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韩凯舟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1]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2]作为中国古老村落文化的重要代表,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村庄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进入山东省境内,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城市,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山东沿黄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这些村落作为特殊的文化景观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山东沿黄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陵县的三岔河古镇,保存有清代民居、古桥、古道、古庙等众多文化遗产。潍坊市昌乐县孙家庄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纯木结构房屋群落之一,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民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布局和装饰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山东沿黄地区的传统村落通常都建在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的地区,是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载体。每个村落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传统。例如,淄博市张店区的南疃村是中国著名的梨文化村,保留了传统的梨树种植、梨花观赏和梨文化传承等活动,是了解地方文化和乡村生活的重要窗口。
传统村落通常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例如,济南市历城区的王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森林村落之一,保存了大量古代森林和自然景观,是了解中国古代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传统村落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方式。许多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村规民约和民间组织,可以有效地维护村落的安全和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中还保存了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例如民间歌舞、剪纸、糖画、年画和皮影戏等,这些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乐趣。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系统,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关系。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缺乏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科学的保护规划。由于没有专门的团队来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山东沿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保护规划和科学的技术支持,相关的政策尚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操作指南,这使得保护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面临不确定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历史价值被忽视,导致修复工作的质量不高,无法真正保持村落的原貌和特色。
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村落扩建。传统村落往往位于地理优势位置,拥有宝贵的土地资源和风景环境。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土地被征用、拆迁和商业开发的压力。这导致了传统村落原有格局的改变,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经济发展也引发了传统村落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传统村落往往依赖于传统农业、手工艺和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使得传统农业和手工艺产业逐渐式微,而乡村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商业化和碎片化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年轻一代人才的流失。这导致了传统村落中传承人才的减少,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也是人才流失和文化失传的原因之一。现代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年轻一代对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愿减弱。
传统村落的规划和管理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传统村落的规划和管理不当也导致其保护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例如,一些传统村落被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导致其文化遗产受到了侵蚀和破坏。此外,也存在一些传统村落规划不够科学和合理的问题,如建筑布局和设计不符合传统村落的特点和风貌。
综上所述,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文化生态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3]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继承,也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体现。
应当加强传统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制定地方性保护条例和规章制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立传统村落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库,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加强对村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在进行村庄文化遗产开发时,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相关人员遵守规定。让各方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增强对传统村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对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合理的发展路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使村庄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是其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对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至关重要。需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通过传统文化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
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严格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
村落环境是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文化传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山东沿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村庄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破坏,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1.加强村庄环境保护宣教,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对于村民群众,可以采取走村串户、宣传教育等形式,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村庄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于游客和外来人员,可以在村庄入口处设置宣传牌、展板等,介绍村庄的环保措施和文化遗产,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共同维护村庄的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村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法规知识培训、制定村庄环境保护条例等方式,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村庄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村庄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村庄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村庄环境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为村庄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2.对已经受损的村庄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修复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于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采取植树造林、修建水系、建立湿地等生态修复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恢复。此外,还可以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如建设生态公园、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有机农业等,进一步提高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
治理和清理污染物。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和水体,需要采取适当的清理和修复措施,还原其生态功能。例如,可以开展土壤修复工作,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对于水体污染,可以采取植物净化、微生物处理等技术手段,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村庄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和制度。加强对村庄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环境数据统计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制定村庄环境保护条例,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为了促进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发展,在传统村落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乡村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开展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带动村落经济发展。
1.充分发掘传统技艺的丰富内涵
在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中,许多传统技艺都是源远流长的,如木雕、泥塑、剪纸等,在村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传承传统技艺是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山东沿黄流域的某些传统村落中,手工编织草席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通过传承传统技艺,不仅可以保护当地文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鼓励社区参与和合作
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风貌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是最具有保护传统村落意识和动力的人群。在实践中,通过开展文化节庆、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等形式,将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不同村落之间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有所不同,而各村落之间的资源和优势也不尽相同。通过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更为广泛和有力的保护网络,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为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村民的参与和合作可以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增强村民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注和热情,为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目标提供更加可靠的动力。
要注重创新,探索新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保护性发展模式,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4]
1.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建立区域性的联动机制,促进传统村落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展览、举办文化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区域性的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竞争力。可以成立区域性文化保护和发展联盟,集结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资源,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区域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新型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作用,建立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链。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来源,为周边地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展保护性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演出等形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