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聪
李清照(1084—1156),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人,两宋之交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作为古代文学长河里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被康震称为“一个精彩的意外”。
李清照的文学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很热,但“文革”时期开始进入沉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李清照的研究才开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繁荣起来。目前,国内外对于李清照的研究是与中外作家作品风格相比较从而展现其艺术风格。
按照袁行霈的意见,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李清照是一位善用意象的词人,其作品中的植物意象尤其值得注意。学术界很早就对李清照的咏物词推崇备至。1935年朗润之发表了《李清照与黄花》,深刻论述了李清照的菊花词;1961年刘逸生发表了《何事关心问海棠》,论述了李清照的海棠词;1980年,柳文耀发表了《李清照咏物词浅议》,讨论了易安咏物词的描写手法及其对后世的价值。张忠纲、张欣《论李清照词中的花之意象》专门写到易安词的花意象,如梅花、梨花、桂花、丁香、海棠、藕花、娇花、芍药、芭蕉等。文章认为,花在李清照笔下已经不是纯客观的外物,而是与词人心灵交感、相互理解的“人化”了的自然物,体现了词人或喜或悲、或孤寂或惆怅叹惋的情感。李清照突出描写花草的形象特征,且写出了它的寓意;她的高明之处在于是在真实描写植物的自然性基础上去延伸,用自己的词句去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易安词中的咏物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易安词植物意象研究的现状是,研究易安词中梅词的占大多数而且以重复研究居多,易安词中所涉及的其他植物意象,如杏花、芭蕉、酴釄、柳、松椿等,被隔离在研究者的视域之外,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对易安词中的植物意象进行分类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易安词植物意象研究的启发。
李清照对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的观察都很细致,因而也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植物意象。她在创作时喜欢使用富有灵性的植物作为意象,她使用最多的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花意象、树意象、草意象、其他植物意象。李清照写花意象的词共有23首,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梅花,有7首。写草的意象的词有1首。其他植物意象共有3首,写青梅1首、莲蓬1首、藕叶1首。这些植物无不充满寓意、充满灵性。
易安词的植物意象并不是单纯地客观描写物象,而是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李清照将植物意象与艺术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意境。她善于利用鲜活的植物意象。在易安词中,这些植物意象不是可有可无的外物,而是有血有肉、带上了词人情感的人生伴侣。这些植物意象“伴侣”,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时期,随着她心境的变化,也会有所变换。如果把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少女、已婚和孀居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里,其作品中所选用的植物意象都会有明显不同的侧重。
许多学者喜欢把李清照的词大多分成两个阶段,即南渡前和南渡后。这样以大时间段划分固然正确,但是又显得太笼统,不够准确。李清照毕竟是身居闺房的封建女性,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里,丈夫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她与赵明诚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是收藏金玉石器。每每收藏到珍贵的古董玉器,他们夫妻二人都会反复把玩,相谈甚久。所以,她与赵明诚是精神上的伴侣,不仅是夫妻,亦是知己。但是,当赵明诚病逝以后她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仿佛没有了精神支柱。赵明诚在世时,虽然当时金人南下,但一旦生活安定她也会偶尔写一些令人心情偶有愉悦的踏雪寻梅词。赵明诚的去世就像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的李清照词都以伤感沉痛为基调。
本文按照李清照未婚、已婚、孀居三个时期来统计其词中的植物意象,得知李清照少女时期写植物意象的词只有5首,数量最少,这应该与她的年龄、经历、感受和知识积累有一定关系。婚后有11首,数量增多,一方面说明与赵明诚的感情很深厚,生活很安逸和幸福;另一方面是赵明诚在外地为官留下李清照独守空闺,她把孤独寂寞都融入了这些植物意象中。孀居期间有18首,此时国破家亡,时局动乱,赵明诚也去世了,四处飘零的她把亡国亡夫的愁情与凄苦赋予在丰富的植物意象上。下文将李清照人生三个时期词中植物意象的使用进行稍作分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
这首词把少女心理写得最巧妙的句子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底是谁的到来才会让落落大方的李清照如此害羞?问题在于,李家是官宦之家,能未经通报就可以在大清早随意进入后花园,李清照的反应那该是“和怨走”,可她却偏偏是“和羞走”。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她的意中人来了。最重要的是,她都已经“袜刬金钗溜”,但是跑到门口后仍然忍不住停下脚步,借闻青梅这个动作回头张望。若无青梅,她便没有借口停留;那酸甜的青梅,正好象征少女李清照那颗酸酸甜甜的初恋之心。所以,这里“青梅”暗指含苞待放的爱情,若是使用梅花、桂花等其他植物意象,就失去了这种青涩之美。唐代诗人韩偓有一首《偶见》也写到了青梅:“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康震认为,与韩诗相比,李清照的词个性鲜明多了,其倚门回首嗅青梅的动作,显得既俏皮又十分富于少女气息。
