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总编辑 毛加喜
已经过去的2022年,时间的刻痕格外地深。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人民顶住了“三重压力”和诸多风险超预期的冲击,稳定了经济社会大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重申了党治国理政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成功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年,党和政府倾听人民的呼声,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要把敬意献给勤劳坚韧、共克时艰的中国人民。正是在田间、流水线、商铺、物流、手术室、实验室、讲台……坚守的每个人,正是服从大局,为应对公共风险不吝付出的每一个人,让中国前行的步伐依然坚实。历史应该记住2022年我们的经历,我们的奋斗和付出,以及疫情三年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仍要承续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做好“两个统筹”,提振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此大政方针之下,财政治理和监督理论研究、传播工作者守住职业的尊严和专业的光荣,必须对财政如何服务大局,财政工作如何在“两个统筹”“既要又要”之间作出科学精准的权衡提供诚实的发现和有价值的理论指引。
理论转化成物质的力量,需要理论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拒绝闭门造车,紧密联系实际,真正融入人间烟火,把握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揭示真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财政治理和监督,是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更需要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者发现真相、说出真话,更需要作出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经世济民的文章。三年疫情给财政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累积了什么样的风险,底数要摸清;经济是基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支柱,这是基本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在超预期冲击之时,也要守住经济财政可持续的底线,财政如何服务于“拼经济”,需要系统深入研究;财政资源在“两个统筹”之间的腾挪,轻重缓急的考量和杜绝资源错配的应对之策,需要科学精准;财政如何助力“三稳”,需要真知灼见;财政监督如何形成国家和社会合力,“长牙”、发威,其机制、体制和实务操作要确保有效;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在财政治理和监督中,如何共享人类制度文明的成果,吸取他国财政资源配置、财政治理的经验教训,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财政治理和监督理论及实践,有诸多亟需得到回答的课题。答案要从人间烟火之中,要从丰富而又复杂的实践中去获得。
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祝福每一个家庭幸福安康,抖落时代的尘埃,我们定会迎来春暖花开,迎来更加兴旺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