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省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创新路径探究

2023-02-09 18:32高树文邵欣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思想

高树文,邵欣霞

(1.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文化具有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培根育魂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要“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2],“文化育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突出体现了文化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1 文化育人的内涵

“文化”一词最早出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要注重道德修养,凝结共识,教化民众。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在校园建设、教学科研、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衍生出来,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并为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现。它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等[3]。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4],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文化育人就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浸润人,校园文化活动锻炼人,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载体,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品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文化育人的过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校园文化进行辨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2 加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1 适应新发展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时期是学生个人心理逐渐走上成熟、“三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经贸往来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文化相互撞击,各种思潮相互交织,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新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2.2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工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国外敌对势力也趁机通过互联网、科研学术报告会、科技竞赛赞助、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渗透,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继有人”。要不断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元素,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形势,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心、报国志,争做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2.3 校园文化不断沉淀积累、传承创新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校师生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高校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拥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3 当前省属本科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掌握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长清大学城部分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关于校园文化育人情况的访谈和调查,共访谈师生56人,发放、收回调查问卷1 558 份,有效问卷1 558 份。针对所在学校的文化育人效果如何,问卷中选择“突出”和“效果较好”的占比76.19%,21.05%的学生选择“效果一般”。从中可以看出,文化育人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也发现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存在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健全、文化育人形式缺乏创新、育人功能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1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健全,评价体系待完善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引领、环境影响、激励功能、约束功能4 个方面。针对学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选择“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生占比50.96%,选择“一般”的占比38.96%,“没意识”和“说不清”的学生占比10.70%。73.1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精神文化建设,其次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选择网络文化建设的仅占比3.27%。调查数据中显示,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功能不健全,校园文化建设仅依托学校几个部门展开,“三全育人”“文化育人”的整体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等问题[5]。主要表现在:其一,许多校园建设大都以美化校园环境为主,文化育人元素融入较少。其二,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校园建设由基建处负责,教学管理由教务处负责,宿舍区归后勤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由宣传部、学生处、团委负责,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在调查中发现,选择“文化设施不完善”的学生占比58.47%,说明校园文化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很多高校把文体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获奖等显性指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指标,而忽视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又因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形成的周期比较长,优秀成果产出少,也就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较少。

3.2 校园文化育人感染力不足

文化育人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有时存在不均衡情况,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使得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兴趣,参加频率不高。调查中发现,33.18%的学生参加了文化艺术类的活动,参与公益实践类活动的占20.03%,参与体育健身类活动的占17.39%,学术科技、理论学习类的活动参与人数占比仅为9.44%和7.06%。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上,选择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分别占比48.33%和41.91%,专业课教师对于校园文化育人的参与程度不够高,文化育人的成效很难得到充分发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号召力不够,普及面还有拓展的空间。究其原因是由于网络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不完善,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文化氛围不浓厚。

3.3 “大思政”教育推进缓慢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文化育人的主战场,但是其课程思政建设尚不完善。其一,学院虽然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但缺少建设指导、资金支持等配套措施,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培训。其二,有些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上好专业课就可以,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事,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其三,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工科类专业教师与人文社科类教师沟通交流较少,对于可以利用的文化育人元素掌握较少,同时不能够很好地将文化元素纳入课堂教学中,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

4 新时代省属本科高校文化育人创新路径

新时代对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和发展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不断推进文化育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1 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完善文化育人评价体系

学校党委要加强文化育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制度等方面与专业特色、学校特色相结合,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时要通过组织开展专家讲座、集体备课、问题探讨、交流学习等形式增强专业教师对文化育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山东管理学院建立了以优秀传统文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了匠心园、劳模楼等育人场所;山东交通学院紧紧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一飞冲天(航空)、一路向东(轨道)、一帆风顺(航海)、汽车博物馆、《共产党宣言》展馆等文化育人阵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起到了良好文化育人作用。要加强文化育人评价体系建设,围绕“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从文化建设、文化教育、文化培育、文化育人的影响度、贡献度、满意度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及权重,更好地发挥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指导作用[6]。

4.2 不断挖掘文化育人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人类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来源方面,66.82%学生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2.08%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59%的学生选择外来文化,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作为文化育人主要来源。例如,在征集校园建筑物、道路命名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育人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详细的研究,明德楼、明德大道、正德广场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7]。

4.3 创新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4.3.1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建设导向,一方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也助力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融入课程建设过程中、编入课程方案、讲义教案,精心准备教学课件,课上要积极进行理论宣讲,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讲解。例如,老师在讲到工程施工过程时,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为例,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8]。

4.3.2 要发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及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突出的特点

根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40.37%的学生选择“能够满足同学们不同需求”,34.98%的学生认为“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和品位”及“树立理想信念”的比例仅为10.53%和14.12%。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团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打造品牌活动,通过组织思想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思想交流活动,谈感悟、讲心得体会,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4.3.3 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文化育人工作落实到最基层

“一站式”社区建设使高校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将文化育人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通过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团、心理导师团、职业导师、朋辈服务团等育人团队进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宣传阵地,实现了散点式的文化育人工作向集约式转移,更能贴近学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9]。

4.4 发挥网络优势,构筑网络文化育人阵地

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两微一端”等平台,构建理论学习的网络体系[10]。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辟“学习公社”专栏,定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新思想的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新思想,同时积极开展网络答题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以短视频、说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5 结束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当前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工作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想与“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