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欢,范菊娣,张林,梁语嫣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贵阳 550025)
课程思政已然成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1]。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育人体系、培养过程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战略举措和前进方向,促进了高校整体课程的设置,并通过正在推行的新模式提高整体授课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育系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其重点是“教”与“学”的同步和“价值”与“意义”的同构[2]。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是保证饮片质量的关键;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3]。为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中药炮制的深入学习,拓展思维、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笔者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与贵州民族医药特色,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强调了对中药炮制学的专业度和对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的重视度,创造了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实现了教学增值,坚定了文化自信。本文将从本校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施情况出发,探索该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问题的解决路径。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在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并基本具备了中医药理论知识、植物学、化学及药物分析等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学习的专业学科。
从中药炮制学的课程特点来看,首先,其学时比较有限,中药炮制学理论课时为一般36学时,理论课与自学课时按3∶1比例分配。因学时所限,在某些具体炮制方法中,教师往往只能选择重点药物或代表性药物进行讲解,对于其他药物采取自学形式为主。其次,知识点较多,学习内容易混淆,中药炮制学教材包含的中药材品种众多,共收载中药材及其炮制品二百余种。课程内容涉及炮制基础理论、炮制与临床疗效、分类、炮制辅料、饮片加工及质量控制、处方用名、来源、历史沿革、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贮存等[4]。最后,育人环节被淡化,由于课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涉及学科较多,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侧重对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分析讲解,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导致教学案例缺乏思政元素,缺少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内涵。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中药类学科中,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高度融合的独特之处,正是其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创新点和亮点。中药炮制学的这一特点可以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以更自然、更全面的方式促进教学。如在中药炮制学发展史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历代本草典籍及不同时期的炮制发展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继承并发扬祖国中医学遗产,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药产地加工、饮片生产部分,教师用实物演示及视频方式讲解传统炮制技术。如九蒸九晒何首乌、熟大黄制清宁片等,让学生体验依法炮制的工匠精神;在对饮片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的部分,教师结合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严格把控炮制过程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从而避免药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更多途径和空间将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相结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5]。这意味着每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都有其特殊性,思政元素必须有机地融入该学科的知识点中。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不应是单调的、不相关的,一些课程为了强调思政而减少专业知识的讲解,甚至将专业课程演变为思政课程,偏离了课程育人的最初目的和功能。中药炮制学课程要发挥育人作用,就要明确其采取的思想理论修养和价值取向,与中医药专业的特点相联系,要符合“课程思政”的战略举措,要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和教学体系[6]。授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期间,结合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在集体讨论与论证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教案及课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全面育人的课程目标,同时收集丰富多彩的思政案例及教学资源。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探讨各章节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展现形式和教学方法,结合本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状况,根据教学需求对课程教案及PPT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补充,从而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课程思政理念和策略的实施应从教师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教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加强德育的引领作用,以自身的行为榜样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实现教学相长,传道与授业的和谐统一。其次,教师应以教学为导向,具备丰富的知识能力和运筹帷幄的领导能力,适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8-10]。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为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融合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采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本学科的内涵和外延[11]。授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发展和掌握中医药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得心应手,把握教学节奏,并将思政元素与炮制理论融会贯通。
随着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教案的实施上,教师要有的放矢,根据教学要求,设定明确、可操作性的目标,便于学生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深层次的问题,而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应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以案例、时事等为突破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感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很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通过设定掌握、熟悉、了解板块内容,让学生明确每次课程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的主要知识、技能及思政元素等。在课前学习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告知学生对单味药的炮制方法、质量要求及炮制研究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进度、查漏补缺。在授课环节,教师以课件、案例为载体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提供炮制前及炮制后的药材实物、照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促使师生通过互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在这一过程中可融入思政元素,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学习思政教育。每堂课程结束时,教师对当堂授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与归纳,通过随机提问,突出此次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相关要点。在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雨课堂知识点巩固、课后训练及题库开放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13]。
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在以往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多以灌输式讲授为主,辅以简单的验证实验和实验技能学习,注重工艺与标准操作的问题,往往忽略思政元素的融入。随着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要求,中药炮制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在实验开设之初,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缺少与实际工作结合;实验课程简而言之就是体验式学习,把中药炮制技术模块化,学生机械地跟进实验内容,缺少主动性、积极性;饮片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炮制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教学中往往人为割裂了饮片与临床之间的联系[14]。
学生不应局限于在传统实验课程中学习基本炮制方法,还应结合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因此除开设传统实验外,还应增加开放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等内容。在传统验证性实验过程中,以往只注重炮制成品结果,逐步增加了炮制过程的观察(包括炮制时间、原/辅料的处理,炮制前后重量差异等),让学生静下心来做实验,发现并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开放性实验主要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充分将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如对贵州特色药材何首乌、枇杷叶等炮制加工过程,传统理论认为何首乌九蒸九晒效果会更好,于是采用黑豆汁进行不同规格(薄片、厚片、块)药材的炮制,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研究,比较炮制前、后的质量差异。教材上枇杷叶蜜制过程中所采用炼蜜比例为100∶20,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何采用此比例,于是进行了从100∶0至100∶100的药蜜比试验,对其水分、灰分、浸出物及其所含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等进行测定比较,评测其结果,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教学团队利用学校600多种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从药材采集加工、鉴定、炮制工艺、质量评价全程自行设计操作,教师全程跟踪辅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拓展实验形式,完善实验内容,结合贵州省植物资源状况,开展特色实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积极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走向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思考、设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融入学习的习惯,提升学习自主性。
如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主旨。学校通过“引企入校”的形式,把企业资源引进校内,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能够直观学习并熟练运用中药炮制学相关知识,对能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制备技术和操作原理,而制药企业的实践课则让学生很好地将实验室小规模的操作投射到工业化大生产中,让他们充分运用知识,激发潜能。
带领学生深入中药材基地,熟悉药材的产地净选加工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走访中药材市场,对中药材及其饮片各类形态进行观察了解,尤其是对贵州特色中药材饮片进行观察,深入了解其不同之处。带领学生参观中药饮片厂、GMP生产车间等,让学生了解药厂布局、车间布局、设备管理等,熟悉中药材饮片生产过程,了解药厂仓库管理、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及制度。上述实践教学模式,缩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更加坚守了初心,面对现代科学、传统工艺、传统方法亦敢于创新求变。
互动式学习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如慕课平台、QQ学习群、微信公众号、雨课堂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学校应激励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新技能,不断拓展课程深度,从而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在课前/后向学生推送与中药炮制学相关的图文、视频、微课等资料,拓展课堂教学范畴,促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答疑解惑、交流讨论,不再局限于仅有的课堂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上述教学将课程思政内容逐步延伸到课后,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考试是作为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行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期末统一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时,多在每学期期末举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大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无法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以最初的题库为基础设置考试内容,由于考试内容对授课有绝对的指导性,所以这种方式有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出重点,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导致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下降[15],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前松后紧、期末考试压力大,知识掌握得较为肤浅,缺乏学习积极性。就长期发展而言,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影响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以后的进一步深造,缺乏发展动力。笔者将中药炮制学期末考核从传统的卷面考试改革为“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三合一多元考核模式,从多角度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考勤情况、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课中/后测试、思政学习等。笔试主要根据纸质卷面情况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实验设计、规范化操作等综合能力,对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增加平时成绩的构成项及比例,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变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的行程性考核,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逐步稳步推进,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从单纯考核知识过渡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的各项要求,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16]。笔者结合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内涵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分析中药炮制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以思想政治作为教育的基础,拓展教学内容,促进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