已婚时期,李清照的词多为思夫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首离情词写于李清照婚后,“又”字说明已经分开许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篇最精彩的句子,“帘卷西风”为“西风帘卷”的倒文,“黄花”即菊花。这几句的妙处,田德明解释说:“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比得高超绝妙,富有创造性。”“销魂”是愁的表现,而“瘦”字是愁的深化,把愁绪寄托在菊花上,人比菊花都“消瘦”,她的这种愁苦无人诉说衷肠,所以,渴望与形神相似、命运相连的菊花沟通。“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用最真挚最含蓄的话语表达了离思之重,亦是在诠释“苦”的真正含义。
孀居时期,因为靖康之变,李清照南渡浙江,漂泊无依。此时的她时常抒发对故国、故乡和丈夫的思念。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莲蓬”又名为“莲子”。古乐府《子夜夏歌》云:“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里“芙蓉”一词就是指“莲蓬”。“莲”谐音“怜”,有怜爱、怜惜的意思。“藕”谐音为“偶”,意为成双成对。这首词中的莲蓬和藕叶都不是纯植物,而是衣饰上的物件。让丈夫保存着,同时也是寄托着她的相思之情,此时的凄苦之情借“莲蓬”和“藕叶”这两物跃然纸上。
1.黄昏与暗夜的哀愁
李清照所有写得较多的植物意象中,12首写于傍晚、15首写于夜晚,加起来一共27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五分之四。为什么女词人更喜欢在傍晚和夜晚这两个时间段抒写植物意象呢?因为,夜晚是忙碌一天之后的尾声,这个时候家家都团圆在一起,唯有李清照却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忍受孤单寂寞的时候,唯有写词才可以排遣自己的孤独,所以,她才会特别喜欢在夕阳西下落日黄昏之时,在凄风苦雨的深夜里倾诉着衷肠。在这样一个感伤的时刻,女词人把自己偏爱的植物意象融入她的悲怆孤寂的世界里。
又是一年梅花绽放的季节,此时已是孀居后的某个夜晚: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
昔日饮酒赏梅的豆蔻少女变成了“萧萧两鬓生华”的老妇,今时不同往日,饮酒也不能消除心中的愁,只能用“挼尽梅花”的方式。这首词写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辰赏梅的画面。她早年的幸福、中年的孤寂、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有不同体现。南渡之后,由于靖康之变,国破家亡,形单影只。词人处于特殊的时代,她笔下梅花意象的主调由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变成了伤感和憔悴,体现了国破的伤痛和夫亡的愁苦。易安词中的“梅花”意象,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一到夜晚就会格外敏感。深夜,是有心事的人最孤独的时刻。李清照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想到流离的故乡,想到已经去世的丈夫。在深夜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段,李清照的亡国亡家之恨、颠沛流离之苦更为深刻。
但是也有一些词并没有因为黄昏傍晚而感伤,如“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2.雨窗与樽前的守候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感情的媒介,也能给文人提供创作的灵感与源泉。男性文人喜欢以酒为友,女性文人也不例外,李清照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不难看出,酒一直是解愁、消愁之物。据《李清照集校注》统计,易安词写到酒的词竟有22首,如“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而在这22首词中,有多数植物意象会在酒后反复出现。孀居前醉酒时李清照更喜爱写花意象的词,另外又写了关于其他意象的1首琥珀词;在孀居后醉酒时所写的词的总数远远多于孀居前,仍然多写关于花意象的词,关于树意象的词有2首。这些烦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女词人孀居后更喜欢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
易安词在孀居前分为少女时期和少妇时期,她生活在家境富庶、文化开明的官宦家庭中,所以,李清照比同龄人少了几分封建礼教的制约,李清照不是娇气柔弱的,她总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在她的世界里处处充满勃勃生机。李清照素爱饮酒,她饮酒不只以淡饮为主,是“浓睡”都不能消除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已要嫁作人妇。因为“昨夜雨疏风骤”,所以今早醒来必然担心海棠花是否依旧在。她不仅仅是今早才开始担心,昨夜饮酒只是为了今日不想看到海棠花凋零残败的景象。海棠花素来被称为“花中贵妃”,在皇家园林里常常与牡丹、桂花相种植,形成“海棠富贵”的景象,是美丽、可爱的象征。此时二八年华的李清照不正像海棠花那样雅致温润吗?李清照追问侍女海棠花的情况,其实何尝不是感叹自己的青春岁月。“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女词人惜春之情,亦在感慨红颜易老,借醉意不忍心看到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也不忍自己的青春流逝。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的变化都会引起她的情感波澜,酒引发了李清照写词的创作灵感,成了她吐露心情的工具。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销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某养猪老板告诉笔者,镇里的干部找上门,要求他成立合作社,让村里老百姓参加,然后给老百姓分红,他则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的帮助,将困扰黑猪养殖基地的道路问题解决。这是好事儿,但他也直言,合作社不过是摆摆样子。
据王仲闻解释,“琥珀”是指琥珀色的酒。这里写李清照借酒消愁,“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这句话虽未明确说明自己在饮酒,但此词开头“莫许杯深琥珀浓”以饮酒诉说愁恨,情思隽永。此时喝酒是因为怅然若失的心情得不到缓解,化解不开浓重的乡愁。
孀居后,李清照的生活遭遇让她更是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这时的酒已经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也没有吟咏的闲情,更多的是借酒表达李清照心里的哀歌,是李清照消愁排遣的载体。
