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在四川全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获得首批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获批创建,贡嘎山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
作为全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四川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 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 种,占全国总数的1/3 以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四川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表。目前,四川省已建成165 处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四川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18.95 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5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3 处、湿地自然保护区32 个,湿地公园从13 处增至55 处,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荒漠化面积较上一个监测周期减少99.31 万亩,沙化面积减少277.41 万亩,石漠化面积减少330.89 万亩。
近年来,四川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和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着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四川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核心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打击危害珍稀动植物、旗舰物种、指示物种犯罪行为,切实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通过多年持续有效打击,四川省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犯罪发案率下降7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赵蕾
为促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提供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积极部署、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实景三维江西建设,全省11 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已全部编制完成实景三维建设实施方案。
在前期生产试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江西充分分析利用已有数据基础,编制印发了《实景三维江西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明确了省市两级2023 年—2025 年实景三维建设任务。到2025 年,2 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全省覆盖,优于0.05 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初步实现对11 个设区市市辖区及赣江新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覆盖,省市县多级实景三维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服务系统初步建成,11 个设区市及赣江新区初步形成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实时关联互通能力,为数字江西、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提供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为统一规范各地实景三维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实施方案质量,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专业人员对市级实施方案进行“点对点”式对接指导,集中研究讨论,以“建议书”的形式正式反馈意见。各地市需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时完善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厅备案。
截至目前,江西已完成丰樟高区域0.5 米分辨率地形级实景三维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生产基础地理实体和地理场景数据产品;开展11 个设区市城市三维模型快速构建;落实专项经费,补助市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平地、丘陵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表模型(DSM)数据制作,推动全省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
在全面推进实景三维江西建设的同时,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将积极探索,推广实景三维建设成果广泛应用,推动实景三维数据与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满足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科学化、精准化、三维化等方面的需求,发挥实景三维“统一底图”的作用,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社会提供时空基底。
来源:江西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骆岩岩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全省自然资源工作年中研讨推进会,就贯彻落实省委“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开展研讨,总结上半年工作成绩,分析面临的问题,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广东省自然资源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从空间规划、用地指标、低效用地、供给方式四个方面发力,保障了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用地需求。
一是在空间规划上发力,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定。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广东将基础较好、集中成片以及其他重要的工业用地纳入工业用地控制线管控,促进工业用地集聚合理布局,稳定工业用地总量,以避免住宅、商服用地挤占工业用地空间。着力做好各类产业园区与“三条控制线”的统筹协调,原则上将产业园区范围全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内,并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经统计,全省共划定工业控制线面积601.88 万亩,其中粤港澳大湾区425.77 万亩、占比70.74%,粤东西北176.11 万亩、占比29.26%;省级以上园区可开发范围共166.75 万亩已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内。
二是在用地指标上发力,确保工业用地增量空间。广东一方面扩大省指标保障范围,对珠三角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5 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地均税收不低于15 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1 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300 万元/亩、地均税收不低于15 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所需指标由省指标保障。另一方面,省市联动足额保障优质项目用地指标,对珠三角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 万元至5 亿元、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 万元至1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所需指标由地市优先保障,不足部分由省指标给予支持。珠海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形成了“1+5”政策体系,于2022 年年初启动土地整备工作,围绕已签约或在谈的招商引资项目,结合各区现状产业用地及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情况,加速推进产业用地转用报批及土地平整相关工作,指导各区加强统筹,开展土地整备。截至2022 年年底,珠海市共完成整备用地62 宗,面积8085.76 亩。
三是在低效用地上发力,确保工业用地存量盘活。广东积极推广“顺德经验”,着力打造一批“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工业集聚区。截至2023 年6 月底,全省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面积6.34 万亩,完成改造面积2.7 万亩,投入资金608 亿元。其中,2022年以来,中山市共清理113 项“自捆手脚”政策,出台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工改”项目物业销售及不动产登记等78 项政策,形成涵盖综合政策、土地整备、空间规划、审批服务、园区标准、财税金融、执法管控等的“3+N”政策体系。
四是在供给方式上发力,确保工业用地质量提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关于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自然资源支持方案》《关于加强制造业当家用地保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部署开展“节地提质”攻坚行动,督促指导各地优化土地供应程序,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供应方式,推行“标准地”“带方案”等多种供应模式,持续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高效配置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珠海市出台推进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流程图,印发产业空间拓展行动方案,以市属国企为主、区属国企为辅推动产业新空间建设。据统计,2022 年,珠海市共有30 宗产业用地实行“拿地即开工”。中山市推动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实现违法用地处置、规划调整、用地报批等8 类审批事项大范围“并联审查”,审批步骤从12 个压缩至6 个。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张普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