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
(福建省福州环保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 350002)
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不仅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学习的方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的理念、文化。信息化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人们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停留在演示、浏览等层面,对信息技术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教育教学理解不深刻;第二,只是单纯地照搬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没有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进行筛选、精加工,导致信息化辅助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第三,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信息化手段在中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下谈几点体会。
环境监测项目的测定原理一直是环境监测教学中的重点,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薄弱,对测定过程的化学反应、分析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等抽象、微观现象的理解不到位,使得测定原理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仅能死记硬背原理,照搬实验步骤,出现了“今天学、明天忘”的情况,对分析探究实验现象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化技术的融入,能将测定原理通过动画、仿真软件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轻松看懂进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探究和创新。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开展,因此实践是中等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也不例外。但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企业无法全面向实习学生开放,也无法将监测项目完整地交由实习学生完成,特别是精确度和准确度要求高的工作任务,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行业要求,缺乏一线岗位技术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我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仿真软件,采用线上线下共同构建企业工作场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操,遇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线上交流平台请教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有效弥补了传统企业实践中的不足,促进学校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沟通,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就业做好铺垫。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学习理论,又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导致教学课时非常紧张。这一矛盾在环境监测这一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融入,这一僵局已逐渐被打破。教师可将预习资料上传到微信、QQ、班课等平台上,引导学生预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数据确定教学重难点,设置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课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探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同时可以增加阅读互联网网站、电子资料等练习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传统教学模式下,实操课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操作方法和细节,导致学生做错了也无从知晓。这与环境监测学科对操作要求严谨、细致、周全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实操课教师可将实操细节拍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观看和学习,同时学生工位上的摄像头可清晰记录和保存他们的操作全过程,从而能够让教师全面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依据,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但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从教学成果出发,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得评价不及时、全面、具体和有效。我在教学中采用蓝墨云等APP、仿真软件、工位摄像机等辅助教学,全程记录下学生从预习到复习、从理论到实操的学习全过程,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提供了依据。通过师生讨论、点评,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差距及问题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向。教师也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教学效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过程步骤繁多,涉及的仪器和药品也多,且有的具有一定危险性。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实验失败率较高,这不仅影响了课程进度,也造成药品浪费和后续污染处理的负担。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我引导学生观看操作视频并提前预习,随后课堂中增加仿真实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操作步骤、熟悉操作流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降低药品的浪费及实验风险。
信息化技术使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用学习平台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活力。但不是所有现成的资源都适合教学目标,也不是所有的资源都符合本地学情。若将网上得来的教学资源直接用于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会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知识点以外的信息上。因此,信息化的运用必须以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如在学习《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项目时,实验原理是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对于化学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若仍采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去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且难理解。而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源更多的是呈现实验过程和现象,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我运用Flash 软件制作实验原理动画以呈现微观反应过程,用卡通形象替代抽象的化学分子式,通过卡通形象颜色和状态变化展现物质的更替,让学生将实验表象与化学反应的实质相结合,进而轻松理解实验原理。为了巩固和提升学生对该实验原理的理解,我又展示实验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展开讨论。学生积极踊跃地各抒己见,并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收集汇总学生的高频关键词,辅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能使抽象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思考和创造,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课堂内外,教师可运用学习平台、微信群、QQ 群等软件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复习与交流。学生可以在移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需要受到固定的时间、教室和课程安排的限制,打造全天候教学氛围,使学习成为人人爱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活动。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且缺乏自信心,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运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软件可以增强学生的情境化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强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扩大交流范围,甚至是不同地域的学生协作与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分享、合作与探究活动,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将课前、课后学到的碎片化知识与课上学习获得的系统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搭建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建立QQ、微信小组群,组建学习小组,结合学情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学习活动,充分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融合,从而使相对独立的个体学习活动整合为群体学习活动。
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教学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仿真、动画等软件应用穿插其间;既有传统纸质作业,又有查阅、收集资料等拓展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活泼有趣。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师生汲取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师生的观点更加多样、思维更加活跃,而知识也在大家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思想碰撞中慢慢沉淀和升华。
由此可见,信息化手段促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方法变得多元化。由最初的传统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阶段性成果考核发展到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音像资料开展自主学习、运用软件记录学习过程、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师要积极地整合教学过程,合理设计预习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前课后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堂内学生的精力更多的集中于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酸性法测定水样高锰酸盐指数》项目时,个别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水浴加热时样品颜色褪去,我组织学生从实验原理入手探究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将相关操作视频与实验原理动画播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过程的差异。学生很快找到异常现象的根源——由于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浓度偏高,高锰酸钾和其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紫红色的样品褪为无色。由此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对水样进行适当的稀释后重新测定。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实验原理,也提高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和谐互助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教师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信息化的概论,不能简单地将信息化手段等同于用电脑、多媒体等工具教学,也不能强行地将信息化手段生硬地植入教学过程。
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软件或平台资源应用于教学,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运用水平,选择适合本专业教学和学情的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学校应通过开展研讨会、培训班、教学能力竞赛、示范课引领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而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参与信息化教学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师们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
最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使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学策略的调整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所反馈的学习情况及时统计并做出调整。这就需要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工具,通过团队合作,发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在不断的试验中形成创造性品质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做中享。
合理运用地信息化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是必要且有效的。相较于传统教学资源和教授方法,如今的学生更乐于用信息化手段学习,也更愿意通过讨论群等交流平台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想法。但信息化技术并不与传统教学资源和教授方法相矛盾,相反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力补充。教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促使职业教育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当然,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也发现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自主学习;如何提高教师创作教学微课、视频脚本写作能力等,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