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泽坤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的提出为中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指明了新要求、新标准,博物馆国际交流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新担当。为满足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需要,博物馆国际交流亟须从博物馆馆藏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接待服务能力建设、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综合提升自身开展水平,打造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相一致的博物馆国际交流能力。开展本次研究,将有助于梳理掌握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下博物馆国际交流被赋予的新使命与新担当,并为探讨厘清博物馆国际交流实施路径提供相关建议与参考。
2021年5月4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 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然而,此次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提出在我国博物馆发展中并非首次。李斌指出,部分国内重要博物馆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时就曾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相关发展构想。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后便研究确定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上海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筹建新馆时即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作为建馆目标;近年来,中央军委提出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设目标为“革命军事历史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陈列宣传水平先进的国际国内一流军事博物馆”等[1]。
对比两次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提出,其不同程度客观反映出前后两次我国博物馆事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博物馆所需面对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首先,我国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目标经历了由早期博物馆个体发展目标至当前国家统筹推进指导意见的巨大转变。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不再为少数博物馆个体的单独行为,而是被广泛纳入国家的统一发展战略中。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已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显现。
其次,此次关于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最新表述中添加了有关“中国特色”的内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已由过去单一的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向具有更高标准要求的培育“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迈进。强化文化自信,坚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逐步成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从早期自发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国内少数几家博物馆到当前的重点培育10—15 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我国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规模不断扩大。其在见证数十年间我国博物馆建设取得突出进步的同时,也日益对外表现出中国长期致力于博物馆建设,渴望同世界开展交流合作的决心与希望。
总体而言,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将对中国博物馆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朱霞表示,文化软实力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国力角逐的热点领域,博物馆文化发展正逐步成长为代表其所在国家或地区文明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何勇海进而指出,重点培育10—15 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不仅可实现我国博物馆建设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间的相互吻合,同时亦可强化博物馆对外交流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解读“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间的相互关系。其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高度统一。
一方面,“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分别指向了未来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两大重点方向。中国博物馆不仅需充分聚焦国内馆藏资源以彰显自身特色,同时需放眼世界,紧跟世界最高水准。其中,“中国特色”将重点解决我国博物馆从哪里来的问题,“世界一流”则侧重解决我国博物馆到哪里去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表述中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并列提及,表明了二者间的统一辩证关系。根据张颖岚和黄心馨论述,“中国博物馆的‘世界一流’,是保护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一流水准,是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水准,是向世界贡献博物馆建设‘中国智慧’的世界一流水准”[3]。
伴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的提出,博物馆国际交流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其亦被赋予更多的新使命与新担当。
2.1.1 国际交流是博物馆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现方式
参与国际博物馆事务、开展国际交流是博物馆提升国际影响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必经之路。“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表述重点提及“世界一流”一词,不仅清晰表明国际交流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中至关重要,同时明确指出培育提升博物馆国际影响力将成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重点奋斗目标之一。韩翊玲指出,相较世界各国在经济或其他领域的影响力,绝大部分国家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影响力往往更加持久、广泛和深刻[4]。因此,博物馆于文化领域内开展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将对博物馆及其所在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塑造有重要作用。
2.1.2 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高度契合
现阶段,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间关联日趋紧密。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杨晓琳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促使博物馆事业被世界各国格外关注,其中博物馆所发挥的文化软实力及国际交流功能愈发得到显现[5]。根据胡正荣和李涵舒论述:“后疫情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场域与文明错综交互,跨文化交际更为深入,对外传播成为基于文化传播与创新开展媒体合作、提高国际能见度的重要举措”[6]。因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以一种空前的速度推动实现着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间的加速融合。
