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的心理社会中介因素*(综述)

2023-02-10 06:26张梦洁赵献梓
应用光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同伴亲子调节

张梦洁 赵献梓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50010 E-mail:zhangmj0322@163.com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指一个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影响[1],具体可以分为传统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与新型的网络欺凌等多种类别。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2.46亿青少年儿童报告经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2],欺凌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上海市金山区某3所中学中受到过不同形式欺凌的学生占14.32%[3];2211 名南昌市城市青少年中涉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占24.5%[4]。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产生巨大影响,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甚至是自杀倾向等不同心理问题[5]。研究发现,遭受过欺凌的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6],且遭受过欺凌的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是非受害者的近6倍[7]。由此,校园欺凌的高发率及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有关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亲子依恋(parent-child attachment)是指儿童与其照料者之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纽带[8]。具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其中同时涵盖了积极依恋(安全型)与消极依恋(反抗型、回避型)[9]。也有学者将亲子依恋称为父母依恋,其包含3个维度:父母沟通、信任与疏离。儿童在情感上的茁壮成长以及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依赖于早期与抚养者形成的相互关爱的关系。安全型亲子依恋是影响儿童未来社会情绪功能和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10]。亲子依恋质量与个体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有关[11],黄天旖对415名8~14岁学龄儿童进行测查,考察其攻击性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攻击得分最低的儿童拥有双重安全依恋,攻击得分最高的儿童则有着双重非安全依恋[12]。因此,亲子依恋是预测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13]。

同时,与依恋关系质量较高的学生相比,依恋关系质量较低的学生更容易欺凌他人或被欺凌[14]。Papadaki指出非安全依恋、消极家庭情感、低水平沟通以及与父亲的负面关系,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欺凌受害;父亲的攻击性、缺席和不参与以及母亲的拒绝等因素可能会促进儿童攻击性的发展[15]。You等以韩国首尔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证实了低水平的母性依恋与较高水平的欺凌行为有关,且男生报告的欺凌行为数据更高,只有32.2%的男生和53.8%的女生报告说上个月没有欺凌他人[16]。Georgious等的研究结果发现亲子依恋的负面维度即亲子冲突与儿童在学校中的欺凌行为正相关,并且是欺凌行为的有效预测因子[17]。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对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测[18]。以上研究均为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提供了支持。

通过对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述,可以证实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然而,亲子依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校园欺凌行为,还会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间接地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且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不同中介因素的探究。如2018年Innamorati对意大利的37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依恋与欺凌行为直接负相关,且通过保守的社会导向价值观与欺凌行为间接相关[19]。Ward等的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亲子依恋和同伴受害经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且中介效应数据表明这种关系可能是间接的,其他关键变量介导了这种关系[20]。

1 文献检索策略

文献筛选以关键词“bullying”、“peer victimization”、“attachment”为基本条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Springer Link 数据库、“EBSCO”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截止2022年12月20日),检索到英文文献共1507篇。以关键词“校园欺凌”“霸凌”“欺负”、“同伴受害”、“依恋”检索中国知网(截止2022年12月20日),检索到文献共78篇。按以下标准纳入文献:以中文或英文出版;符合研究主题的理论综述;基于对亲子依恋各维度与校园欺凌各类型之间中介作用的研究。共引用文献54篇,英文文献26篇,中文文献28篇。其中近五年文献32篇,占比59.2%。

2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中介因素

2.1 单因素中介效应

单因素中介效应的界定方式为收集研究主题为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之间中介作用的文献,筛选出起中介作用的单因素,并对研究较为集中的变量进行总结。

2.1.1 情绪调节 大量研究证明情绪调节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许秀芬等从亲子依恋的3个维度入手对贵州省23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亲子依恋中父母信任和父母疏离维度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初中生被欺凌间接相关,中介效应显著[21]。该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受到亲子依恋影响的同时[22],又可以对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产生影响。西班牙一项研究证明父亲依恋通过调节负面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对欺凌受害有间接的负向影响[23]。但上述两项研究均未写出中介效应值。2021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母子依恋通过情绪调节能力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24]。另有研究的中介路径检验结果证明,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校园欺凌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034,即情绪调节策略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关系中有显著中介作用[25]。这些研究充分证实了情绪调节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父母要与青少年形成积极良好的亲子依恋,促进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恰当运用情绪调节策略,最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

