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斌,邵超峰,易美媛
(1.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2.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3.江西省彭泽县第四中学,江西 九江 332700)
景观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Troll[1]在观察东非遥感影像中提出,作为自然地表的综合体,是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生态系统集合。国内外学者对“景观”的研究有地理、生态、美学、文化遗产等多个视角,不同的学科对“景观”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述。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景观)是人们感知到的,以自然因素和(或)人为因素作用及相互作用结果为特征的场所[2]。在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中,一般将景观视为兼具经济、生态、美学价值的地域综合体,强调区域性、异质性、尺度性和功能性[3]。景观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同时,景观系统又具有多种功能[4]。景观可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资源的价值,可以被人们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和强度的不断增大,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资源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和迅猛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景观资源正受到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空前强大的冲击和破坏,成为受人类影响最广泛,破坏亦最为惨烈的自然资源。一些项目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有些景观资源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开发利用某些景观资源之前或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工作非常重要。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是审美主体从审美、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等角度,运用美学、经济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学科观点,依据某一目标或某种标准对景观资源的价值做出判断,提出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注意提升景观质量和减少不利影响的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重视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国内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加。为更客观地评价景观资源价值、减少实践过程中景观资源的破坏行为,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现阶段研究成果,探讨现阶段研究成果所做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国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特别是欧美国家,最早的相关学术文献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5],但早期只是一些零星记载,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对象、评价重点、评价技术手段的变化,可把国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景观资源的法案,例如美国1958年颁布的原野及景观河流法案、1964年颁布的《荒野法案》和1968年英国通过的《乡村法》等,这些法案、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景观资源和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促进了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相关研究工作的兴起。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外文献主要是从视觉美学角度出发,使用景观要素(线、形、色、质)、符号美学和形式美学原则来描述分析景观资源的质量和评价景观资源的价值[6-7]。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国外有些学者开始主张通过具有操作性的人类价值判断和景观本身的完整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性去评价景观资源,而不是通过人类的感知或偏爱,Buhyoff等[8]提出的比较评判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Daniel &Boster[9]提出的景色美评估法(Scenic Beauty Evaluation)都是在这个时代提出来的新评价方法。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大背景的变化,国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人们对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认知也在逐步进化。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景观资源价值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有学者将景观资源视觉评价研究划分为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10-13],其中心理物理学派在旅游景观评价中较为流行,主要运用“刺激—反应”关系解释“景观—审美”关系[14]。四大学派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的实用性较强,经验学派与认知学派理论性较强,专家学派重复性差,认知学派实践性差,而经验学派缺乏使用价值[15]。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统计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应用逐渐普及化,国外开始有学者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景观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并利用计算机构建景观生态模型来进行景观评价[16-17]。
进入21世纪,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景观资源调查、复杂景观呈现、景观要素提取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新技术、新理论为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国外学者开始利用照片、幻灯片、影视、数字投影、计算机模拟(三维立体成像)等替代物对国家公园景观、森林景观、乡村景观、地质景观、城市景观、郊野公园景观、绿道景观的美学(视觉)价值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评价研究。例如Akbar等[18]通过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了道路两边的植被景观,并提出路边植被景观提升建议;Meitner[19]、Acar等[20]利用新技术(幻灯片)的支持对国家公园景观的视觉美学价值进行了评价。Park &Kim[21]通过眼动跟踪仪分析和研究了认知处理活动与乡村景观视觉偏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注视点数量与视觉景观质量成正比。Brilha[22]开发了一套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程序,分别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及退化风险评价标准进行了界定。Nekhay &Arriaza[2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分析层级过程(AHP)对特定的农业景观进行评估。Sarnowski等[24]采用2级矢量智能地图(VMap L2)和航空照片对波兰冰川区的绿道景观进行了视觉吸引力评价。Mizuuchi等[25]运用GPS和游客使用摄影的方法对日本明治之森高尾国定公园(Meiji no Mori Takao Quasi-National Park)步道景观进行了评价。Harding等[26]利用数字投影图像的方式,采用自由选择剖面分析方法,让观察者对高地橄榄林景观进行描述,并通过观察者的描述来量化景观质量感知,然后对其进行评价。Swetnam &Korenko[27]以数字游戏景观(游戏中虚拟世界)作为视觉质量评估工具,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威尔士乡村景观的可视化质量进行了评价。Han等[28]构建了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生态位适宜性模型对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2010—2018年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