面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的提出及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间高度契合与加速融合的发展现状,博物馆国际交流迎来了重大变革。新使命与新担当成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背景下博物馆国际交流的显著特征。
新使命与新担当的核心之一在于深植中国文化,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需始终坚守中国文化底蕴,对外彰显中国特色,防止在国际交流中逐步丧失自我文化特性,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使命与新担当的核心同样在于持续推进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单霁翔认为,实现博物馆内部的资源共享是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根据何勇海论述,“建设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强国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需要在政策支持、科技支撑、队伍培养、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凝聚广泛的共识、广博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7]。因此,博物馆国际交流应始终强化同博物馆其他领域间的相互融合与协作,通过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凝聚强大发展动力,推动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创建工作。博物馆国际交流新使命与新担当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2.1 博物馆馆藏建设
博物馆馆藏建设是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的重要基础。根据杨清、刘辉、吴展奎、袁慧坤、许再富等人论述:“拥有成体系、成规模、质量高且富有特色、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国内外藏品是成为一流博物馆的物质基础”。同时,根据陈履生论述:“博物馆的强大要有基础保障。这个‘基础’,不仅是建高楼或建筑群。博物馆需要有位于建筑之内的丰富内容,说到底,其根本就是馆藏”[8]。其深层原因在于博物馆软实力的强弱多取决于博物馆对自身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再利用的能力,而充足且精彩的馆藏资源可为博物馆带来丰厚的文化资源沃土,为后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再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2.2.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张建军论述:“在培育过程中,需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使文博场馆在参与公共外交、融入国家大外宣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更大作用”[9]。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在于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与效果,同时在于深化我国博物馆同世界博物馆间的联系与交流。杨清、刘辉、吴展奎、袁慧坤、许再富等人指出,强化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有助于强化我国博物馆同海外博物馆间联系与合作,将博物馆建设成中国同世界相互沟通了解的重要渠道。
2.2.3 接待服务能力建设
接待服务能力建设是博物馆立足于以观众为本理念,提升自身服务意识,改善国际游客及外宾到馆体验的重要举措。根据杨清、刘辉、吴展奎、袁慧坤、许再富等人论述:“对于一个致力于国际一流目标的博物馆,具备完善的国际化观众接待与服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10]。不同于其他新使命与新担当,接待服务长期位于博物馆第一线,直接面向国际游客及外宾,是上述人群感受了解博物馆的重要渠道。因此,韦路、李佳瑞、左蒙表示,博物馆应调整发展思路,重点将到馆国际游客及外宾需求纳入诸如馆藏建设及展览形式创新等博物馆工作中来[11]。
2.2.4 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
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是新时代下博物馆国际交流基于我国海外华人华侨人员数量众多、思乡之情浓烈、渴望获得文化认同等客观实际情况,进而产生的一类新使命与新担当。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的核心在于以文化感召力凝聚人心,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建立“集体身份认同”。赵晖指出,世界部分国家在博物馆海外民族认同感培育工作方面起步较早,例如,建于拉丁美洲多国的日本移民历史博物馆构成了日裔群众建立本民族文化与精神认同的重要场所,而我国于该地区尚未建有类似博物馆。相较而言,我国博物馆在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工作上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博物馆亦同时面临相关培育能力欠缺等客观情况,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2.2.5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中国博物馆事业国际交流工作长期稳定且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培养兼具很强的对外宣传属性。根据张建军论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应具有良好的外宣实践基础,有与国际博物馆组织、国际博物馆学界和同行交流对话的能力,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外宣客户群,有一支专业且稳定的外宣人才队伍,能讲国际人士‘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进而通过国际人士向其身边人做二次传播,实现以外传外的递进效应”。
面对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所赋予的新使命与新担当,博物馆国际交流迫切需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提升现有国际交流开展水平,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进程。
强化博物馆馆藏建设水平是博物馆对外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不仅需要具备数量庞大、门类众多、高水平质量的博物馆馆藏,还应具备强大且源源不断的藏品征集的能力,不断补充完善博物馆现有藏品。一方面,藏品征集应聚焦于国内,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征集可反映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历史物证与杰出的手工艺制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藏品征集需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广泛征集可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特色的优秀藏品,丰富博物馆馆藏的丰富性和世界性。博物馆国际交流的开展应紧密根植博物馆藏品资源,深入挖掘藏品资源,以展览、线上会议等多元方式,同海外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实施层面需坚持落实不同实施路径同步发力、推动各实施路径间相互协调发展,落实博物馆对外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强化我国博物馆同海外文博机构间沟通联系,提升博物馆综合国际影响力。
3.2.1 推动对外合作性文件签署
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关键之一在于同国际各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打造博物馆广泛多元的涉外朋友圈与交际圈。对外合作性文件签署作为当前国际博物馆间确立相互合作关系的重要标志,不仅有助于合作各方规范、明确相互间合作具体事项,也将进一步深化不同博物馆间交流互信,为未来进一步拓展相互合作打下重要基础。对外合作性文件签署需广泛涉及当前博物馆重点工作,如展览合作、人员交流、学术交流、考古合作、文物保护等,努力推动博物馆内各项现有工作与国际间交流与接轨进程,进而推动博物馆整体的国际化建设,引领博物馆逐步走向世界。
