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娜,李会菊,杨晓莉,刘 敏
1.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学校,银川 750021;2.宁夏农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银川750021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岗位驱动、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563’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企业、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及工作岗位流程分析,确定“养、防、治、繁、析”的五大岗位核心能力,对接“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职业等级证书标准[1]。
授课对象是中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牛的生产与经营》开设在第三学期。学生在前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共和专业基础知识,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对牛场有一定的认知。在自治区“六特”产业的宣传下,大部分学生对奶牛场、肉牛场更感兴趣,学生愿意学习关于牛的新知识、新技术。
在多年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校企双导师的建设,提取课程思政元素,全程贯穿“学三牛精神、助产业发展”的思政元素。学习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使学生德才兼备、素能并举,为“六特”产业服务,做有工作态度的匠心技能型人才,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2]。
以“牛的繁育技术”为例进行案例综述。
学校紧贴“尚农 诚朴 强技”校训,坚持“德育为本学做人,技能为用会做事”的育人理念,紧盯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以助推奶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己任,从企业中优中择优,遴选优势龙头奶牛企业作为本校合作企业。
校企“双导师”通过对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及工作领域流程分析,确定畜牧兽医专业奶产业五大岗位核心岗位群。根据岗位群重新设置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本地区畜牧兽医产业需求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表1)[3]。
表1 奶牛场对应工作岗位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在牧场进行岗位轮训学习,分别是饲养员、挤奶员、繁育员、兽医员、化验分析员,校企合作背景下强化了学生技能,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高技能水平、高人文素养、高道德水平育人。
牛的繁育技术是畜牧业养殖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应是奶牛场、肉牛场的繁育员岗位,同时是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证书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时以“繁育员”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开展讲述。师生在校内借助于液氮罐、输精枪、奶牛标本等进行模拟操作,在企业实践中真实锻炼,提高技术技能,达到获取证书的要求。讲解牛的繁育新技术时,一定结合自治区“六特”产业,介绍牛奶、肉牛和滩羊在本区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中畜禽繁育技术必不可少,同时在课程中引申种植业或养殖业,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勤付出,就像袁隆平院士一样,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解决了世界人口吃饭的问题,在此鼓励学生要力争成为新型人才,用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喝有机奶,吃健康肉,师生绘制奶香四溢、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图,为“六特”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母牛人工授精步骤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配种是否成功,应该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为繁育工作服务。借助于校企合作拍摄的微课《人工授精技术》,向学生介绍奶牛人工授精的步骤,强调学生在进行人工输精过程中动作要慢、轻、稳、准,防止粗暴,不能伤害动物,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增强公共安全卫生的认知,严防人畜共患病。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素能并举,为“六特”产业服务,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做匠心技能型的老黄牛,做乡村振兴的孺子牛。
由于产业发展特点,各个牧场地点相对偏僻,加之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合作企业在学生实践时筑起了“牧场”温暖小巢。企业导师从鼓励、开导、真枪实练等方面着手,鼓励学生从准备到操作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地理解人工授精的优越性,才能体会人工授精技术在家畜养殖中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人工授精技术学习的重视,并适时鼓励学生为奶产业、为乡村振兴发展添砖加瓦。
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本校畜禽生产技术的学生,不管是实习还是就业,展现出自信、阳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尤其突出表现为理论学习积极性高、专业技能水平高,行为准则要求高,精神面貌大有改观,育人效果凸显。
教学团队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有效展开重难点讲述,注重学生的心理、身体和生活健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规划、制定目标,学生不断超越完善自己,更多中职学生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4]。
《牛的繁育技术》全程贯穿“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培养“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农业情怀,强调劳动光荣,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家国情怀意识、职业素养意识、社会道德观念,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使学生学农爱农,为乡村振兴献力。课程设置中包含1+X 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证书必备的知识和素养。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共同探讨、抛问题、找答案、客观评价每名学生;课后温故知新,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实时渗透课程思政。
教师团队以校企双方为主,运用企业标准、学习通平台等信息化资源,借助校内外实训资源,设计理实一体教学活动,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安全、规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劳动态度,实现学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授课中将“教学”“育人”完美结合,依据生产岗位重构课程,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1+X 证书等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团队“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牛场”,以牛场繁育岗位“实用、够用”的知识为核心,破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建立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牛的繁育技术》是《牛的生产与经营》中项目三的内容,共计8学时。本项目中主要讲述了奶牛人工授精的概念、优越性、步骤。而人工授精技术在畜禽养殖业中意义重大,也是自治区的六特产业中提出力争把宁夏奶产业打造成中国“高端奶之乡”,使肉牛养殖更“牛劲”,滩羊养殖更“洋气”的主要技术。该内容是教材中重点内容,也为后续讲解奶牛和肉牛生产技术奠定基础,同时是1+X 证书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的必备知识和素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能概括出人工授精技术的概念及优越性;能描述人工授精技术的步骤。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装枪的操作并在牛场实践操作;掌握人工授精技术的环节,并能总结出操作要点。
