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剑波,唐丽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内二科,重庆 409600)
恶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医学领域的一大科学难题。近年来,国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每年有超1万人确诊癌症,危害性极大,只有尽早进行预防,并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才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质量[1]。手术切除治疗恶性肿瘤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对机体的损害较大,且部分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的患者无法采用手术治疗,再加上术后易复发的问题,治疗局限性较大,因此化疗仍是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首选方法,但部分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周边正常组织也造成了损伤,导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2-3]。因此,在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化疗治疗期间,临床还需联合其他药物辅助治疗,以减少化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气滞、痰凝、热毒等有关,中医药对该疾病可起到作用广泛、多靶点等优势,中国作为中医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理念及方法是当代临床研究的重点,中医药标本兼治,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4]。因此现就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让更多的患者在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的过程中获益。
1.1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肿瘤化学治疗是指选用某些化疗药物经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等方式,使机体内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或被杀灭。随着肿瘤细胞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发展,以及各种抗肿瘤药物的普及,加上联合化疗方案的成熟,少数肿瘤可以治愈,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5]。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干扰核酸的合成代谢、直接与DNA作用干扰其复制、抑制有丝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等,肿瘤化学治疗属于全身效应的方法,除了重视局部肿瘤外,更着眼于恶性肿瘤的扩散和转移上,强调多疗程、足剂量的给药方法,以期能彻底杀灭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全身化疗有可能消灭镜下转移灶,尤其是配合中医药治疗,疗效更加显著。随着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被发现和广泛应用,临床上也逐渐发现了一些化疗药物的局限性及值得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及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低不高等[6]。
1.2 中医药治疗特点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全身机能状况失衡的局部反应,是以临床功能改变为主的整体反应形式,故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相应地也是运用中药的偏性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从而调动内在的抗病毒能力,从而达到整体调控目的[7]。治疗特点主要体现在肿瘤的辨证分型论治上,如胃癌以脾虚为主,乳腺癌以肝郁为主等,治疗效果以稳定病情、“带瘤生存”为特色,而不是直接杀灭癌细胞。其有效病例的疗效特点与西医治疗最大的差别是治疗后瘤体缩小不明显或缓慢,但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总体生存期有所延长,虽然近期有效率较低,但远期稳定率却较高[8]。以上均与中医药全面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实现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效果有关;在疗效评价上,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更倾向于机体整体临床症状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以杀伤概念为基础建立的疗效标准就不能全面反映其潜在疗效[9]。
2.1 增效减毒中医药增效减毒作用指的是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通过联合中药治疗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化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即使使用低剂量的化疗药物也能达到应有的临床效果。陈冠男等[10]通过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方式,将其分为模型组与联合组,模型组采用紫杉醇治疗,联合组采用紫杉醇联合五味子乙素治疗,经治疗后发现联合组小鼠生存时间相比模型组显著延长,肺转移灶数目显著减少,实体瘤质量显著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水平和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显著升高,可见五味子乙素可增强紫杉醇对乳腺癌的疗效,减轻紫杉醇引起的不良反应,增效减毒作用较为显著。也有研究表明,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联合应用滋养气血、化瘀活血的中药配伍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局部血压循环、增加其血流量、灭活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其病情进展[11]。
2.2 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据统计,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多药耐药作用占高死亡率肿瘤患者的90%,因此,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2]。研究显示,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利用中药制剂对化疗过程中产生的多药耐药进行逆转,可发挥出取长补短、标本兼治的作用,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一大优势,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错综复杂[13]。常见的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MaP)、肺癌耐药蛋白(L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表达异常引起的肺癌多药耐药均属于药物外排泵机制[14]。吕鹏等[15]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L1210/CDDP细胞接种于DBA/2小鼠腋前皮下构建多药耐药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移植瘤小鼠分为模型组、CDDP组、高剂量复方浙贝颗粒联合CDDP组、中剂量复方浙贝颗粒联合CDDP组、低剂量复方浙贝颗粒联合CDDP组、中剂量复方浙贝颗粒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隔日给药1次,共治疗14 d;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将瘤块组织制成切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L1210/CDDP移植瘤细胞耐药相关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拓扑异构酶Ⅱ(TopⅡ)的表达,结果表明,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能提高 L1210/CDDP移植瘤的肿瘤抑制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多药耐药相关酶GST/TopⅡ通路逆转多药耐药性,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马宏波等[16]在人参皂苷Rg3逆转人胆管癌多药耐药细胞株QBC939/ADM的耐药性的研究中初步证明,中药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3能有效逆转其多重耐药性,但其逆转机制尚未研究。在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方面,中医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7],但现阶段的研究机制较为浅显,且大多数研究仅仅是重复研究前人取得的结果,并未继续深入研究。因此,临床还需在以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为指导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研究范围,全面透彻剖析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
