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四川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浅析

2023-02-09 18:32胡俊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四川博物馆

胡俊成

(四川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川典型文化场馆代表三苏祠、三星堆博物馆进行了两次考察,并引起广泛关注。他来到眉山市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1]他来到广元市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作出指示:“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2]。在此背景下,当前四川全省人民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考察关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指示精神,另一方面面临当下文化场馆尤其是博物馆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载体、热点场景机遇。为此,客观分析当前四川博物馆行业发展面临的潜在优势、特色亮点和主要障碍,站在目前四川肩负多项国家重大战略新时期、新使命、新任务的时代高度,针对四川拥有厚重丰裕、特色鲜明的众多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确立新时期四川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承担起应有的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伟大使命的光荣职责,抓好顶层设计,谋划系统创新,统筹实施“文化+旅游”立体式生态化战略,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四川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四川文化强省建设、中华文明传承弘扬做出四川人民积极贡献。

1 四川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

无论是从四川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文化创造演变历程、成就及代表文化、文物价值影响的纵向视野分析,还是从全国博物馆领域发展的数量、质量以及探索经验模式的横向视野考察,迄今为止,四川博物馆发展具有自身特色、深厚价值以及独特优势,具有建设博物馆大省、强省的先天基础和必要条件。

四川具有独特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重要组成。巴蜀文化不仅在先秦就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融入华夏以后仍然长期保持了鲜明的特色,正好体现出政治上统一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巨大包容性。具体而言,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红色资源丰富,三星堆文明、金沙遗址、宝墩遗址等文物考古和博物场馆建设丰富。古蜀文明神秘独特的文化面貌,正在由考古渐渐揭开,“3 000 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古蜀人曾创造了灿烂青铜文明”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游历四川的李白、杜甫、陆游、李商隐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四川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文名篇,彰显了中国优秀文化创作的一种独特模式;在四川有着一批奇女子,以武则天、薛涛、卓文君为代表,她们或性格奇特,或文采过人,以四川为背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独特篇章。这些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纵向上承载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横向上呈现凸显了川渝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今天,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科研、国情教育、文明传承、文化产业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四川各类文物资源丰富,具有文化传承利用重大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四川拥有古蜀文明、巴文化、三国蜀汉文化、四川历史名人文化、古籍文献,这些文物文化和历史遗址在全国都具有很高地位、极具知名度。在红色文化方面,四川是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脉络最清晰、链条最完整的省份之一。从资源品牌上看,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川陕苏区、抗震救灾、三线建设、川军抗战、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其他类型九大主题。目前全省有红色旅游资源点3 238 个,21市(州)均有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甘孜、广元、巴中居前三。这些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价值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斗争岁月中留下的光辉印记和宝贵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新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保护传承和研究利用,使命光荣、责任艰巨。

四川博物场馆数量位列全国前列,积累丰富建设运营模式经验。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文化领域强势推出一系列战略谋划与务实举措,有力促进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截至2022年,四川省博物馆备案数量为413 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 座,在全国排名第五;国家二级博物馆19 座;国家三级博物馆25 座。全省博物馆按性质分类统计,共有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274 座,占比66%;行业、高校博物馆32 座,占比8%;非国有博物馆107 座,占比26%。从全省21 个市(州)博物馆总数来看,排名前五的市(州)分别为成都市(132 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7 座)、泸州(21 座)、巴中(19 座)和宜宾(19 座)。同时,四川省广元的三星堆博物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自贡·中国彩灯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绵阳·李白纪念馆、成都·建川博物馆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常年参观人数在全国博物馆居于前列。同时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抗日主题博物馆,在建设模式、馆藏文物、运营发展等方面创造不少优秀经验和值得推广的做法。

