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鑫淼
新时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场域。如何在更加纷繁的文化交流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独立发展?如何在更加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优势?如何在更加深刻的文化融合中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特色?回答好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叙事,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独特价值作用,为未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立足新时代,全面理解和把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价值意蕴、深刻内涵与任务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问题论域,同时也凸显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价值意蕴。具体来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繁荣文化产业、展示文化形象、争夺文化话语、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服务等相关产业不仅是国家海外创收的重要部分,也承担着展示文化形象的重要作用,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具有更强的对外竞争力。具体来看,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基点。价值创造是衡量文化产业繁荣的关键维度,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标的增长,其本质上更在于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立足于中华文化之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向度,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需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尤其是对外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战略、政府规划等才能获得更好的政策扶持。只有坚守好中华文化立场,文化产业发展才能更加契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体系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1]是“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的重要文化向度。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展示和塑造过程,不仅表现为各项具体中华文化成果的图景展开,更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所内蕴价值观的充分彰显。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展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具体来看,一方面,只有立足中国文化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将中国文化的永久魅力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展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对内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增强海外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落脚点也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讲,“话语即权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3]从话语权视角本身出发,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根本。在数字时代下,国际话语竞争逐渐激烈化,需要破解西方话语内嵌的前提悖论和逻辑矛盾,构建中华话语体系。第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加强话语议题设置的前提。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可供话语议题设置的内容。“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4]需要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才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思维和内容方法进行国际话语的议题设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因此,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文化往往有着更大的力量和更重要的价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于挺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文化自信首先在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体现在我们对于中华文化重要价值的自我觉醒、对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自我反思、对于中华文化内在实质的自我认知。简而言之,即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并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认知和规律把握,进一步表现为对于中华文化学习、传承、弘扬等行动自觉上。另一方面,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表现为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需要在世界文化的图景中找准中华文化的关键定位和历史责任,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都强调突出“自我”的重要性,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主,寻求自我定位,实现自我价值,都需要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出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挺立中华文化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命题的酝酿形成、正式提出和不断深化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因此,需要从形成过程、词源解构和核心要义三个维度出发,科学理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深刻内涵。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是由“坚持正确文化立场”[6]这一表述发展而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命题,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7]由此可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多地强调是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展开的。在2015年《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都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8]在这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对象指向就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延伸为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内的有机统一和宏观范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这一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一次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大视域中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价值。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只有合理解构并深入探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涵外延,才能科学建构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命题的基本内涵。第一,“坚守”指的是坚定地遵守或保持,强调的是行动和思想上的一以贯之,现实表现为对政策、原则、方法等的自觉坚持和高度自信。第二,“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经过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有文化。从层次上来讲,中华文化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体系上来讲,中华文化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部分。第三,“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9]也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基于上述分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实际,运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认识处理事物,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
第一,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时代相遇,并能够产生丰硕的理论成果和新的精神智慧,不仅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这一前提,也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第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国家奋斗的目标。第三,坚守以中国实际为基础的立场。中华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方面,尤其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沉淀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第四,坚守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立场。中华文化内在也包含有社会主义文化的部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把握好前进方向。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从守与创、源与流、破与立、中与外四对辩证关系出发,探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所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发展要求。
在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0]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点任务之一。
第一,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能够彰显民族特色的关键。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重点在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精髓,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第二,提炼展示革命文化中的英雄史诗。“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解放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11]要提炼展示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和维护和平的世界情怀,特别是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重点。
第三,提炼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时代风貌。新时代,“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奇迹”等为世界人民所惊叹。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要重点提炼展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只有明确中华文化的悠久源流,才能够真正探析中华文化的价值真谛,真正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第一,协同运用科学技术。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是一个集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多学科协同运用,持续推进,尤其是要借助新兴技术的发展更迭带来的工具支持。
第二,不断强化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不仅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水平的科研人员,还需要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及宣传、教育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物质形态的文物,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供内容支撑和价值涵养。要通过加强立法保护、博物馆建设、文旅结合等方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要彰显推介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价值主张,也要勇于开展文化领域的各项斗争,在破立并举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第一,批驳不良社会思潮。要认真辨析并科学解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透视到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硬核实质,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构建叙事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基于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中国实践的时代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人民共同福祉出发,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华文化的新符号和新范畴。
第三,建设国际宣传矩阵。要建设国际宣传矩阵,尤其是借助新兴媒体、国际舞台等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介出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文明作为存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从古至今都在不断与其他民族的文明沟通互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在中外融通中不断深化中华文明交流互鉴。
第一,尊重学习他国文明。国家底蕴的不同,造就了多彩的文化。文化上的交流互鉴,更为重要的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在交流互鉴中谋得自身发展。
第二,扩展交流互鉴平台。中国历来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增进国际沟通,在国防、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始终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打破沟通壁垒,创建互融氛围。新时代,要进一步扩展交流互鉴的平台,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供更多的阵地。
第三,发挥民间交往优势。国家之间的文明沟通,官方是主导因素,核心力量是民间组织。相较于官方层面的交流,民间交往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与灵敏度。尤其作为个人在域外交流中,要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展现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发挥好展示中华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