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02-09 00:09李旭颖
现代国企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文=李旭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进行顶层设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以开放的格局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以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道”,以数字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数据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悉心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守正创新,形成内涵式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要担负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行动指南,在信息时代中,以优秀传统文化厚实的滋养为基础,以数字文化建设为通路,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方面工作、全过程环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框架

(一)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文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集大成,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二)顶层设计:国家政策和制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和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给出了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为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提出持续推进网络内容建设,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2021年10月发布《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包括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文化数据服务、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等11项相关标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将成为文化强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在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将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加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三)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先民们宝贵的理性思考、精神求索积淀成为璀璨的中华文化成果,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思想力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支撑着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面对历史,面向未来,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新兴技术条件下,传承发展,创造更辉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开放格局:交流互鉴,兼收并蓄

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人类需要文明的力量。文化作为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为凸显,更具有挑战性,必须做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现代文明建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开放包容既要交流互鉴,又要兼收并蓄。人类文明多元并存、多彩多姿,各种文明都是在生存发展中创造的,都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传承和发展。多元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对内提升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即精神之根基。

(一)文化自信的一个显著特征:悉心守护、传承发扬

文化自信的一个显著特征:悉心守护、传承发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革命文化从党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孕育而生,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供了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动力,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力量,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升华发展出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回顾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进行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条件,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底蕴。

(二)文化自信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开放包容

文化自信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包容。不自信的文明是排斥外来文明的,甚至要消灭外来文明。自信的文明是在保持自己民族文明特色的同时,兼收并蓄不同文明的优点特点,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为我增彩。中华文明一直具有开放包容性,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吸收不同文明中新鲜有益的营养,融会贯通,自我迭代、自我更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西来的佛教本土化后,又经历了禅宗等一系列的与时俱进、和中国人民最朴实的思想相结合的佛教流派,并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道”: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一)创新,首先需要守正

创新先守正,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丢掉历史的源泉随意“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历史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守得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合新兴文化理论、文明实践,推陈出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峰。

(二)创新是动力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明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机制,不仅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而且要提出新思路、打造新机制、发展新业态新形式,主动适应、主动改变,积极利用新兴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土与外来的有机融合,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明程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三)守正和创新之间要协调

协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黏合剂、顺滑剂。需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既包括东中西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平衡,还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平衡。要注意整体布局,主动调整规范。不关注协调,任由新问题新矛盾累积,会波及社会结构稳定。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才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数字文化

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文化建设,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数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载体。数字文化建设在满足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人心、鼓舞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数据赋能:内涵式增长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将文化和新兴技术紧密结合。坚持用科技支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数据赋能文化数字化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要始终注意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的协调增长。构建数字文化发展机制,累积数字文化数据,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打造数字文化核心生产力,以数据资产为基础,构建数字文化的底层支撑系统,全方位重塑数字文化事业、数字文化产业,形成内涵式增长,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二)网络文明

《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等方面对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网络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数字文化形态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工作、中心工作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比如主题出版不仅在纸质图书上发力,近年来在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融媒体等数字化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明显增强。在书写时代精神、弘扬革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极作为。

(三)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进行具体部署。《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帮扶指导下,通过数字化赋能,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公共服务的供给出现新业态、新形式。比如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演播、数字娱乐等,盘活优化了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了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借助于网络文学、知识课程、短视频、有声读物等数字文化产品形式,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得到多形式满足,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满足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

(四)数字文化“走出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数字化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消除时空或者其他因素带来的制约或不利影响,适合国际传播,尤其是疫情期间和某些地区局势动荡情况下。国家政策提倡数字文化贸易,《“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优秀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需要搭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班快车。网络文学成为我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中国网络文学,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共向海外传播作品一万余部,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读者达到1.45亿人。在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基本遵循,立足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经验和新时代实践,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勇毅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既善于吸收异质文明的优点,也乐于与外来文明共享本土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的国际视野,又要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文明增添新的“中国参照”。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