2 存在问题和不足

今天全国博物馆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入考察和切实解决以下影响发展的新问题、新情况:(1)多个维度功能价值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指示精神,如何以全面视野来分析论证当今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面的功能和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完善博物馆学科理论体系[3]?(2)布局规划理论研究:如何改变过去国有博物馆大体量、大投资出现的性价比不足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博物馆先进的布局规划理论,实现博物馆在区域文化生态中的科学发展定位,获得最大限度的文物保护展陈、社会教育、科学研究、旅游观光、提升城市内涵等多重效益?(3)民间博物馆如何走出困境:在促进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同时,如何采取包容审慎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帮助民间博物馆摆脱困境、走向活跃,并日益壮大,为公共文化共享作出应有贡献[4]?(4)新时期如何适应受众特征变化:“参与时代” 的到来,推动了博物馆的功能转型,博物馆不仅要充分优化文物的收藏和展示策略,而且应根据新时期受众特征变化,如受众年龄大幅度下降、希望产生深度互动等,站在“顾客的角度” 思考传播问题,从而推动实现文化价值的高效输出[5]。(5)线上博物馆价值作用发挥研究:当前互联网、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发展的作用研究[6]。线上博物馆与线下博物馆如何实现有效联动[7]?后疫情时代,各地博物馆成为暑假打卡热点,尽管实施预约制度,但现场人流巨大,十分拥挤,使博物馆失去了文化场馆应有的良好现场体验感,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现状?线上博物馆进入大中小学校以及社区的价值、路径和机制研究是否正当其时[8]?(6)博物馆综合影响力定量测度:如何构建合理模型,确立多维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博物馆行业对区域社会经济拉动的多元效应[9]?另外,从目前政策看博物馆绝大部分是免费参观,如何通过文创产品、研学等合理渠道来增加直接创收[10-11]?

以上问题在四川博物馆发展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博物馆发展现状也大同小异,这些长期存在的障碍影响了博物馆行业今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亟须采取多元视野深入研究新情况,适时提出新思路、新对策予以解决。

3 创新引领推进四川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新时期四川承担着重要使命和伟大任务,正在按照中央发展规划成为中国战略基地和重要粮仓;成都正在日益发展成为国际性重要城市和 “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节点。在博物馆成为当前文化消费重要场景的今天,四川这类文化资源对全国、全球都具有极大吸引力,如何利用好四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融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站在文化传承高度、贯彻公共文化原则、优化场馆生态布局、推进文旅有效融合,创新建设、运营发展好各类博物馆,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态势,为实现新时期中华文明传承弘扬贡献四川力量。

3.1 以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定位博物馆发展新高度

博物馆建设主体内容——馆藏各类文物涵盖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同时期创造的各类优秀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有史以来的创新创造、历史功绩和奋斗精神,内涵了中华民族由此以往的壮志豪情、发展方向和原则方法[12]。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3]。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系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指示精神,抓住博物馆这个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有形载体、大好平台,既要善于建设博物馆,更要善于利用博物馆,将陈列展示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挖掘保护与传承弘扬结合起来,扬精神于器物之上,塑自信于文化之中,传文明于全球,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惠及全中国、全地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3.2 以主动作为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文化消费新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参观博物馆已逐步成为民众愿意花钱、花时间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博物馆可以成为亲子活动、家庭出游、约见朋友的休闲社交场所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外地游客参观当地有特色的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价值旅游、深度旅游的标配内容。2023年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发布了《2022年度四川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博物馆备案数量为413 座,观众总数3 480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7 亿元,文创收入达9 400 余万元。总体而言,除了明显社会效益外,博物馆所带来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成都博物馆进入全国参观量年度排名前十。同时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同时入选百强。面对“博物馆热”的兴起,全省各博物馆积极探索科技助力,推出互动体验、数字展览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文博爱好者提供了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四川文博事业积极作为、持续创新发展将为全省、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游客提供一道道各具特色、底蕴深厚和价值巨大的文化大餐。

3.3 以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及整体精神文明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博物馆观展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快速增长,走进博物馆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11.47 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9.86%,增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为深入推进“十四五” 时期四川文化发展和改革,2023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基本建成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可根据这个规划,针对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通过专题研究和顶层设计,统筹整合文博事业相关资源,优化制度安排,完善系列举措,科学推动全省博物馆的布局和建设,促使具有重大价值、鲜明特色的各类主题文物尽快进入博物馆,尽快实现规范化、长久性的科学保护、展示陈列和科学研究。

