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牧
近年来,江苏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才工作创新力度,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四大工程”,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人才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人才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选调。对空缺岗位和人员,在单位内组织人员合理流通,在全市范围内,提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帮助协调,选调教育、文化等领域优秀人才进入传媒行业。经上岗培训考核,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已日益显现。二是招录。建立人才引进目录,提高全市“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传媒人才比重,重点引进急需的传媒专门人才。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提请市编委增加、落实人员招录计划,市委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为融媒体中心安排事业编制用于紧缺人才招录,近三年,通过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聘,招录了记者、摄像、编导、新媒体等23名紧缺人才,目前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三是引进。组织工作班子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对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岗位进行定向招聘,通过调取专业课成绩、调查在校表现、座谈、试镜等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素质。近几年,定向招聘了6名播音员、主持人,通过签订特殊人才薪酬协议、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双向自愿选择等柔性管理形式,打破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禁锢,激发了人才活力。
一是建立全员学习制度。紧紧围绕“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融媒体中心学习考察,通过走出去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建立“融媒大学堂”学习制度,坚持全员学习原则,确保全员参与、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每周六开设融媒大学堂,组织单位业务骨干和外部专家、学者,围绕新闻传播、节目创优、新媒体运营等重点、难点工作,采用讲座、作品研讨会、经验分享会、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编发《学习简报》,定期组织考试,以到课率和测试结果为依据强化考核,保证了学习效果。举办高质量发展阅评会,邀请泰兴广电、报纸等方面的业界专家,对广播电视栏目节目和报纸版面稿件进行集中阅评,通过吸取外界意见建议,不断提升精品生产能力。二是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大力营造“学理论、学技术、钻业务”的良好氛围,培养对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和成才措施,开设“短期技能强化班”“新媒体技术强化班”“新进人员上岗培训”,进一步强化了青年职工的业务素质。与省内新闻单位、高校挂钩联系,组织优秀青年人才跟班学习、脱产培训,选拔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考察学习、赛事和业务交流活动。分层次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新闻竞赛、技术比武、创收竞赛等活动,组织评选“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编导”“创收能人”“技术标兵”等先进模范,在全中心掀起“比、学、赶、超”热潮。三是加强工作一线锤炼。积极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成立青年攻坚团、青年突击队,以重要岗位、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为平台,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加强短视频制作、H5制作、摄像机使用、无人机操作、航拍等业务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让青年人才在重大主题报道、重要题材创优、大型活动策划、重点产业项目运营等实践中锻炼成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胜任岗位要求的能力水平,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上脱颖而出、发挥作用。
一是开展人才专项奖励。设立十佳“三创”之星奖项,主要奖励表彰在“三创”工作中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的各类人才。明确人才评判标准,创业之星要求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生力军作用,作出突出贡献;创优之星要求获得全国、省部级新闻大奖,在省级以上媒体刊播反映泰兴成就的用稿数量位居前列;创收之星要求完成的指标最高、增幅最大。在全市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会议上,隆重表彰十佳“三创”之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宣扬优秀人才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建立绩效优先的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知识、技能、业绩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和稿酬制考核,分配政策向长年工作在艰苦一线的同志倾斜,向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同志倾斜,特别向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倾斜,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三是提拔重用优秀人才。对人才在政治上优先培养、生活上给予关心、待遇上适度倾斜。建立健全职务晋升、职称聘任等选拔机制,按照干部一年一聘的制度,每年都有部分在一线工作、有实绩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近三年,12名员工被选拔到中层干部岗位上,5名优秀人才发展成中共党员,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切实推进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做好了培养对象期满考核以及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和泰兴市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等工作。目前,中心共有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3人、泰兴“323高层次人才”31人。平时工作中,每年确保他们外出学习1-2次,组织他们参加体检,按要求发足图书资料费,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工作条件。对招录的事业人员,积极和房管局沟通,帮助他们优先租住公租房,对定向招聘的播音员、主持人,争取市委组织部支持,给予租住人才公寓的便利条件,从而培养造就单位内部的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及江苏省、泰州市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制订了详细的学习培训制度,鼓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和能力。三年来,共有50多人通过学习获取了高一级学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公共科目培训,不断提升各类人员的素质,96名员工先后获得记者证。三是将人才培训经费列入全年预算,投入专项经费建好用好学习资料室,将相关书籍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借书制度,同时完善、更新有关业务书籍。目前资料室各类图书、资料几百册,基本能满足各岗位人员学习、培训之用。按规定落实各类人才应享有的待遇,定期组织高级人才体检,按要求执行劳模健康休养制度。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生活,中心负责人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都坚守在一线,与专业技术人才在一起,同时尽力安排好外地在泰兴工作人员的吃饭住宿等问题,让他们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关怀,感受温暖,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