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杨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科学家精神是无数科学家历经长期科研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不断引领和启迪着后人,是教育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将科学家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于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能体现出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时代特色,从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好的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近些年来,我国更是针对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作了强调,《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与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包括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因此,新时期下高校育人工作必然要将重心放在思政教育工作上,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当前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期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意见,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都能够被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把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意义就在于这是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完善。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工作的准线,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对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在实践中凝练出的精神和追求的诠释,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就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现状来看,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无疑可以为其打上一针强心剂,科学家精神的融入可以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和方式手段的创新。科学家精神与传统高校单调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有所区别,它建立在实践之上,可以被作为活教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一位位优秀的科学家及其事迹、成就对于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够对学生起到感染和陶冶的积极影响。科学家精神又是对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环境的丰富与完善,科学家精神所包含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对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群众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科学家精神的发展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将其与高校教育事业相融合有助于建设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对于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科技已然成为影响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核心动力,科技已经与当前的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科技人才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培养高科技人才是当前高校职责的首要任务,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包括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这几个方面,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使高校思政教育又增加了学术道德教育、无私无畏奉献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内容,让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学术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浮躁、功利风气的影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作为活跃于学术界的群体,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的强化迫在眉睫,实际上也同时在规范和引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能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现状是有关联的,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突破当前经济发展困境,就必须要推动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融合,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但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核心技术,急需创新型人才加入,所以这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与重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历时长久,其中便离不开诸多卓越科学家的奉献和努力,科学家们的实际作为充分反映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上世纪正值新中国诞生之际,彼时中国如新生婴儿般,各个方面亟待成长,尤其是农业、科技、军事等方面,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这也是新时代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价值引领。科学家们在长期科研实践当中所表现出的潜心科研、坚持不懈、崇尚真理、磨炼意志、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是科学家精神的外延,将其融入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意义非凡,激励当代大学生学习科学家们身上宝贵的品质。结合当今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培养出更多为国家和社会所认可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和最终目的所在。
自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教育愈加受到重视,各大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增加,一些高校也初步建立并开始运行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为科学家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高校的科研活动当中可以为科学家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入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就需要高校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发展政策做好统筹规划,建立起科研创新中心,以此支持高校加强对科学家精神在思政领域作用的研究。第二,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研教学结合创造足够的条件。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深挖科学家精神与本校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来构建适用于二者协调发展的科研项目,将其划入各级基金项目选题范围,以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校可以支持研究中心或者相关学院,定期举办科学家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论坛讲座活动,鼓励学术界踊跃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科学家精神传达和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主要平台。各大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史,深入挖掘课程中有关于科学家的先进典型事迹及精神,并以创新多元的方式将其呈现,促进课程思政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具体的实施办法来看,高校可采取如下方式:首先,各高校及全体教师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本专业学科当中优秀科学家及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广泛挖掘历史素材和时代素材,立足本校,构建起与科学家精神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源库,对现有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予以补充。其次,学校各学院可以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实际,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构建更多使科学家精神、思政教育和课堂理论教学充分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便对各个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首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认识,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充分把握,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从而强化自身将科学家精神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能力,使科学家精神可以成为各个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出内容,助力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充分消化,由此才能真正展现科学家精神的育人价值。
教育文化建设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传达着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目标。高校要想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和大力弘扬与培育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使命,除了抓好课堂建设之外,更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科学家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合,从而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一,高校必然要立足实际,对自身现有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尤其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与推广,而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和业余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在其中增加一批与科学家精神有关的文献资料,同时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方便教师调取和使用文献资源。此外,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结合相关领域对科学家事迹、成就和精神进行文化宣传,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宣传专栏,制作人文景观等等,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全面的看到有关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第二,高校可以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和实力条件组织开展有关科学家精神的学术讲座活动,比如可以邀请一些老一辈的优秀科学家或者青年科学家进校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们讲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以及科技成果,用科学家们的真实经历来使学生进一步强化自身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坚定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再者,高校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或者重大纪念日开展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与科学家有关的影视作品,在校开展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文艺汇演、歌唱比赛等等,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端正态度、坚定信念。
科技的发展为当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而高校大学生更是随时随地的在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网络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家精神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提供了助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园媒体这一平台,广泛宣传科学家精神、优秀科学家事例。例如,高校可以在本校官网上开设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板块,列举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和成就。在学校的公众号上,也可以定期发布本校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或者我国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浏览学校官网和公众号平台时,对我国的科学家及其精神有更多地了解,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想使科学家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高校就需要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需求有切实把握,拓宽网络宣传渠道,比如大学生熟悉且频繁接触到的微博、抖音、b 站等平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渠道,学校通过发布文章或者发布短视频的方式展开宣传教育,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会更高,并且自觉加入到宣传队伍当中。
高校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让科学家精神渗透至思政教育实践中,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手,其授课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和认同,只有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科学家精神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深刻的感悟,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以及课余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地引导。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把握如下工作:首先,高校应当致力于建设一批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着眼于教师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高校教师思想,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起对科学家精神的正确认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事哪一专业学科的教学,都经过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训练,对科学家精神有一定的了解。而学校应该避免教师在后期的教学和学习工作当中有所懈怠,因此高校应当定期开展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能够进一步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要求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用心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灵活应用到自身课堂教学和课下活动中,助力学生学习,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的改变转化为实际行动上的改变。其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应该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努力强化个人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名优秀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是要有推动学生前进和发展的意识,要将科学家精神传达给学生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争做新时期下的优秀教师,学术上应当拓宽视野,创新观念,丰富知识,廉洁自律。而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予以尊重和包容,自甘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力图让学生能够获得思政学习上的满足与认同。无论何时,高校教师都应当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自觉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者,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从教师身上汲取力量并传承科学家精神。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科学家精神的融合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新的任务,也是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基本要求。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校就应当从意识形态上做出转变,对科学家精神内涵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从科研工作、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做好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培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工作当中,高校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融入科学家精神,真正为学生构建起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