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是应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时间不长,但因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且很早就有山水审美理论(“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等),在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12月,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篇名含有“景观”+“评价”的文献,共检索到3781篇;检索篇名含有“景观”+“价值”+“评价”的文献有106篇。综观目前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和实践工作可知,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景观资源经济价值评价。
景观具有多样属性,其中美学属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景观的美学属性体现在人的感知上,体现在各感官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景观信息的范围和深度上。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有关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大都采用描述因子法进行现场评判,研究不够深入,广度上也有一些差距,但后劲十足。根据知网(CNKI)检索可见,有关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29-30],国内学者主要介绍了国外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的起源、发展、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不同景观资源进行了美学价值评价。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目前研发出来有关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描述评价、定量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三种形式。定性描述评价方法又称体验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体验者对评价对象的主观感受描述来进行评价。国内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定性评价方法有: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31]的“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上海社科院黄辉实[32]的“美、古、名、奇、特、用”六字标准评价法,旅游者根据亲身体验就其整体质量进行描述性评价。这类定性描述的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方法常常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定量评价又称为技术性评价,是一种运用数学运算工具、统计学软件,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来评价对象,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进而对评价对象做出判断的评价方法。景观资源美学价值定量评价主要是从景观资源的形态、功能等方面提取景观资源要素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打分赋值(评价者打分),然后进行数学运算比较得出结论。在景观资源定量评价中又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前者是以单个景观资源要素为单元进行评价,比如地质景观评价[33]、植被景观[34]、气象气候景观评价[35]、古树群落景观[36]、水体景观[37]、道路景观[38]、沙漠景观[39]等;后者是综合所有景观资源要素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有语义分析法(SD)[40]、美景度评价法(SBE)[41]、层次分析法(AHP)[42]、聚类分析法[43]、模糊数学评价法[44]等。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普及和各种建模软件的开发,对景观资源价值定量评价的方法也研究得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大多数景观资源价值定量评价都停留在计分的阶段,评价结果几乎无不是把景观资源价值区分为几个等级,无法说明景观资源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的大小。
景观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没有直接的交易市场。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景观资源也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景观资源本身能为当代人提供当前使用所获得的价值,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来进行反映和计算;而非使用价值主要分为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主要是指当代人当前无法对景观环境资源进行直接使用,但为将来的自己或者子孙后代提供了选择使用的价值。景观资源经济价值评价主要是对景观资源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评价。景观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是一种景观资源价值的货币化形式,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通过景观资源的游憩价值来衡量,评估方式有很多,包括选择实验法(CE)[45]、享乐定价法(HPM)[46]、居住环境评价法[47]、旅行费用法(TCM)[48]、条件价值法(CVM)[49]等,其中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法(CVM)是当前景观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的两种常用方法。
选择实验法(CE)作为资源环境领域非市场价值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应用与发展,选择实验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的非市场价值评估[50]。选择实验法是通过构建多个由资源环境物品的不同属性水平组合而成的一系列选择集让被访者选择,然后从不同选择方案中揭示人们对某一环境物品的偏好,具有选择行为分析等特点。享乐定价法(HPM)通常是利用真实市场的数据,检验处于优美环境地区的房价是否上升,或位于恶劣环境区域的房价是否下降,从而来间接反映周边环境物品的经济价值。居住环境评价法,与享乐定价法相似,主要是通过景观资源对城市居住用地或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由此来评估景观资源的价值。旅行费用法(TCM)最早是由美国学者Clawson &Knetsch[51]提出的,首次把消费者剩余这一重要概念引入“公共商品”的价值评估中。旅行费用法的基本思想是价值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被揭示出来,属于揭示偏好法的一种。旅行费用法将旅行费用作为一种“影子价格”,一个景观资源的游憩价值就是旅行费用即“影子价格”增加后的全体游客消费者剩余之和。条件价值法(CV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评价非市场资源的方法,属于陈述偏好法的一种[52]。条件价值法主要是基于构造的虚拟市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询问一系列假设问题,通过模拟市场来揭示受访者对资源、环境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偏好,引出受访者对某项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WTP)或环境质量受损的补偿意愿(WTA),进而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进行测算。选择实验法(CE)和条件价值法(CVM)都属于陈述偏好法,也都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二者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条件价值法主要是通过直接询问被访者的支付意愿(WTP)或受偿意愿(WTA)来获取对价值的直接表达;而选择实验法需要被访者在不同的备选项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以此间接推断受访者对环境物品的偏好和价值。
