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宣言》引领全球湿地保护

2023-02-10 10:12常晋
生态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宣言公约武汉

常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22年11月6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取得了卓越成效。此次缔约大会在武汉召开,也充分说明了湿地保护中的“中国贡献”和“中国方案”对于全球湿地保护的积极意义。

《武汉宣言》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变化、涵养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湿地被破坏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近年来,全球湿地消失的速度在加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国际上较早的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在伊朗拉姆塞尔签署。经过50多年的发展,随着缔约方不断增加,公约的关注点也从水禽栖息地和候鸟保护逐步延伸到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管理及利用等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的湿地生态系统国际条约。

2022年11月5—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武汉宣言》充分考虑了《2021年全球湿地展望》《联合国环境署第六次全球环境展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等国际文件中的相关规定,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开展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服务评估情况,提出缔约各方需要加强与国际多边环境、气候等机构合作,积极推进《湿地公约》内容的落实,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现状,以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武汉宣言》中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及基于湿地解决方案的重要价值。通过大力推进湿地的修复和保护,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水资源,抵御洪涝及风暴潮灾害,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并增加湿地的固碳能力。《武汉宣言》还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各国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鼓励各国将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纳入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实现湿地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益提升。

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关注相关利益者的诉求是《武汉宣言》关注的主要内容。为此,《武汉宣言》呼吁缔约各方要依照各自的国内法,保障原住民、地方社区、女性、残障人士、青少年、民间机构、私人部门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及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权利及作用。《武汉宣言》特别强调要保证原住民的参与权,以发挥地方社区在执行《湿地公约》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扭转湿地消失的局面,《武汉宣言》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蓝图,并就具体措施的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包括:第一,呼吁各国采取适当或紧迫的措施,扭转和制止湿地的减少和消失;第二,呼吁各国动用各方资源,加强《湿地公约》相关规定的履行和实施;第三,将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和合理利用纳入国内立法、经济规划及具体政策行动中,以加强《湿地公约》的有效履行,做好与其他国际条约和国际机构之间的协同;第四,鼓励民间机构、学术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治理优势;第五,呼吁各国加强湿地管理的执法活动,强化湿地生态系统的定时评估;第六,呼吁各国尽快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进行评估和测算,并构建完善的财务框架。

《武汉宣言》通过后,《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桑达·蒙巴表示,《武汉宣言》重申了健康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武汉宣言》中提出的将湿地生态系统纳入人与自然和谐框架体系中的倡议和原则,对于各国履行《湿地公约》法律义务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湿地公约》缔结50余年来,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球2 466个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43个城市被列为国际湿地城市,并成功发起了19项区域性湿地保护倡议。然而,全球自然湿地面积与缔约之前相比仍然减少了35%,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受损,对湿地周边原住民生计造成了巨大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国家的保护措施不力,因此,如何凝聚湿地保护共识是事关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武汉宣言》起到了凝聚共识的作用,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责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表示,下一步要按照《湿地公约》和《武汉宣言》的要求及倡议,科学有序推进湿地类型的国家公园建设、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红树林保护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的援外技术培训服务,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湿地保护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为全球湿地保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王春峰副主任认为,《武汉宣言》的最大意义是提升了缔约各方共同推进湿地保护的意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做法与成效。中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在履约30年的历程中,湿地面积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10月达到了5 635万公顷,拥有武汉、合肥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湿地保护法》,为我国湿地保护构筑了良好的法律框架。过去30年,中国湿地不仅面积得以大幅度增加,而且湿地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为展示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奠定了基础。

《武汉宣言》彰显中国特色与智慧

《武汉宣言》彰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历史的经验表明,生态环境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长期以来,我国都在算两笔账:一是按照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继续下去,整个社会还要付出多大的生态、经济、健康代价?二是建立和塑造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型的成本有多高?风险有多大?效益有多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10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知逐步加深、举措逐步推进、成效日渐取得的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视为关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大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民共识。毫无疑问,民众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升级的背后,我国已经将上述两笔账算得很清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完全契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新认知。作为东道主,中国在此次武汉会议期间积极推动缔约各方达成共识,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武汉宣言》彰显了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按照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规定,未来几年内我国会将1 100万公顷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重点推进三江源、青海湖、辽河口等湿地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推进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建设。

当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进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积极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生态工程修复,为全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力促“美丽中国”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中方推动各方达成《武汉宣言》,是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智慧”的最好窗口。

《武汉宣言》体现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积极有为的大国形象。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不仅措施得力,而且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框架。中国有很多类似于武汉这样的城市,将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融为一体,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湿地是中国也是全人类的家底。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会议开幕式视频致辞中提出了“凝聚珍爱湿地的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的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的全球福祉”三点主张,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引。《武汉宣言》作为一份凝聚全球共识的文件,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智慧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合作中的责任。

未来,《武汉宣言》的辐射效应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中国将有更多的城市进入国际湿地城市名录,也有更多的城市扛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任,进而为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候鸟迁徙路线保护等国际合作提供支撑。《武汉宣言》将引领中国积极探索“绿水青山”理念实践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绿色文章,为全球低碳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武汉:湿地保护的样本城市