李太白在《将进酒》中洒脱地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在李清照的笔下“借酒消愁”却是另一番凄凉滋味。因为她有着太深切的思乡念夫的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这首词开头十四个叠音字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寂寞的环境氛围。在“乍暖还寒时候”,遭受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词人只好借助两三杯酒来排解一直压抑在自己内心的哀愁,酒有多醉愁就有多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女词人借“满地黄花堆积”衬托出自己现在无人拜访理会,更是衬托出自己的形影相吊。通过酒,我们可以感受到女词人无依无靠,饱受孤独寂寞的情感世界。的确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菊花的记录,较早的有《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屈原也写到了它:“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这里,菊是一种香草。菊花真正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从陶诗开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在这首诗里,菊花意象象征着卓尔不群、志向高洁的隐逸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无欲无求的心境。而陶渊明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将菊花意象升格为隐士的高洁。易安词继承了前人笔下菊花的高洁隐逸、遗世独立的传统寓意,又创造了新的内涵。
在黄昏、夜晚这样容易引发愁思的敏感时段,李清照通过菊花意象抒发自己凄凉、孤寂、惆怅的情思,赋予了菊花意象别具一格的内涵。易安词中的《声声慢》《醉花阴》都以“黄花”作为菊花的代称,这是因为菊花的颜色以黄色最为常见。同时,“黄花”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年老色衰。 但《多丽·咏白菊》却赋予了菊花新的含义: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的上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慨叹白菊的气韵,“琼肌玉骨”不仅写出了白菊的洁白无瑕,还透露出了白菊的高贵气质。最后词人暗示以白菊为知音,咏叹菊花亦是歌咏自己。李清照自南渡后流离失所、丈夫早逝,却仍以白菊为榜样,虽在凄风苦雨中饱受摧残,仍然能够坚贞不屈、矢志不渝。
《尚书·禹贡》记载:“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意为梧桐可以用来制造乐器。《孟子·告子上》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爱桐梓哉?”也突出了梧桐的实用价值。白居易云:“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云居孤桐寺》)这才标志着孤桐作为人格象征的形成。从此以后,梧桐变成了士大夫的人格象征,寓有孤高、正直、坚韧不拔的意味。
用梧桐象征爱情是从白居易开始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象征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温庭筠进一步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写得缠绵悱恻;贺铸则用梧桐意象悼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鹧鸪天》)
易安词也有多次用梧桐作为意象,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忆秦娥》),“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鹧鸪天》)以及“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行香子》)。《忆秦娥》是一首悼亡词,纪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梧桐落”暗指赵明诚的亡故。《行香子》中的“惊落梧桐”也应是悼亡之作,上阕写女词人与赵明诚“天人永隔”,赵明诚在“关锁千重、云阶月地”;下阕写牛郎织女遥相望,想到牛郎织女还能一年见上一回,而自己却与丈夫天人永隔,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流露出惆怅与幽怨。可以发现,李清照在赵明诚去世后尤爱用梧桐这个植物意象来悼念自己的亡夫。
梅意象,最初是写梅的果实,《诗经·摽有梅》云:“摽有梅,其实七兮。”用梅子的成熟起兴,寓示少女成熟待嫁。南北朝以来咏物诗大兴,梅成为文人吟诵的常见题材,如萧纲《梅花赋》:“顾影丹墀,弄此娇姿,洞开春牖,四卷罗帷。春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花色持相比,恒愁恐失时。”这是着眼于梅外表的美丽。到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开始,梅逐渐定型为一种清幽高洁的意象。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
李清照特别喜欢梅花的气质和风韵,她曾多次提到梅花,是写花意象中最多的,其《孤雁儿》小序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正是因为梅花的风韵,所以才使李清照的咏梅词超凡脱俗,把梅花赋予新的生命,它既雅韵芳香、又风姿绰约。她把咏梅词与爱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梅花的忠贞和无限情意,又将咏梅与怀念自己的丈夫结合,一扫前人咏梅庸俗之气。
总体来说,易安词中多用花、树、草、果四种植物意象。她借四类植物意象来抒写性灵、借物言情,从而显示她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梳理、分析易安词的植物意象发现,词人选取植物意象的特点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期息息相关。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李清照选取的植物意象代表着她的审美,因此,我们可以从易安词植物意象的使用中,窥见她的喜好和审美,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词人敏感多情的内心,更深刻地理解她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