3.4 以文化生态方法落实博物馆布局规划新理念

文化生态学的理念起初诞生于美国,时间大概在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生态论的理念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根据国家“文化+旅游”的战略考量,积极转变过去单纯陈列展示、服务科研应用模式,推动博物馆工程建设和运营并落实文化生态理念,注重体现博物馆的社会、经济、教育、科研等多重效益,促进博物馆业务多向化、效益综合性的价值化发展。首先,博物馆需要与所在地域文化历史、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不在大小,而在于其定位、特色和灵魂,需要提质增效。城市博物馆建设需要突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层次分明,大中小馆、多元经营主体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和优化存量博物馆,补短板、强弱项。其次,博物馆布局能够赋能区域发展。尽管博物馆属于免费开放的文化基础设施,但其间接地拉动当地经济文化的效应十分明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是歌舞剧院、大中小学校、商业中心和交通设施,还要因地制宜地将博物馆无缝嵌入其中,例如,统筹布局在主题公园、新建红色教育基地中,起到增加特色,相得益彰、拉动发展的赋能作用,在全国一些城市中已有优秀案例。

3.5 以数字和线下结合方式呈现良好文化新体验

2023年暑假,根据各地新闻报道,各类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生、广大游客参观旅游的重点文化场馆。一方面线上预约难、一票难求;另一方面人流之大达到摩肩接踵的程度,大多数场馆缺乏良好的文化体验感。笔者今夏参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时,现场基本上处于人流拥挤不堪、安全堪忧的状态,难以正常参观浏览,更别说是驻足鉴赏。在数字博物馆大力建设且取得较好成效的当下,贯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重点将利用线上技术将数字博物馆内容与线下的各类学校、广大社区的现场鉴赏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更好普及、引介博物馆,另一方面能有效化解当前各地博物馆假期人流量超负荷问题。根据当前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参观现状,尽快开展线上博物馆进入各类学校、社区的价值、机制及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价值。

3.6 以包容审慎制度尽快释放民间博物馆新活力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办馆主体呈多元化,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渐增多,初步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但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水平相较欧美国家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平均10 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我国平均29 万人才有一个博物馆。发达国家民办博物馆占博物馆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30%,这说明中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民间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四川建川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抗日博物馆,以民营方式开办以来取得卓著声誉,经济社会效益明显[14]。从文物承载价值看,民间文物同国有馆藏文物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进步的载体,都凝聚着中华先民的智慧、血肉与灵魂。由于四川民间各类文物收藏呈海量级存在,为此积极促进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可以将海量的民间私人秘藏转化为公共文化共享,路径现实,成本低廉,意义重大。为此,要立足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在大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适合制度安排进行积极科学引导,以包容审慎、兼容并蓄和在发展中规范的适时理念,有效化解其中文物来源合法性问题、公共文化权与文物私人产权矛盾等,逐步消除场馆、资金、人才等障碍,鼓励扶持民间收藏走上博物馆科学发展道路。

4 结束语

当前博物馆发展在文化传承弘扬、城市内涵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和重大价值,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多内涵、复合型、效益大的多维特征。一些地方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博物馆行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拉动潜力,在中央政府政策框架下,尝试在制度安排、资金投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引导。全国博物馆行业本身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呈现可喜变化,尤其是民间博物馆在寻找适合出路,克服场馆、资金和人才问题,采取合作方式,主动寻找有意愿展陈载体或平台,让海量秘藏文物逐步走到公共文化共享各类空间。但对一些事关长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学界关注不足、研究不多,学理构建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如何实现博物馆行业实践发展、政府政策调控引导以及学界理论探索三者有效融合联动是当前值得推动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四川博物馆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博物馆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露天博物馆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灾后两年新四川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