《诗经》的开篇就以湿地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中国人对湿地生态的最早描写。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大都是伴水而生。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湿地总是与人类不期而遇。湿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占地球6%的面积,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世球教授认为,所谓湿地,顾名思义,就是潮湿的地方。湿地不仅包括陆地上所有的水体,也包括低洼地区的潮湿区域,还包括海洋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其共同点是这些区域的表面常年或季节性被水覆盖,是介入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此,湿地可分为河流、湖泊、沼泽、滨海、人工五种类型。长江、黄河是湿地,池塘、滩涂也是湿地。

2022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秘书处向湖北武汉、山东济宁、江西南昌等7个中国城市颁发了国际湿地城市证书。加上2018年的黑龙江哈尔滨、江苏常熟等6个城市,我国现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位居全球首位,这充分说明了过去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所取得的成效。

伴水而生的武汉市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湿地城市。该市有165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和166个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总面积为16.24万公顷,在中国国际湿地城市中名列前茅,亦是全球唯一的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说,2022年10月,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武汉沉湖湿地,这是这一物种首次现身武汉湿地,这充分说明了武汉湿地保护的成效。鹈鹕这种体型庞大的鸟类,对食物、安全性等要求都比较高,其现身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湿地生态系统好坏的重要标准。武汉作为一个水中的城市,人们有靠水吃水的习惯,以前很多的湖面四处可见养鱼、捕捞的围网,对鸟类的歇脚和停留造成较大威胁。从2018年以来,武汉市政府实施了拆围网、退养还湿、退捕还湿等措施,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沉湖湿地,总面积11 579.1公顷,2013年10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武汉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该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很多留鸟的家园。2021年,来此越冬的水鸟数量达到了8.5万只,种类约有50余种。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方瑛表示,过去沉湖是武汉市重要的渔业养殖基地,向水体中投放饲料、肥料极为常见,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近年来,通过实施退养还湿工程,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湖泊周边区域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2009年11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实施分区分类管理体制,禁止在任何区域内实施挖塘、填埋等破坏行为。方瑛认为,人退鸟进是湿地保护成效的突出表现。近3年来,沉湖湿地增加了8种鸟类。过去沉湖的鸟类以雁鸭类、鸻鹬类等类型的鸟类居多,如今处于鸟类食物链顶端的海雕、红隼等中大型猛禽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沉湖湿地鸟类生态链不断完善。

近年来,武汉市相继出台了多个湿地生态保护的政策文件,将全市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0个湿地公园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通过不断完善湿地修复奖励机制及湿地损害的终身追责机制,确保了湿地面积只增不减。2021年4月贯通的武汉四环线,为了不破坏20个湖泊湿地,建设历程多绕行了6千米;中心主城区的40个湖泊经营性水产项目全部退出,其他的126个湖泊设为渔业发展限制区,按照不投放饲料的生态养殖方式进行养殖,确保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此外,武汉市近年来还推进了大东湖水网、六湖贯通、四水共治等大型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杜公湖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在沉湖、上涉湖、涨渡湖周边实施了全面退养还湿和退耕还湿建设。经过一系列修复工程,东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武汉市也成了长江经济带“推进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范城市。

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就与未来

中国湿地保护模式日臻完善,湿地保护框架不断丰富,有理由相信,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会取得巨大的生态效应及国际影响力。例如,红树林的修复与保护,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湿地保护模式的成效。红树林作为滨海湿地的重要类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红树林的面积每年以1%的速度在消失。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科研创新,是全球极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之一,现有的红树林面积达到了2.71万公顷。鉴于中国红树林保护的巨大成效及丰富经验,此次武汉会议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决定在中国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推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合作平台和科研中心。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湿地类型,是全球湿地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谭光明表示,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夯实基础、抢救保护、全面保护等几个阶段,使得我国以占全球4%的湿地面积,满足了占全球20%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态、文化等多方面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过去30年来,中国是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支持者。

展望未来,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完善。2022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中明确了我国未来湿地保护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湿地面积基本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力争增加20处国际重要湿地和50处国家重要湿地,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到2030年,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湿地固碳能力大幅度提高,湿地高质量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湿地保护的法治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将成为全球湿地保护的重要领导者、贡献者和参与者。王春峰认为,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走出了特色发展的绿色道路,是湿地保护“中国智慧”的体现,为2025年、2030年湿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是困扰湿地保护的最大难题。不断优化城市湿地保护模式,推进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与湿地保护矛盾的重要路径。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指出,城市发展要与湿地保护保持平衡,要将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湿地的生态及水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生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将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将各类重要湿地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实施湿地修复项目3 400个,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超过80万公顷;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湿地保护法》实施之后,全国28个省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条例及实施办法,湿地保护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湿地保护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各省份均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湿地数据监测及信息管理平台,为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科技支撑。

对于中国湿地保护和修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穆松达表示,中国是全球湿地保护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也是推行湿地修复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通过湿地保护,明显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宣言公约武汉
图书借阅公约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柔软宣言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