3.2.2 开展出入境展览
出入境展览作为国际博物馆及文博机构间交流合作主流方式,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实施路径方面,博物馆出入境展览需紧密立足博物馆丰富馆藏资源,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内在价值,对外做好馆藏资源的对外推荐与展示工作。其次,博物馆出入境展览的核心使命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同时兼有以开放包容心态迎接外国优质展览来华展出,推动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根据单霁翔论述:“随着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有益形式和重要载体,对外文物展览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12]。同时,出入境展览需根据合作国家和博物馆的不同,针对性制定展览主题并选取展出馆藏资源,以期达到最佳展览展示及外宣效果。另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创建离不开博物馆外展品牌的打造工作。博物馆需志存高远,在坚持对外输出展览的同时,同步致力于打造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使之形成品牌效应,助力博物馆出入境展览长期发展。最后,博物馆需放眼于未来,不断强化策展人才队伍的培育工作,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年龄跨度、高水平、高质量、可及时进行相关人员补充的策展人才队伍,以实现博物馆策展工作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1)科研。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科研作为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所发挥作用亦不容忽视。在实施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过程中,博物馆需循序渐进,从以下三个阶段逐步推动博物馆科研工作走出去。①自我能力提升建设阶段,博物馆应充分调动全馆员工科研积极性,综合提升博物馆科研及翻译能力,并做好博物馆内部科研工作的指导与孵化工作。具体措施如出台馆内科研鼓励政策、邀请馆内外著名学者定期开展科研培训、提供日常性科研问题解答服务等。②构建对外科研交流渠道阶段,此阶段博物馆应从服务未来长期对外科研交流合作入手,构建起长期且相对稳定的对外科研交流渠道,为下一阶段的具体合作提供重要的平台及渠道支持。具体措施如牵头打造国际科研交流平台、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同海外博物馆及文博机构间的科研合作协议签署等。③科研交流合作实施阶段,博物馆应做好科研工作的扶持工作,为相关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资源及人员支持,助力科研成果孵化和输出,并协助做好最终科研成果的宣传包装与对外推广工作。
(2)搭建运营国际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是博物馆参与国际事务和强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际合作平台愈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快速成长为我国博物馆同海外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博物馆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应具有广泛的全球视野,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邀请各国博物馆加入,共同参与全球博物馆事务治理,引领未来博物馆发展方向。同时,张建军指出,博物馆应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发挥博物馆专家作用,助力国外学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当前发展,强化我国博物馆在国际层面的学术话语权。另外,博物馆应强化培育由国际合作平台事务向博物馆间各领域合作转化的能力,依托国际合作平台资源,高质量推动与参会博物馆间的各类交流与合作,如出入境展览和科研合作等。
接待服务能力建设是强化博物馆线下国际交流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其接待服务对象不仅涉及到访外宾,同时涉及前来参观的国际游客。因此,博物馆接待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服务意识,主动为外宾和国际游客提供正规、舒适的接待或参观体验。同时,博物馆的主责主业展览方面,展厅说明牌的翻译工作亦是接待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博物馆到馆外宾和国际游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专属语言的展厅说明牌翻译工作,将对推进博物馆展览国际化进程和提升外国人士参观体验产生极大的积极效果。
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工作同样离不开海外侨胞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建设。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应成为祖国与海外侨胞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文化情感纽带,为海外侨胞民族认同感的产生提供重要的情感依托。根据张建军论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应充分重视海外华人的作用,通过祖国的精美文物和档案文献,激发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13]。同时,国内博物馆可充分调动海外侨胞资源,激发海外侨胞民族认同热情,以推动博物馆事务更快更好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例如,我国博物馆可通过整合具有资深文博背景的海外侨胞资源,聘请他们担任我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的海外顾问,以国际视角为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工作献言献策。另外,我国博物馆应着力加强同海外侨胞私人藏家间的日常沟通与联系,构建起庞大的海外侨胞藏家沟通网络,为博物馆外国文物征集提供便利。
人才培养是保障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可持续发展及稳步推动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的长期系统化工程,重要性不容忽视。实施层面,博物馆国际交流人才培训需紧密围绕自身工作特性及实际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同步开启语言能力及业务能力双向培训,全面打造一支语言能力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博物馆国际交流人才队伍。语言能力培育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博物馆国际交流人才与外方的外文交流沟通能力、日常公文翻译能力、简单性会谈内容的现场翻译能力等。业务能力培训方面,博物馆应在重点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涉外工作敏感度基础上,系统提升相关人员具体业务能力,全方位保障博物馆各项国际交流工作的及时、高效、高质量开展。
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过程中,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博物馆其他事务间的边界正愈加趋于模糊,博物馆国际交流愈加离不开如藏品征集、藏品保管、科研工作等其他各项博物馆工作的共同支持与配合。中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的主管部门只有不断加强与馆内其他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和实现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走向国际。同时,博物馆国际交流需坚持以新使命与新担当为引领,多领域齐头推进博物馆国际交流各项工作,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全方位构建新时代下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发展体系,确保相关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助力早日实现九部委联合提出的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