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两条道路、两个制度之间的斗争愈加尖锐。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矛盾冲突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潮、热点话题等都会在高校投射甚至放大,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暴露出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突出表现为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网络平台建设能力不强,宣传话语不够灵活,吸引力、凝聚力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话套话多、接地气的网络话语少,空洞抽象的内容多、触动心灵的内容少,会议活动信息多、师生关注热点的话题少,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等问题,导致高校网络宣传在师生中的关注度不够高,缺少与师生之间的共鸣。
突出表现为高校在面对社会舆情热点,特别是涉及高校方面的舆情热点方面,主动引导的意识不够强,机制不够健全,在工作上显得被动。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互联网歪曲中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动摇中华民族的信仰根基、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恶劣行径和险恶用心,高校在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进行权威解读等方面的时效性、主动性还不够。
突出表现为一定程度存在责任不明确,工作体系不健全,协同合力不够的问题。有的高校没有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治学理教的全过程,甚至片面地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是党委部门的工作,没有明确和压实行政业务部门的责任,向基层党组织延伸的也不够,没有形成意识形态各负其责、分兵把守的工作合力等。
突出表现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一些问题分寸、尺度、火候的把握不够精当,应对之策不足。在面对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时,往往反应不够及时,处置行动速度缓慢,处置方式被动僵化,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恶化。
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巩固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创新,推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教学。统筹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通过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同向而行,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扎根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各类网络平台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跟随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网络主阵地建设,增强高校网络平台的黏性。强化阵地建设,坚守高校网络阵地,严加防范宗教邪教、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经济社会领域风险、关联炒作教育领域敏感问题的不良舆论向高校渗入传导(李治勇等,2021)[1]。拓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空间,大力整合、融合校园新媒体资源,推进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构建网上“红色阵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偏好,利用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式的传播媒介和方法,增强高校网络平台对师生的黏性。
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价值引导的针对性。鼓励党组织书记、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等政治上可靠的教师主动建立自媒体微信平台,及时跟进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对社会时事、人生困惑等常见问题,进行议题设置和价值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深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改变传统的抽象化、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启迪他们“想什么”以及“怎样想”,增强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传播正能量的实效性。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适应时代特征、契合学生需要、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网络文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引领力,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讲好身边故事,深入挖掘校园中的优秀典型人物,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其优秀事迹和行为,让先进人物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加强分析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生成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重要舆情热点以及敏感时间节点,分析预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针对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前判断风险的趋向和动向,整体把握师生的思想状况和网络言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预见性。
加强监测预警,增强监管和处置的时效性。强化互联网舆情预警分析能力,加大对校园网、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号等网站平台的监测管理,准确把握舆情走向、舆情热度,及时处置,准确发声,防止涉校敏感舆情被关联炒作以及被别有用心之人借机渲染(李治勇等,2021)[1]。
加强引导疏导,尽可能减少网络舆情事件。健全和完善网络舆论和敏感舆情的引导机制,加强与网络监管行政机构的沟通配合,强化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及时深入地做好澄清引导工作,防止引发网络叠加效应(李治勇等,2021)[1]。
加强应急处突,防止小问题演化成大麻烦。强化组织领导,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和师德师风、招生录取、学业就业等关注度高的领域,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梁建秀,2022)[2]。强化协调配合,健全完善应急处突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处置,防范和化解全局风险防止非意识形态问题演化为意识形态事件。
锻造好各级领导班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善于学校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选优配强专职队伍。选优配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党务工作者队伍等意识形态工作专职人员队伍。尤其是要选优配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辅导员队伍(周芳等,2021)[3]。同时,加强高校网宣、网管队伍建设,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坚持把思想政治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思政队伍质量提升计划”和“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勇担教育强国使命。
强化培训提升能力。高度重视干部队伍、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加大对干部、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增强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和系统性工作能力。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罗向阳,2020)[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奠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基础。
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统筹线上线下两条战线,把握舆论宣传引导时、度、效,健全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二级单位分兵把守各负其责、依靠师生员工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织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学校党委、各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责任清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守规矩”,在鼓励学术探讨、学术创新的同时,强调一定遵守学术纪律、学术规范和课堂纪律(李治勇等,2021)[1]。
加强督导和协调联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把履行网络意识形态责任情况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检查、校内巡察和年度考核,确保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与业务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形成协同有力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事件应对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切实维护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