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英
辽宁省新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新民110300
鸡啄肛是养禽业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疾病,该病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也不是由病原感染所致,但在养殖过程中,啄肛现象在鸡群中具有一定群体性,大群通常都会出现啄肛,而且该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常因不易被发现而给鸡群带来严重的危害。
当养殖环境条件较差时,该病的发病率会有所升高。另外,规模化养鸡场相对于散养鸡场的发病率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在规模化养殖场中,鸡群养殖密度过大,使得鸡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鸡群发生啄肛的现象。另外,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鸡群出现啄肛的重要因素,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鸡群对新的环境不能立即适应。尤其是对水槽和料槽等设施没有适应时,鸡群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发生争斗,从而引起啄肛。
在养殖过程中,管理水平也与鸡群的啄肛现象有密切的关系。在饲养中,如果给鸡群提供的光照强度过强,就会影响鸡群正常的休息和饮食,使得鸡群的生长发育受阻,引起鸡群出现啄肛的现象[1]。如果养殖中鸡群的密度过高,就会严重限制鸡的活动空间,这时鸡群会产生严重的烦躁情绪,从而导致啄肛现象的发生。
在饲喂鸡群时,如果没有按时足量地进行饲喂,尤其是当鸡群出现饥饿和口渴的情况时,鸡群就会因为争抢饮水和采食而出现拥挤和打斗的情况,最终引起鸡啄肛现象。据调查,夏季鸡啄肛现象的发生率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夏季环境温度较高,鸡群对水的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如果出现缺水,就会使鸡群出现烦躁的情绪,从而引起啄肛现象的发生。在饲养过程中,如果给鸡群提供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或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配比不合理,鸡群会因摄入的营养不均衡而发生啄肛现象。尤其是饲料中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缺乏或者含量不均衡时,就会引起鸡群的啄肛现象。
通常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也能够引起鸡群啄肛。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应激因素如下:鸡群运输、受到创伤、在养殖过程中较为拥挤、更换饲料过快、免疫接种、消毒方法不当、受到惊吓以及环境剧烈变化等,尤其是当突然出现雷阵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以及出现气温骤升或者骤降的情况,均会给鸡群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使鸡群因为受到应激而出现内分泌紊乱、血糖升高、体温上升以及心跳加快的现象,且机体免疫力也不断下降,从而引起鸡群啄肛,严重的病鸡还会出现输卵管的无序蠕动,引起病鸡脱肛。
不同品种的鸡群发生啄肛的几率不同,通常罗曼褐祖代鸡的几率高于罗曼白。而且产蛋率较高的品种,由于雌激素分泌过高,发生啄肛现象的几率也会更高。
当鸡群感染一些疾病时,也会发生啄肛现象,常见的可以引起鸡群啄肛的疾病主要是寄生虫病,包括虱子、臭虫、跳蚤、蜱以及皮刺螨等[2]。鸡群在感染这些疾病后,全身刺痒,会不断啄这些部位,当被啄部位有出血或者渗出时就吸引其他鸡也来啄,从而引起啄肛。另外,当鸡体内有蛔虫感染时,也容易使病鸡追啄其他健康鸡只。
鸡群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啄毛,被啄鸡出现掉毛、禿尾的现象,而后翅根和尾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和鲜红色。有时还会出现病鸡相互追逐的情况,当鸡被啄后,会加剧其他鸡群对其进行攻击,使得被啄的鸡肛门有明显的出血现象,甚至会有直肠脱出和死亡的情况发生。有些鸡还可能会有脚趾被啄的情况,严重时会将脚趾啄断,也有一些鸡出现产蛋被啄的情况。
断喙是有效避免鸡群啄肛的重要措施,当雏鸡出壳后,6~9 日龄应给鸡群进行断喙处理,使用电烙铁将雏鸡上喙的1/2 去掉,而后将下喙的1/3 去掉,这样保持上喙短、下喙长的状态,可以有效减少鸡群之间的啄肛现象。但在断喙时要注意不能伤到鸡的舌头,而且要求断喙后残留的部分圆滑而没有尖。