2.1.2 自立行为 个体内部因素如人格特征等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自立(self-supporting)是指个体独立于他们以前所依赖的东西,做出独立的决定,并对自己的承诺和行动负责[26]。有研究显示,亲子依恋与自立行为显著正相关[27],人际自立特质在抵御攻击行为方面具有显著作用[28]。凌辉等人证实了自立行为在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中存在中介作用,其中,自立行为在亲子关系与欺凌、被欺凌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71%和52%,均为部分中介作用[29]。因此,父母不仅要努力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积极的亲子依恋,还要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自我行动、自己做主、自我判断和自我负责的自立人格,从而避免卷入到校园欺凌中。

2.1.3 公正世界信念 有学者对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在亲子依恋与网络欺凌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有此信念的个体确信自己所处的世界是正义公平的[30]。Li Shengnan等的研究证明了公正世界信念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网络欺凌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机制为亲子依恋-公正世界信念-网络欺凌,此研究同时发现感知到的学校氛围在这一机制的后半段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31]。相信世界公正的人不太可能参与到网络欺凌中,因此,改善青少年对公正世界的信念可以对校园欺凌进行一定的干预。但目前有关公正世界信念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作用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也仅涉及网络欺凌,对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等其他欺凌类型及整体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结论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证实。

2.1.4 同伴依恋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和同伴作为两个重要的微观系统,对儿童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关系质量会影响其他关系的质量,例如同伴关系;且在生命早期与抚养者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与同伴的关系更可能会出现问题[32]。研究证明,父母关系的各维度与同伴关系各相应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3]。同伴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同辈群体,彼此之间的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行为存在导向作用[34]。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校园欺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显著正向预测校园欺凌[35]。

王玉花等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被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中介作用,前者为完全中介作用,后者为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3%[36]。陈健芷也进行了相似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与受欺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7]。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来自研究对象,前者针对小学高年级,后者针对初中生,但两项研究均证明了同伴依恋(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另外有研究证实了同伴压力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同伴伤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8],也从侧面体现出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

国外也有相关研究证明了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一项研究的三因素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父母依恋安全性较低的男生来说,其同伴依恋安全性越高,欺凌行为的发生率越低,而父母依恋安全性较高的学生则不然[39]。因此,安全型同伴依恋可能是使父母依恋安全性较低的男生免受欺凌的潜在保护因素。

2.1.5 羞耻倾向 羞耻是一种由自我整体评价过低而产生的消极负性情绪,欺凌等攻击行为正是对此消极情绪的调节、应对策略或适应[40]。Pontzer提出倾向于将羞耻感内化的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欺凌受害者,而倾向于将羞耻感转移的个体更容易成为欺凌者[41]。申婷等在2019年证明了高中生的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存在中介作用,前者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比15.17%和17.43%;后者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比11.78%和15.70%[42]。2020年,张珊珊等继续从父母信任、父母沟通、父母疏离3个维度出发研究农村高中生亲子依恋、羞耻倾向与网络欺凌的关系。结果显示,羞耻倾向在父子疏离、母子信任、母子疏离与网络欺凌之间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7、0.015、0.029[4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与子女相互信任、积极沟通,以此作为保护因素减少羞耻倾向带给网络欺凌的影响。同时,促进青少年良好亲子依恋的形成,以帮助其形成积极品质,最终减少欺凌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1.6 自尊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发现,个体的自尊水平会对其校园欺凌的卷入产生影响,且低自尊水平会影响个体在欺凌中充当的角色(欺凌者,受欺凌者)[44]。纪艳婷研究发现,消极的家庭教养与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呈现负相关,积极的家庭教养则与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自尊在两者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45]。此研究为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的中介因素研究提供了支持。2022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自尊在亲子关系与同伴伤害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其效应量为25.28%[46]。因此,低自尊水平是不良亲子关系导致同伴伤害的重要预测因素。此外有研究显示亲子依恋在自尊与同伴伤害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47]。综上,亲子依恋与自尊都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干预因素,父母应引起对青少年教养方式与互动方式的重视,促进积极亲子关系与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防止其卷入到校园欺凌中。

