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军区部队视察期间首次提出“红色基因”这一概念,之后在古田重温“红军饭”时,习近平就古田会议曾作指示:要充分利用政治工作的起源地实施情景教育,追本溯源、根本治理;在视察驻西安部队看望慰问官兵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使命担当,践行“三严三实”要求。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郴州考察时提及“半条被子”故事彰显共产党人的优良基因传统,指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探索形成的精神元素和优良品质,红色基因需要在新时代接续传承,并针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究,明确指出了高校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校作为国家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主动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将红色基因更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
“红色基因”这个概念虽诞生不久,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在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如期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关于培育时代新人与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任务。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孕育积淀升华的宝贵精神财富。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红色基因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不断成长。从革命战争时期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最后到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等。时代的发展变迁,为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灵魂,极大的丰富了红色基因的内容与形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价值观”同青年学子进行交流,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来形容青年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时代的意义。其一,有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通过对高校的红色基因传承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红色基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在高校领地中,红色基因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将自身内涵意蕴输入大学生的思想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并认同红色基因,并将其入脑入心,推动高校学生对党和人民的历史及精神的理解,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播。红色基因在新的年轻一代的群体中,在传播中不断赋予时代内涵,进行时代赋新。其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鲜活内容。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因子,是一种先进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因子,是端正大学生思想态度,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思想支柱,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红色基因”里蕴含大量优秀革命精神和英雄革命事迹,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可感的经典教育素材和榜样力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借鉴和案例参考。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基因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感性材料,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其三,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涌入,总有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沾染讲究排场、铺张浪费,享乐至上等不好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做好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党的伟大的革命历史和优秀的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在感悟和认同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这对于破除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指明前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当去继承革命先辈所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基因深深植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中,内化为大学生品质,并以行动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深刻认识红色基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后备之才,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首先,当代大学生多为“90 后”“00 后”,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腥风雪雨,难以真正体会革命精神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存在错误认知,他们更看重的是掌握更多的技能,谋求更好的工作,所以往往把红色基因的学习摆在了次要位置。再次,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西方国家借助各种社交媒介将其思想进行普及和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青年大学生,西方思想的渗透势必会降低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理论教学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将红色基因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大多数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的最佳选择。理论知识传授形式固然有其存在的优势,但教学效果欠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传承效果。探究其原因发现,一些高校所采用的红色基因融入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解读历史史实、传统故事上,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另外,红色基因教育还存在与时代联系性不强、脱离实际生活等问题。
然而实际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学习机会并不多,即使有,也仅局限于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听取革命报告,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红色基因实践教学,这类形式往往参加的人数较多,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悟,达不到启迪心灵、升华思想、充实精神的效果。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实践教学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不足是影响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必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健全完善的机制体系是保障红色基因顺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红色景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相关机制不健全,仍然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打着红色元素的幌子,开发建设了一系列徒有其名的红色景区,贪婪的地享受着红色资源为其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利益,导致学生们在进行红色教育实践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高校层面来看,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红色基因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但大多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缺少顶层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计划步骤、精准的指导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最终导致高校即使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维亦是最活跃的,需要给与他们精心引导和栽培。古文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青年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一方面对思政教师来讲要准确理解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另一方面,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传承红色基因上收到预期效果,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自身有坚定的信仰。新时期思政教师不仅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还要不断提升自身关于红色基因的学理素养,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四史”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达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目的。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好教学资源,更要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懂得真善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理论上,首先,要创新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的方式方法,除了常规的专题讲授之外,应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师生共同观看红色影视剧、演绎红色故事、座谈讨论红色精神等,通过音像式、演绎式、讨论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真正入脑入心。其次,要带领学生挖掘红色基因深层次的内涵,主要教导学生如何实现理论与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红色基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背景与学生特点,善于运用时代语言与“热点效应”,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感染力,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将红色基因理论知识内化,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谋划策。实践活动大致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社会实践,另一个是校园实践。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地方红色基因资源的优势,加强与当地红色基因设施、红色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相关机构联系,建立红色基因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基地重温红色历史、领略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知识,增强其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其次,还可以组织 学生进农村、下基层、走访老红军,进行实地调研,在与革命前辈的交流中感受红色基因的时代魅力。在校园实践方面,高校可以将红色基因注入班级管理与社团管理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去成长。
目前思政课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其重要性在逐渐提升,但思政教师仍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思政课教学案例的关键作用。长此以往,思政课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积极效应。因此,思政教师在将红色人物、故事、革命事件、革命历程等和思政课有效融合过程中就要创新对其的话语表达,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一方面可借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例如:方志敏、邓恩铭、李汉俊、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人物来讲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心中的信仰,坚守初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特色,把对优秀影视作品的讨论作为理论知识的切入点,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功勋》等,陈延年和陈乔年在做出革命选择时和高校在读学生年龄相仿,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思政课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下,思政课也要接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手段,优化并创新红色基因表达形式。一是可以借助“学习强国”、“数字马院联盟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以及各高校马院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红色资源信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動性,扩展红色故事的传播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革命人物身上革命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二是要注重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教学场所和网络平台。结合时政热点新闻,及时推送相关新闻报道,让学生可以多渠道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感知红色文化的精神塑造作用,提升本校网络平台的媒体影响指数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创建网络党史观线上沉浸式体验平台,制作主题红色微电影,开展红色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三是创新思政课多媒体授课方式,利用云课堂智慧职教、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在浙学等众多新媒体APP,打造思政课教学新形式,不仅突破了时空局限,还能提升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成效。
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让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要自觉承担起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素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民族振兴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