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菊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整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
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体育课程要坚持“健康第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分层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符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发展特点的体育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因此分层教学模式契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从人性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人的发展与人性关怀,并贯彻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为了充分展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促使落实以实现自我为主导的分层教学,教师更要关注个体价值,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挖掘学生内心的主体诉求,保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诉求进而提升他们学习的延展性。而且分层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他们的课堂角色有了本质的变化,需要全新的身份,即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既要合理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练习技能,更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诉求与实际经历,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形成主动沟通与和谐互动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基本状况、个体差异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每位学生的体能特点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他们的特质,对不同的个体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彰显优势、改进劣势的主旨,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不同层面、视角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成就最优学习效率,带动教学质量实现一日千里,督促学生实现全方位的进步。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选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都是一致的,这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如个别体质较弱的学生无法达到教师要求的标准,那么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如果教师一味强制要求这部分学生做到某些动作、达到某些目标、取得某些成绩,会导致他们心力交瘁,甚至会出现运动损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分层制订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分层进行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弱点给予针对性指导,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注意对学生动态分层,循序渐进地进行分层教学,只有如此,分层教学才能有效、有序。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不同。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较好,教师就可以适度增加高强度的训练内容;但有些学生先天体质偏弱,教师则要适度控制这部分学生体育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重视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按部就班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要重视依据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进行分层,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基本作用。对于篮球教学来说,初中体育教师要全方位地分析学生的身高、体能、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等,通过具体活动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基本体能测试。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于体能偏弱的学生,篮球教学应重视锻炼他们基本的运球规则,适度增强学生的耐心、体质;对于体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就要倾向于练习他们的传球等技巧,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提升体育技能的锻炼会产生更多兴趣,愿意主动参与,进而享受体育锻炼的无限乐趣,并借助持久的体育训练显著改进和提升肢体协调能力、体育意识等方面,进而为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效果铺垫重要的前提。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分层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目标,保证教学更有针对性。
以中长跑训练举例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并根据体能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按照体测结果进行分层,也就是隐性分层。具体来说,获取优秀和良好成绩的学生进入A 组,测试结果为及格的学生进入B 组,而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进入C 组。同时,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设定相对较高的要求。另外,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安排不同的教学要求,如A、B 组学生必须完成练习内容,而对于C 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体能素质偏弱,则让他们尽力坚持到自己的最大承受度即可,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及变化教学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都能在自己承受的范围内开展相应的体育训练,促进他们进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
不同的学生面对的体育教学问题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完成的任务、能达到的成绩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比如,可以为学生设置阶梯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某一个任务之后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任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个体发展,实现学生向更高层次目标靠拢的目的。例如,耐久跑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之一,也是绝大部分地区初中升学考试的必考项目。但是部分学生体质较弱,特别容易体力不支,因此非常畏惧耐久跑。在教学耐久跑时,为了保证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促使体质比较弱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耐久跑,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分别确定各组的具体目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初二男生1000 米跑划分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档评分标准,其中“优秀”为3 分48 秒到4 分,“良好”的成绩为4 分06 秒到4 分30 秒,“及格”为4 分34 秒到4 分50 秒,“不及格”为5 分到5 分40秒。在刚开始训练时,学生的成绩普遍难以达到要求。对此,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C 组6 分40 秒;B 组5 分30 秒;A组4 分06 秒。对于C 组的男生,教师不要要求他们必须及格,而是仅仅要求他们6 分钟内跑完1000 米,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如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各自不同的、能够实现的目标进行练习。在学生结束耐久跑之后,教师要点评与指导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尤其是C组学生,教师要亲自指导他们调整呼吸,引导他们合理分配体力,克服最容易出现的“极点”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耐久跑锻炼之后,学生普遍都会比较喜欢这个新办法。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把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指导等方面视为重要的对策,由于分层、分类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为此教师更要着眼于体质偏差、兴趣较弱、机体失调的学生,给予他们科学、有效的训练意见。
例如,学生在学习篮球课有关“三步上篮”的内容时,往往失败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步伐混乱,有的学生则投篮缺乏精准性,教师面对多种情况就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生步伐混乱,就要重视传授调整步伐的方法,指导学生结合呼吸和手部动作等完成投篮;如果投篮缺乏精准度,就要重视传授如何精准投篮,鼓励学生反复练习,找到手感,提高投中率。每位学生的学习弱点都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给予个体针对性的辅导,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技能。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当依据这种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保持同步,促使分层、分类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应用同一个评价标准,自然有的学生会优秀、有的会不及格。而长期应用同一种评价标准,也会导致体质较弱、体育技能不足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此,要想根本性实施分层教学问题,教师必然要从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入手。具体做法就是体育教师要自行依据评价内容、运动项目、专项技能等内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主要可以参考不同的维度与水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契合个人的精准、个性化的标准。事实上教师也能从某种程度上给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制定契合他们身心状况的标准,进一步缩小群体数量,促使标准更有针对性、更客观,也与学生的个体特点更接近。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能参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确保学生的情感诉求获得满足,进而达到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
1.对于部分有较强上进心、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优等生,教师应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进行测评,重视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评价重点要关注创新意识、探究、彼此合作等内容与标准。
2.对于部分能完成一般性练习的普通学生,教师要重视普通标准要求,做好肯定工作,及时给予学生更多信心,充分认识到学生取得的进步,激励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锻炼,强化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成功给内心带来的愉悦感,要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态度。
3.对于部分后进生,要重视激励性评价。一方面,要指出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努力的领域,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一些成绩。特别是具体安排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安排水平相当的学生作为比赛对手,促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要侧重学生学习运动知识和发展能力。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进程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体质状况、体育技能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以学生的体质状况、个人能力、知识储备、参与程度等为标准确立分层的依据,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重新进行分层。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体育教学管理系统采集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分析学生的体质状况,以此作为参考进行动态分层。
教师根据分层之前的测试可以确立分层的情况,之后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梯度性教学目标,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之后再次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学生接受分层教学前后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现状重新进行分层。
每一名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训练身体素质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因此,在初中体育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前后衔接,促使学生一点一滴地提升技能、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针对个别学生身体素质较弱、身体协调能力较差等情况,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从基础入手,放低对学生的要求,一点一滴地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实施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作用与策略,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在尝试使用分层教学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模式,要关怀和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部分教师在给学生分层之后,往往更关注学困生,把过多精力投入辅导、训练学困生,而相对忽略了其他层次的学生。这很不合理,容易引起其他层次学生的不满,对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极其不利。为此,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切记不可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