2.1.7 其他单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很多其他单因素也被证明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中存在中介作用。以首尔学生为被试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移情在男生的母亲依恋与欺凌行为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16]。Balan等证明了亲子依恋通过消极的自动想法(敌意)与欺凌行为的实施间接相关[48]。同样在韩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不良的亲子依恋和较高的欺凌率之间通过低自控力存在着明显的间接关系[49]。还有研究发现,孤独感在父母依恋与网络欺凌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87%[50]。另外,在父母冲突与网络欺凌中,孤独感存在50.81%的部分中介效应[5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侧面反应出不良的亲子依恋会通过加强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使其卷入到校园欺凌中。此外,Canestrari等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恐笑症(gelotophobia)是父亲依恋与网络欺凌受害之间的中介变量,即高质量的父亲依恋通过调节低水平对被嘲笑的恐惧,保护青少年免受新型网络欺凌的伤害[52]。

综上,情绪调节能力低、自立行为差、对世界的消极信念、不良的同伴关系、羞耻倾向高、低自尊水平等不同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与父母形成消极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中。

2.2 多因素中介效应

2.2.1 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用来调节和平衡其负面情绪的方法和工具。心理资本指对生活始终保持正向的态度,如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劳小琳发现,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在发挥独立中介作用的同时,还存在链式中介作用[25]。即个体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在遇到问题时会更善于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去解决自己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解决使个体体验到更积极的心理资本,进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因此父母要与青少年良好互动以帮助其形成积极安全的亲子依恋,使其能够运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以体验积极的心理资本,并有能力抵御可能出现的校园欺凌行为,从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

2.2.2 儿童压力、绝望感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的中介作用 不充分的父母联结会成为压力的来源,从而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发展。Jeon等研究发现,与同龄人相比,韩国青少年与母亲的情感联系越薄弱,其感知到的压力水平越高,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也越低[53]。因此,压力的增加可能会提高青少年同伴受害的风险。此外,不良的父母关系也可能会引起青少年的绝望,从而导致同伴受害。基于此,Shin等对上述的变量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亲子关系与压力呈负相关,压力与绝望呈正相关,绝望与韩国青少年同伴受害呈正相关,更重要的是,压力和绝望感是亲子关系和同伴受害之间显著负相关的中介因素。这表明,父母温暖和亲密的情感,能够减轻青少年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绝望感,从而降低其同伴受害的风险[54]。

综上,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资本的链式作用、儿童压力与绝望感等多因素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中均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但目前有关多因素中介效应的研究较少,未来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3 总结与展望

3.1 研究总结

随着校园欺凌发生率的上升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加持下,网络欺凌更是十分严重。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生活在一个多层嵌套的系统中,家庭、学校等同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亲子依恋作为家庭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其次,亲子依恋能通过情绪调节、自立行为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因素间接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因此从学校视角考虑,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以提高其心理水平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具有指导性意义。最后,不良的同伴关系、孤独感等会提高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所以提高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干预也至关重要。

综上,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安全的亲子依恋,使其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减少校园欺凌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第二,学校层面上针对欺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并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第三,指导青少年进行同伴交往,促进良好学校氛围与社会氛围的形成。总之,根据上述研究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并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2 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中心理社会中介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展望与建议:第一,进行追踪研究,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增加样本多样性,减少因学生自我报告而产生的社会赞许效应;第三,增加对社会因素的探究,促进家校社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为更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同伴亲子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汽油机质调节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