在养殖过程中,要提升饲养的环境条件,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尤其是环境中的粪便和其他污染物要及时清理,避免在鸡舍内造成有害气体的滋生。养殖场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消毒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消毒。消毒前要注意消毒液的选用、保存和配制,要选用广谱消毒液,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根据消毒液的属性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保存;在配制消毒液时,要根据说明书进行配制,当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对鸡群产生毒性作用,而浓度过低又会导致消毒效果不良。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和彻底,不能在消毒的区域留下死角,造成消毒效果不理想。不仅要对养殖场内进行消毒,而且还要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以及其他器具进行消毒。对进入场区的人员首先要通过消毒通道内的淋浴或紫外线对周身进行消毒,而后在通道内更换已经消毒过的衣物,才可进入养殖区域。而对进入养殖区域的车辆也需要消毒,首先通过门口设立的消毒池对车轮进行消毒,然后用消毒液对车身及驾驶室进行喷洒消毒,不留死角,避免将病原带入养殖场内。
在饲养管理方面,光照和密度对鸡群的影响最大,也是引起鸡群啄肛的主要因素。光照应随着蛋鸡日龄的增长而进行适当调整。初生雏在前3 d 内光照时间应保持在24 h 左右,而后随着鸡日龄的增长,光照时间也逐渐缩短,直到20 周龄时将光照时间控制在12~13 h,当鸡群超过20 周龄以后,又要逐渐增加鸡群的光照时间,通常是每周增加0.5~
另外,对鸡群的密度也要随时进行调整,避免因密度过高而引起啄肛,通常1 周龄鸡群的密度应在30 只/m2内,而2 周龄鸡群的密度应保持在25只/m2内,3 周龄鸡群的密度应保持在20 只/m2内,直到6 周龄时,鸡群密度下调到10 只/m2内。随着鸡群日龄的增长,减小密度可以保持鸡群精神状态,减少啄肛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实际生产中,还要注意减少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鸡群进行饲喂和饮水用的器具等一定要保持相对恒定,以减少鸡群啄肛。
由于营养水平低下或营养不均衡均可引起啄肛,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进行全面排查,查询日粮配方中的营养物质是否达标,并根据营养需求可以适当添加某些营养成分。如缺乏蛋白质和氨基酸,则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豆饼、鱼粉和血粉等;如果是钙含量不足,则可采取在饲料中加入石膏粉的方式来补充钙剂;如果缺乏食盐,可以直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食盐,而且要给鸡群提供充足的饮水,否则就会导致食盐过量而造成食盐中毒;如果缺乏硫元素,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硫酸钠[3]。但是如果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鸡群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蛋重增加,从而使鸡群容易出现脱肛现象,从而引起啄肛。当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均衡时,需要根据营养需求重新设计日粮配方,使日粮中营养物质达到均衡,以有效降低啄肛现象的发生。
在实际生产中,养殖场经常通过减少或消灭应激因素的方式来减少鸡群啄肛现象的发生。但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应激可以消除,如养殖场内的噪音、鸡群受到其他动物的惊吓、正确的饲养管理和消毒等。但有些应激因素是不能避免的,如运输、免疫、更换饲料以及灾难性天气的出现等。但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尽量减少这类应激的程度,如缩短运输时间,尽量使用联苗进行注射免疫,能通过饮水免疫的尽量不采用注射的方式,饲料的更换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给鸡群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增加抗应激能力。
品种对鸡群发生啄肛也有一定影响,所以应选择适当的品种进行养殖,这样可以减少鸡啄肛情况的发生。
由于鸡群感染寄生虫也可引发啄肛,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对鸡群进行定期驱虫,避免鸡群感染寄生虫。但在驱虫时,注意要用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尤其是对产蛋期的鸡进行驱虫时,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影响产蛋率。驱虫后要及时清理鸡群的粪便,避免再次遭受寄生虫的感染。
鸡啄肛虽然是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也不具备传染性,但其对鸡群的危害相当严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通过雏鸡断喙以及加强对圈舍的消毒、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控制应激因素和加强寄生虫类疾病的预防等措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