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2023-02-10 05:16刘鹏伟
法制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诈骗大学生

刘鹏伟

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进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社会危害大。当前,各种新兴媒体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微内容、微视频等方式使社会生活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以其诸多优势迅速形成的同时也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搭便车”的机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高度重视,2022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进一步提升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力度与效能提供了重要根据。2021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少、风险防范意识差,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计的电信网络诈骗陷阱中。目前,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已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生活秩序的最大毒瘤。如何有效防范,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1]。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

(一)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化,成功率高

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发展出一条成熟的黑灰产业链,犯罪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明确,通过收集、分析和传递个人信息,利用完善的诈骗链条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诈骗。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既有对传统诈骗手段的“翻新”和“升级改造”,也有利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新包装”,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软件、一个发射器,就可以发出看似“正规”部门的电话或者短信,作案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对受骗者造成身心伤害及财产损失,造成恶劣社会影响[2]。经不完全统计,如今已经出现多达六十多种诈骗手法,其中网络贷款、刷单返利、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或领导、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虚假购物诈骗、“校园贷”、“杀猪盘”、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等是目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最常见的十种类型[3]。据2021年公安部刑侦局的统计公布,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已呈现从电话短信向网络端发展的明显趋势,电信网络诈骗中网络诈骗案件占比在80%左右,其中有60%左右都是通过移动端APP进行诈骗。

(二)电信网络诈骗侦破难度大,涉及面广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井喷式”地发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诈骗案件一般都是有组织的团体作案,分工明确、流动性强,且诈骗分子在身份、技术、地域方面隐藏自己,导致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进而侦查链短、取证难度大。其次,网络诈骗通过虚拟空间环境发生,非接触性导致隐蔽性强,单线联系性质使社会监督变得困难,一旦进入诈骗环节,受骗方洗脑式地被“专业人员”威逼利诱,获得较高钱款诈骗成功之后就会立刻切断一切联系,导致即使报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线索,从而使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最后,大数据科技手段的应用使诈骗分子可以快速获取学生群体的基本信息、分析其心理特点,对不同群体实施个性化诈骗,诈骗分子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程诈骗[4]。

(三)电信网络诈骗对象精准化,危害性大

生活在“微时代”的大学生们网络使用率较高,网络购物、获取信息等成为一种常态化,诈骗分子会根据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生活轨迹记录,有针对性地制定话术脚本,有效增加诈骗成功概率。首先,大学生平时可消费金额有限,在钱财被骗后给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当遭受诈骗之后碍于面子不愿意声张,不愿意报警或向身边人求助,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的刺激下做出过激行为。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刻,信息安全观和处理问题的意识比较单纯,诈骗分子行骗成功后第一时间消失,由此不仅给大学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然而诈骗并不会停止。最后,频繁发生的电信诈骗给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辨真伪,严重冲击了高校校园的人际信任文化。

二、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频发原因分析

(一)学生群体较大、安全意识淡薄

根据年龄分析,作为“0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在家人和教师保护的象牙塔中,很容易出现心理成熟度低、社会认知少、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且学生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对互联网虚拟世界更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很难分辨网络中的真伪,导致个人真实信息泄露,造成潜在危险[5]。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然而,系统性安全教育的缺乏,致使大学生们对于社会治安情况盲目乐观,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浏览,很容易忽视身边潜在的风险和危害,由此就成为了犯罪分子的首选。此外,大学生的群体性和同龄人之间的联动性也让诈骗分子将主要目标集中在高校。

(二)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较低,辨别能力差

微时代的信息化、快捷化、数字化,催生了较多的新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凭借微时代的热潮迅速增长了大量的学生用户。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网络内容冲击感降低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对待网络诈骗存在侥幸心理,对违法信息盲目跟随,导致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现如今诈骗的隐蔽性较强,而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于各种新型诈骗手法和套路了解较少,很容易将个人信息和上网痕迹留在了各个平台,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平台漏洞等方式获取学生个人信息,通过冒充亲朋好友、假借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方式实施诈骗。