当然,不同的景观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方法也具有各自的缺点。选择实验法(CE)需要受访者理解研究对象的各个特征状态变化,对其感知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数据处理工作量太大,较为烦琐。享乐定价法(HPM)和居住环境评价法的缺点之一是该方法假设市场是完全自由且均衡的,需求等于供给,并且市场中各变量信息是充分的。旅行费用法(TCM)不合适旅游产业发展不成熟的地区。由于条件价值法(CVM)是构建虚拟市场,其固有偏差较多,如假象偏差、支付方式偏差、心理偏差、认知偏差、信息偏差、策略性偏差等多达14种[53]。因此,为了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结果,笔者建议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且采取必要的手段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科学评价景观资源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景观,识别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景观资源数量、规模、吸引力、开发条件和潜力等,提出一些建议或措施防止景观资源遭受到人类的破坏,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国内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文献梳理可看出,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卓越有效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步趋于成熟。
(1)从定性的经验评价到多因子定量评价。纵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发现,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大致经历了定性的经验评价和多因子定量评价(数学模型)两个阶段。早期的定性的经验评价主要是基于某方面专家对景观资源的关键因素进行描述性评价,典型的定性的经验评价有景观资源的视觉美学评价、卢云亭[31]的“三三六”评价法等;多因子定量评价主要是基于景观资源的多种特征和多重价值,借助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工具对其所处环境、开发条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常见的多因子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聚类法等。
(2)从单学科评价发展到多学科融合评价。从国内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文献可看出,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者们对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所涉及的学科也在不断增加。早期关注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学者大多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专家学者,目前已经扩大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多领域多学科的相互影响、作用与渗透之下,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迅速发展,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3)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对象越来越丰富。从国内外已发表的学术文献来看,最初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对象大多是森林、植物、国家公园景观等。随着研究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对象越来越丰富,包括乡村景观、地质景观、城市景观、绿地景观、水体景观、茶园景观、雾景景观、道路景观、沙漠景观、湿地景观等各类景观。这些丰富的学术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各种景观资源价值的认识水平,也增强了人们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各类景观资源的意识。
通过国内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文献梳理可看出,国内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工作较国外开展得晚。虽然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一直在紧随国外学术前沿,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开展工作时间不长、诸多问题未深入探讨等因素,仍处于学习、模仿国外阶段,科学、准确且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结合中国现有景观资源特点,通过汲取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理念,有必要制定出一套针对不同景观资源的评价方法体系。鉴于此,本文认为未来国内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应侧重和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注重多种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与创新。如前文所述,当前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法都有优缺点,且采用一种方法对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无疑具有片面性。所以,根据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今后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应注重多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尽量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例如结合心理学(眼动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投影、虚拟游戏)等;加强各种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与创新,综合不同学科的优点,例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使得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效果更加客观、真实、全面、接近实际。
(2)注重人文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面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来看,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文献大多是关注自然景观,如森林景观、地质景观、植被景观、水体景观等研究文献较多,但人文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的文献较少。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能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类型丰富,例如农村聚落景观、农耕景观、服饰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书法景观等。许多人文景观资源兼具艺术、美学、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但由于人们未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或者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导致国内有关人文景观资源破坏的新闻常见于报端。因此,当前注重人文景观资源价值的认知与评价研究迫在眉睫。人文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成果将会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人文景观价值,也将有利于国内人文景观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3)注重景观资源的生态价值的评价。景观资源具有多重价值属性,除了美学价值、游憩价值之外,特别是自然景观资源,还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放氧、净化空气、气候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方面的价值。从当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学术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关注的重点是景观资源的美学价值、游憩价值(经济价值),针对景观资源本身的生态价值(功能)表现特征、评价内容体系、评估技术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学术文献也比较鲜见(从为数不多的景观—生态相关学术文献来看,关注重点也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54-55])。因此,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景观资源的价值,学者们不能仅仅从美学、游憩角度评价,未来也应该重视景观资源本身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