P=0.09]。
2.3.2早期死亡率
有8项研究[10-11,14-19]对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进行比较,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9%,P=0.36)。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与MB组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75,1.44),P=0.83]。
2.3.3晚期死亡率
有9项研究[10-12,14-19]对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晚期死亡率进行了比较,各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69%,P<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与MB组的晚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4,95%CI(0.95,1.37),P=0.17]。
2.4.1出血事件
有9项研究[10-18]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9%,P=0.36)。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较低[RR=0.60,95%CI(0.51,0.69),P<0.01]。
2.4.2卒中
有8项研究[10-17]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卒中的发生率,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0,P=0.84)。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与MB组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75,1.04),P=0.15]。
2.4.3SVD
有3项目研究[10,16,17]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SVD的发生率,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0,P=0.53)。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发生SVD的风险较高[RR=6.87,95%CI(2.17,21.75),P<0.01]。
2.4.4再次手术
有10项研究[10-19]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40%,P=0.09)。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再次手术的风险较高[RR=2.63,95%CI(2.12,3.28),P<0.01]。
2.4.5PVE
有6项研究[10,13,15-18]比较了主动脉瓣病变行BV或MV置换术后PVE的发生率,各研究之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0,P=0.83)。meta分析结果显示BV组发生PVE的风险较高[RR=2.06,95%CI(1.40,3.04),P<0.01]。
本文结果显示,MV组发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BV组高(P<0.01)。MV由热解碳、各种聚合物和金属合金制成,因高剪切应力、血液停滞和血流分离等因素,所有的MV都容易形成血栓,会存在瓣膜完全失效和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20-21]。因此其术后需要终身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终身治疗)来防止血栓形成,而这种治疗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对于即将选择MV的患者,可以选择On-X瓣膜。因On-X瓣膜通过改进设计(独特的入口可最大限度地增加血液流量)和材料(纯碳制成的瓣膜,使其拥有更光滑的表面)来减少对抗凝血的需求,并且基于On-X瓣膜的前瞻性随机抗凝临床试验的结果,FDA允许主动脉瓣位置的国际标准化比率为1.5~2.0,从而降低大出血的风险[22]。不但如此,AVR术后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药物(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等)代替华法林,可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23]。虽然BV组发生出血事件风险较小,但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接受抗凝治疗[15-17],如房颤,因此该组发生重大出血事件的风险不可忽略不计。KYTO等[18]报道MV组和BV组患者10年内重大消化道出血或死亡率相似(6.0%vs.7.4%)。
BV组SVD和再次手术的发生率高于MV组(P<0.01)。目前临床使用的大部分BV为异种瓣膜,多为用戊二醛固定的猪主动脉瓣膜或者牛心包瓣膜[24]。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戊二醛固定的BV会因钙化而衰退,术后数年即发生瓣膜开口狭窄,限制血流速度,进而发生尖瓣撕裂,导致瓣膜渗漏[25];不仅如此,又因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左心压力高,术后血流对BV冲击力量大,导致瓣膜更容易退化[26]。FOROUTAN等[27]也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BV置换术后的预后,发现10年无SVD的发生率为94.0%,15年为81.7%,20年为52.0%,表明衰败的速度在10年后迅速增加,15后衰败的速度更快。而BV结构性衰败后有可能会进行再次手术,与MV相比,较高的SVD发生率也会增加使用BV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VAN GELDORP等[28]研究显示BV位于主动脉瓣位置的患者终生再手术风险接近25%,而MV为3%。而对于即将选择BV的患者来说,可以使用“瓣中瓣”技术把再次手术的风险降低[29],但CHIANG等[14]研究报道了主动脉瓣再手术后30 d死亡率为9.0%,提示在选择BV时应仔细考虑与再次手术相关的可能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MV组再次手术的风险小于BV组,但纳入的10项研究都表明了MV组也有再次手术的风险[10-19],所以也不能将其忽略。
BV组PVE发生率高于MV组(P<0.001),这与HABIB等[30]结果一致。PV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6%,占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10%~30%[30-32]。有研究[26]表明了BV可能比MV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可能与BV自身特点有关,BV开放所需的压力比MV要高,这使得血液中的细菌更容易在瓣叶滞留,破坏瓣膜,最终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了PVE,应积极进行内科治疗,但当内科治疗难以奏效、PVE的病原体未明确和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积极选择外科手术治疗[33]。外科手术治疗就意味着PVE发生后有再次手术的风险,TOYODA等[34]等研究表明AVR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手术率为20.6%。而MOON等[35]研究进一步的说明了BV再次手术有63%是由SVD引起,而35%是由PVE、残留和瓣周漏引起。这也再次解释了BV组再次手术率高于MV组的原因。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文献的数量较少,没有随机试验,而且不同研究之间的患者基本特征、瓣膜型号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开展多中心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证据有限;纳入的10篇文献只有6篇文献提供了BV组和MV组的HR,有4篇文献是从生存曲线中提取数据并计算出HR,这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当前纳入研究证据表明,50~70岁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和出血风险高的选择BV较为合适,而在SVD、再次手术、PVE发生率方面,MV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但由于本研究没有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此结果仍有待于临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