2.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化疗是临床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在治疗期间也会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免疫功能的稳固在增强化疗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在抗肿瘤方面的优势主要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自身情况进行辨证,作出针对性调理方案,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最终保障整体化疗效果。彭靖淇等[18]在对86例晚期肿瘤恶性腹水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接受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缓解率(ORR)为83.72%,显著高于仅接受腹腔灌注化疗的对照组患者,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患者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中医症状及腹水情况,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3.1 加快骨髓造血功能恢复速度化疗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影响其自身造血功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中医认为,引发骨髓抑制的病理基础主要包括脾肾亏虚、气血两虚两种,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扶正益气、补血补肾的原则,以促进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19]。王涛等[20]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不良45例患者进行研究,在为患者输注干细胞60 d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给予观察组患者复方皂矾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0级骨髓抑制(血常规指标恢复正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Ⅱ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应用复方皂矾丸有助于恢复骨髓造血功能。柴红宇[21]将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开展化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为86.67%;且化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ALL,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化疗而出现的骨髓抑制,提高其骨髓造血与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3.2 预防化疗药物所引发的胃肠道反应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期间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胃肠道反应,导致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不仅会影响化疗进程,还有可能导致化疗失败,因此还需尽早进行预防,改善患者食欲,消除不良胃肠道反应,才能达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中医认为,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亦是先天之本,在治疗上更注重治病必求于本;而恶性肿瘤总属本虚标实证,在临床治疗中较多使用药性较烈并且具有驱邪作用的药物,往往会损伤脾胃,使脾胃失和,运化不畅,从而气血生化不足,因此中医药辨证治疗可通过益气和胃、养益气血的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22]。张馥丽等[23]将50例接受含顺铂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患者开展常规止吐治疗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止吐治疗加安慰剂贴敷涌泉穴,化疗后第1~7天,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7.4%~59.3%,对照组患者为8.7%~91.3%,第4~6天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说明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联合常规止吐方案可降低含顺铂联合化疗后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将呕吐的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何翠琴等[24]将中医耳穴埋籽用于预防妇科肿瘤化疗患者,结果发现,接受中医耳穴埋籽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的对照组,说明对妇科肿瘤化疗患者采取耳穴埋籽治疗与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周佳佳等[25]通过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结肠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及常规止吐药物、抑制胃酸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健脾止呕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健脾止呕汤治疗结肠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可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更有利于患者疾病和身体的康复。
3.3 预防化疗药物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化疗药物在治疗期间极易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是导致化疗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在预防肝肾功能损伤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现阶段,中医常采用滋补肝肾、疏肝理气等功效的药物在化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肝作用,可减轻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26]。李丹等[27]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进行柴胡疏肝散联合归脾汤治疗的观察组与未进行中药和西药保肝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损伤发生率仅为4.7%,对照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高达23.9%,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丙氨酸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中药预防性保肝治疗,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的状况,降低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沈水杰等[28]在对姚祖培教授验方疏肝健脾方对化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的研究中,将6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化疗时予疏肝健脾方煎剂口服,对照组患者化疗时不予预防性保肝用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3.0%,对照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18.2%,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损伤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在化疗的同时给予中药疏肝健脾方口服可以有效地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就目前所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中医防治在肿瘤中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肝肾损害的防治独具特色,可达到西医无法达到的治疗预期,故临床上应严格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积极实施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预防肝肾损伤,进而达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在国内的历史较为悠久,且国内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相关研究资料,复方中药和单味中药在抑制恶性肿瘤病情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化疗药物与中药联合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相较于单纯的化疗,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临床可将中医药联合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的辨证思路不一致、化疗方案具有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大多数试验对于对照组的控制力度较弱,最终试验结果极有可能存在偏差。因此临床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治疗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今后,临床也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进行研究,进一步增加中医药在肿瘤治疗的应用,循序渐进地阐明与发现中医药作为化疗辅助用药对提升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