(三)大学生经济能力差,存在逐利心理

首先,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家里,且学生家庭条件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还存在盲目攀比、爱贪小便宜等现象,而网络诈骗中的“校园贷、小额贷”、网络刷单极具诱惑性,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其次,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不能理性地看待消费,导致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从而落入不法分子的早已布置好的陷阱;最后,部分学生盲目地认为,在毕业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大学里的空闲时间刚好能够让他们去做兼职,可以在赚钱补贴生活费或者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同时,满足他们接触社会的想法,但是部分网络兼职是诈骗分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特征设置的陷阱,学生很容易被迷惑。

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及建议

培养大学生防范意识和合理规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其在面临电信网络诈骗可能发生的风险时正确认识风险并合理地去防范;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从社会层面夯实法治基础,加大惩罚力度

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首先,全社会应该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主动建立网络行为规则,从源头综合治理,变被动为主动,健全社会防范和治理机制,做到减少诈骗案件发生和减轻案发危害;其次,通讯信息机构、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加强技术支持,对信息进行严密识别,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杜绝虚假账号的存在,在源头进行阻断、过程中进行拦截[6];最后,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联合,建立学生保护安全网,加强对大学生信息隐私的保护,动态完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共同教育,鼓励全民参与并进行网络监管,为公安部门侦破案件提供线索,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的量刑幅度和力度,加大对泄露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二)从高校层面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建设防诈阵地

高校作为学生群体的聚集地,是犯罪分子的主要目的地,也形成了一定的诈骗案件高发期和高发区域,高校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防诈阵地。首先,应该采取“及时预防,及时发现”的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主题班会和倡议活动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教育,拓展出教育的深度和精准度。其次,通过警校合作,共同打造多维度的智慧防骗网络体系,给学生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在诈骗高发时段,如学生开学、节假日,邀请公安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开展安全讲座,进行典型诈骗案例分析,学校保卫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上下联动,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校园安全的规章制度,确保高校校园安全秩序的正常运行,及时把最新的诈骗手段、诈骗类型进行整理,及时通报电信诈骗案例,在高校形成预防电信诈骗的常态化宣传[7]。最后,增强网络育人建设,形成网络普及常态。高校应该与警方共建多维度的校园安全网,借助“微时代”的优势进行创新多维度的“微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培养体系的重点,纳入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建立安全防线,打造安全教育阵地,采用多元化育人方式进行防诈骗专题教育,增强网络育人的成效。

(三)从辅导员层面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认知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在校的直接负责人,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向。首先,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诈骗能力,积极开展防范网络诈骗大讲堂,用身边的实际案例为学生讲述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特点及防范要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在为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树立信心,如果遇到网络诈骗要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要学会反思,及时补救,舒缓学生情绪;最后,辅导员应该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家校联系的同时使家长能够了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威胁,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家长与学生沟通时能够及时提醒,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诈骗时能够及时察觉,有利于家校双方及时互通将损失降到最低[8]。

(四)从个人层面提高警惕,保护个人财产

大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网络陷阱和诈骗的危害,能够在思想观念上主动认知风险,形成常态化的防范思维,在行动上能够有效规避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首先,要注意个人的敏感信息的保护,不浏览无关网页,不随意点击无关链接,保持对陌生人的警惕,提高对电信诈骗方式的鉴别能力和反诈安全意识[8];其次,从内心认同安全教育理念,了解新型诈骗手段,增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实践能力,塑造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踏实做事、正视得失、抵制诱惑;最后,学会寻求帮助,多方沟通,培养自己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和品质,遇到诈骗事件要沉着冷静,学会自我疏导,及时寻求帮助,探寻解决办法,避免带来更多的损失。

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色比较突出,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强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和防范成为首要任务,只有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多方发力,增强防范意识、创新教育方式、筑牢反诈防线,才能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打造和谐的无诈校园环境,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微时代诈骗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