素质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慢、轻、稳、准,防止粗暴,不能伤害动物,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增强公共安全卫生的认知,严防人畜共患病;引导学生力争成为学农爱农新型人才,用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喝有机奶,吃健康肉,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的重点是人工授精技术的步骤,难点是人工输精技术的操作。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应企业标准,完成教学。
①课前探究,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布置学生观看《奶牛人工授精》微课作为预习任务,发布课件及微课,引导学生依靠图书馆等资源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学习,绘制思维导图。注重1+X 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证书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借助六特产业技能大赛,及时发现学生的弱难点,调整教学重难点,便于开展针对性教学和分层辅导。
②课中实施,有的放矢。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围绕“奶牛人工授精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与牛场真实工作岗位对应的素养开展教学,有效地在课中阶段解决教学重难点。
“讲一讲”:通过校企合作拍摄的微课、视频等,学生分享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思,以思维导图为抓手。
“演一演”:根据“繁育员”岗位所需的技能,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校企导师进行评价。
“练一练”:尽最大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校可以借助于解冻精、输精枪、奶牛模型等进行模拟演练,对应现代化牛场的标准流程,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评一评”:每个演练活动,都有学生、老师共同评价,实训课邀请企业人员线上评价。
③课后巩固,提升拓展。课后完善思维导图,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和图书馆资料,拓展任务,提升能力。
本案例重点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情境教学法:以现代化沙盘养殖中心为教学环境,学生实时感受牧场的布局,讲解奶牛在什么阶段进行人工授精最佳。
展示分享法:教学过程中,奶牛人工授精技术的“装枪”操作是重点,借助于普通输精枪和可视化输精枪,学生上台展示所学,分享自己的心得,加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所有学生。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融入雨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的评价手段。
过程性评价方式主要依据平时表现(作业、考勤、纪律、上课参与度等)、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记录,除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之外,还应体现在个人防护服的穿戴、消毒、细心等素质方面的考察。
结果评价主要从实习实训技能操作规范性、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区级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学生,可以以证代考。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分析,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提升程度,进行对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本案例课程学习了奶牛的人工授精的概念、优越性、步骤。而人工授精技术是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1+X 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证书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防止了自然交配时疾病的传播,提高了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提高了母畜的受胎率等。
2022 年本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岗位实习的有108 名学生,其中85 名学生进入到不同奶牛场实习,且其中有35 名学生直接到繁育岗实习。
本校毕业的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学生中有数十名学生进入国有牧场从事繁育员工作,为奶牛的良种繁育、奶产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发展人工授精技术,是助推奶产业、肉牛和滩羊养殖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校内学习时要加强理论学习,一丝不苟地对接企业标准;在校内实训室多演示、勤模拟;在岗位实习中将知识转为技术技能。校企双导师在教授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德才兼备、素能并举,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能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
“牛的繁育技术”是《牛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应牛场“繁育员”岗位。授课中以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课后巩固为主,利用“校内教室←→校内实训室←→企业”,学生边学边做边训练,完全模拟或参与到牛的生产工作过程中去,实现教、学、做、练相结合,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同步提高,达到繁育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5]。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特色与创新有以下几点:
1)大赛、证书有机融合。充分认识技能大赛和“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证书制度的意义,对接企业标准的考核,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课堂上实施多元评价,助力学生一技之长,为产业发展助力。
2)发扬“三牛精神”。本节内容接地气,思政元素实时渗透,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素能并举,为“六特”产业服务,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做匠心技能型的老黄牛,做乡村振兴的孺子牛,引导学生力争成为学农爱农,绘制奶香四溢、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图。
3)为“六特”产业服务。结合自治区“六特”产业,介绍牛奶、肉牛和滩羊在本区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中畜禽繁育技术必不可少,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喝有机奶,吃健康肉,师生绘制奶香四溢、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图,为“六特”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4)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描述奶牛人工授精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并演示输精枪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和评价,老师进行综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