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话与俗字研究刍议*

2023-02-10 06:22闫春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俗字文献研究

闫春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历千年而不衰。中医文献是数千年来无数医家代代相传积累起来的医学理论与医疗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核心,记录了数千年来我国人民预防、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按照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中医文献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雕版、活字版印刷以及手抄的有关于中医的各种图书典籍。按照载体形式来区分,中医文献可以分为抄刻文献与印刷文献2大类。抄刻文献指主要甲骨、金石、简牍、缣帛、卷轴、抄本。这些文献除了抄本外,大都是近代出土的、发现的,大多内容篇幅短小,内容零残,但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印刷文献主要指的是唐以后雕版或者活字版印刷的书籍,是中医文献的主体,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于中医基础文献,包括中医经典以及后世注释、藏象、病源、诊法等著作,以及本草著作;二是中医临床各科文献,包括内、外、儿、五官、口腔诸科及针灸、推拿、气功、医案、医话、养生等著作;三是非医学古书中的医药学资料,包括经、史、子、集等古文献中涉医记事及论文”[1]。明清时期的医话无疑属于第2类,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医话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

医话是有关医药内容的随笔小品,不仅出于医家,亦可出自历代文人,内容包括作者的理论研究体会、临证心得、用药感悟、读书札记、评书论人、传闻经验、医事杂记、逸闻趣事、纠错考辨等。其主要特点是内容广泛,有感而发,随手笔录,篇幅短小,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为一得之见,一家之说。往往含义深刻,意味隽永,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心智。

医话类著作始于何时,现在已经难以详细考证。清代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云:“唐王勃撰<医话序>一卷,即医话之鼻祖。宋代张杲<医说>十卷,明俞弁<续医说>十卷,及医话之导师也”。王勃的《医话序》已佚,今能见到的唐代医话零散地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柳宗元的《龙城录》等文人随笔中。现存最早的医话专著为宋代张杲所撰《医说》十卷,该书广泛收集南宋以前文史著作及医籍中有关医学人物、典故传说、逸闻轶事、方药疗法等资料,并述及个人经历或耳闻的医事,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且分类编排、注明出处,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宋代还有大量的医话散见于文人学士的笔记中,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夷坚志》、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元明之际,医话著作以俞弁的《续医说》、黄承昊的《折肱漫录》、冯时可的《上池杂说》、裴一中的《裴子言医》等影响较大。同时大量医话散见于笔记杂文之中,如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焦竑《焦氏笔乘》、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龙遵叙的《食色绅言》、冯梦桢的《快雪堂漫录》等,以养生内容为多。

清代医话深受医家钟爱,颇为繁盛,出现了一批医话专著,其中较著名的有魏之琇《柳州医话》、计楠《客尘医话》、王孟英《潜斋医话》、史典《愿体医话》、陆定圃《冷庐医话》、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毛祥麟《对山医话》、黄凯钧《友渔斋医话》等。另外,清代还有一些医话散见于笔记杂文中,比如著名的学者顾炎武、俞樾、纪昀、王士祯、梁章钜等,多有医话传世。

由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来,医话始于唐代,历经宋朝的发展、至明清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到清代达到顶峰。

2 医话与俗字研究

当代对于明清医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部影响较大的医话专著,比如陆定圃的《冷庐医话》和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稿》。而对这2部作品的研究,往往又多重在阐发医理。或者就这2部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如吕志连等[2,3]分别撰文介绍了陆定圃和赵晴初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崔姗姗等[4]从清代医家陆以湉的生平及其所著《冷庐医话》中医道医德、诊法辨证等方面探讨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认为“陆以湉以他的《冷庐医话》为我们留下了医学上兼具学术和史料双重价值的宝贵资料”;或者就《冷庐医话》的某一观点,进行阐发,比如对书中所提出的“药以养生,亦以伤生,服食者最宜慎之”的慎药学说[5]、对噎膈的治疗[6]、房室养生观[7]以及《冷庐医话》中记载的误诊、误治、药误的案例[8]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这些观点对当代临床治疗有重要启示。

学界对明清医话的研究或者是对内容的梳理,或者是对某一观点的介绍,研究多着眼于临床价值,对其中的语言现象则关注较少。可佳[9]的论文《俞弁<续医说>整理研究》,指出了《续医说》中有大量的俗字,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对该书中的俗字进行具体的整理、分析与说明。明清是我国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医话著作,虽然不及上古时期的《黄帝内经》晦涩、深奥,但其中存在的大量的俗字仍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因此,对明清医话中的俗字进行考证与注释,非常必要。俗字研究可以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读者理解书中原义,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俗字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俗字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俗字存在。隋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杂艺》指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10]。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俗字书写,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俗字”的概念。蒋礼鸿先生[11]认为:“俗字者,就是不合六书条例的(这是以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实际上俗字中也有很多是依据六书原则的),大多是在平民中日常使用的,被认为不合法的,不合规范的文字”。所谓“俗字”,是相较于正字而言,多流行于民间,是书写方式不规范的文字。俗字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古籍的整理与校注,而且对汉字学的研究也颇有意义。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言,“要想建立起完整的高水平的汉字学,必须先深入研究各个时代的俗字”。1930年,刘复等编《宋元以来俗字谱》,首开系统研究俗字的先河。近年来,也陆续涌现了一批俗字研究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征《敦煌俗字典》、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等,俗文字学研究正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现有明清时期的俗字研究,多以明清笔记、戏曲、小说为研究对象,医话专著中的俗字并没有进入研究视野。明清医话保留有大量俗字,是研究我国古代俗字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可以进一步充实汉语俗字研究。

3 医话俗字研究举隅

此处是一则治疗湿热生虫之症的医话记载,用到的药物主要有石榴皮、椿树、梹榔等。其中“梹榔”当为现在所说之“槟榔”。在古代,“梹”的正字当为“檳”,按《集韻·真韻》:“檳,檳榔,木名。無枝,實從心生”。此处将声符“賓”俗写为“兵”。《读医随笔》卷五“小儿乳食停滞”条将槟榔写作“兵郎”[12],不仅将声符“賓”俗写为“兵”,而且省却了形符“木”。

根据王氏之观点,晋时俗字有书“操”作“掺”者,是因为草书“喿”与“参”同形,故晋人书“操”字皆作“掺”,同时还指出,草书从“喿”者改作从与“参”者,在语音上也有关联。由此推测,“燥”俗写为“”,同样也受到书写字体的影响。

以上列举了明清医话中有代表性的几个俗字类型,主要是减省笔画、变换偏旁,变换声符以及书写字体不同而造成的俗写。明清医话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其中保留了大量俗字需要系统地整理研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研究在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中医古籍研究与整理的重要内容。对明清医话的俗字研究,不仅是整理与校勘的需要,也将进一步拓展俗字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俗字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