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振兴乡村的模式创新

2023-02-08 15:02:07石美玉
关键词:输血村民文化

石美玉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已然成为必然选择。非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保护、传承并发展好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近年来,非遗工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抓手,成为我国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

一、非遗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非遗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全球性文化行动。(1)王巨山,叶涛:《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探析》,载《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非遗工坊是我国在积极践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而展开的探索与实践,是促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多赢之举。非遗工坊的前身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8年《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指出,要通过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以中西部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率先展开实践。(2)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2018-07-11)[2023-06-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33118.htm.2019年,为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进一步将非遗扶贫工坊建设辐射至全国,使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3)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2019-12-17)[2023-06-0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891.html.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随之“摘帽”。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遗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08-12)[2023-06-0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108/t20210812_927120.html.同年12月,《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5)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2021-12-07)[2023-06-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6/content_5661193.htm.可见,非遗工坊建设是承上启下的有效衔接之举,担负着振兴传统工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重使命。目前,非遗工坊主要聚焦于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等适宜产业化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非遗类别。截至2022年6月,各地已建成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6)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创新创造绽放文旅多彩魅力》,(2023-02-16)[2023-06-01].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302/t20230216_939153.htm.

综上,非遗工坊作为我国非遗扶贫和非遗振兴的创新模式、探索非遗分类保护和精准施策的重要举措,通过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振兴的转变,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加快非遗产业化发展助力振兴乡村的重要路径。

二、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

(一)发展特色产业,提振乡村经济

非遗作为世代传承的文化资产,其经济价值不容忽视,充分挖掘乡村非遗的经济价值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向。非遗工坊从诞生起就定位于链接非遗、社区和市场的生产实体,注重非遗的生产实践,将非遗工坊作为发展乡村非遗产业的突破口。在产业发展方面,非遗工坊实时跟进市场需求,注重创新研发,守正创新盘活非遗市场;创新“非遗工坊+”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能,壮大非遗产业规模;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上与线下双边并行,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和销售市场,从而培育富有特色的文化经济产业。在带农增收方面,非遗工坊创造多种就业岗位,在原材料供应、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条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村民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机会,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活力。

(二)传承非遗技艺,赓续文化基因

我国众多非遗根植于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因此,建设好、利用好非遗工坊,既有利于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也推动着乡村文化的重振。一方面,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非遗工坊不仅使技艺拥有者继续从事非遗工作,同时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扩大非遗传承队伍,助力非遗的赓续传承,使乡村非遗呈现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刺绣、织染等一些非遗原本就是女性的家务劳动,通过非遗工坊使家务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这些女性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成为主动的非遗传承者,其家庭和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7)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非遗工坊能通过复兴非遗,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洗涤群众心灵,改善群众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认同,全方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培育非遗人才,激活乡村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长期以来,乡村地区始终面临缺少“智力发动机”,人才持续外流,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乡村发展受到严重掣肘。非遗工坊通过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一方面带动留守村民就地就业,培训村民多种技能,带领村民从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使村民吃上“非遗饭”;另一方面又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乃至大学生等新生力量返乡就业、创业,推动人才扎根乡村,参与乡村建设,多维度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四)绿色理念引领,改善乡村环境

多数非遗秉承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与技能,(8)萧淑贞:《生态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遗”》,载《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其就地取材与手工制作的理念完全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非遗工坊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采用低碳环保的手工制作方法,向外界传递非遗低碳环保的理念,从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此外,非遗工坊还将非遗与多种业态结合起来,如发展乡村非遗民宿、乡村非遗体验等旅游项目,从而收到改善村容村貌、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等诸多实效。

(五)聚合基层力量,筑牢组织基础

在乡村公共生活中,非遗具有维护社区秩序、激活村民自我发展活力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9)谭萌:《公共生活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基于“撒叶儿嗬”个案的讨论》,载《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非遗工坊通过带动村民共同参加非遗的技能培训与生产劳动,使广大村民能融入其中,交流切磋、互帮互助,从而增强乡村凝聚力与社区向心力。譬如,在乡村发展中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边缘的女性和老年劳动力,通过非遗工坊,能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社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非遗工坊能开创乡村形成团结高效的生产组织以及乡村人人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三、非遗工坊创新发展路径

(一)构建非遗人才培引体系,创新价值共创模式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非遗工坊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与智力引入。一方面,要加强对非遗工坊“领头羊”的培养。非遗工坊带头人通常都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或热爱非遗的手艺人、企业主,对非遗工坊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为其打造技能交流、学习、培训的平台,帮助他们增学识、长本领、开眼界、扩影响,使非遗传承水平、市场经营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得到同步提升,进而大大提高讲好非遗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非遗工坊“主力军”——村民的活力。在非遗工坊中从事非遗生产的村民,作为非遗传承的储备军,要进一步提高技艺水平与思想认识,引导身怀技艺的村民申报非遗传承人,培养出更多的乡村非遗带头人;不甚熟悉非遗技艺的村民,要通过非遗工坊与多产业的融合发展,踊跃参与多种业态,从而以非遗工坊为中心,拓展辐射区域,让更多村民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除上述对非遗工坊内生动力的培养外,外界人才的加入则能够加速非遗工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非遗工坊要创新价值共创模式,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计团队等外部组织展开合作,为非遗工坊吸纳专业人才,从专业视角解决工艺难题,引入新兴技术、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创新产品设计,改进生产模式,对接市场需求,提升整体品质,完善非遗自我发展体系。

(二)全面革新非遗产销环节,拓展价值增值空间

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引擎。非遗系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经之路。非遗工坊要围绕非遗的各生产链条,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创作、品牌营销等环节,全面对接市场需求,深度追求创新思想。在研发设计环节,非遗工坊要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新需求,通过创意设计,创新研发非遗产品,拓宽非遗的应用场景,挖掘非遗的附加价值,实现产品增值。例如在旅游纪念品中融入特色非遗元素,开发非遗旅游商品。就生产创作环节而言,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非遗的生产工艺、创作艺术已基本定型和成熟,但非遗工坊也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以“守正”为基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利用现代科技优化非遗制作工艺,达到提升非遗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的目标。就品牌营销环节而言,一方面,非遗工坊要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下展览等,加强品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认可非遗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非遗工坊的营销手段应主动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乘电商之快车,运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策略,实现营销创新。

(三)跨界延伸非遗产业链条,创新价值增值路径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非遗是乡村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资源,促进非遗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双赢乃至多赢局面,应提到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非遗工坊要跨“行业”边界,深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非遗向现代市场的融入,非遗工坊要充分挖掘非遗的潜在价值,以非遗文化为基点,与旅游、文创、影视等行业跨界合作,形成一批“非遗+”新业态,如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动漫、非遗影视等。通过行业跨界,使非遗价值更加多元,从文化、精神、艺术、娱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要跨“生产”边界,促进非遗工坊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融合共创。传统的非遗生产主体是传承人或手艺人,他们相对独立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生产活动,其价值由传承人与消费者交易产生,产业链相对单一。在跨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非遗工坊产业链条的长度、丰度和宽度得到拓展。因此,非遗工坊要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利益主体共创价值,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以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例如,在非遗生产的原材料端,可与种植基地合作,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在非遗产品的制造端,可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发产品,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与餐饮、住宿等服务企业合作,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感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任宇婷在非遗工坊调研和相关资料收集,以及框架梳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猜你喜欢
输血村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