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跟腱断裂处理的几点争议

2023-02-08 04:10陶旭苟小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跟腱断端肌腱

陶旭,苟小力

跟腱断裂是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损伤之一,发病率0.05%~0.50%[1],好发于男性运动者,特别是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成年人。随着人们参与竞技类运动、娱乐性运动,对运动的要求与日俱增,跟腱断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跟腱断裂微创技术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2-8],针对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选择也有多项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9-12],但跟腱断裂的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如何增加跟腱愈合的临床疗效,仍旧是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

急性跟腱断裂的处理分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两种,评估治疗方式的优劣主要从再断裂率、术后并发症及功能康复等方面来比较。既往大量研究报道了多种跟腱修复方式(传统开放、有限切开、经皮微创及内镜下缝合等[13-15])的临床疗效,或对手术切口设计、肌腱断端缝合、术后处理等进行改良,综合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再断裂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优于保守治疗,但腓肠神经损伤、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高于保守治疗,而两者的远期疗效相当[16-17]。2015 年,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协会足踝协会组织撰写的《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18]对该病的诊疗制定了18条建议;2022年,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对其进行了重新编写[19]。尽管如此,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有助于临床治疗。

1 跟腱下行纤维及缝合腱膜的影响

跟腱,早在1693 年就被非正式命名为“Achilles tendon”[20],其解剖结构非常明确。三头肌的腱性纤维下行后逐步扭转,腓肠肌内侧头纤维群分两部分旋转至后方,构成肌腱的后缘及外侧缘;腓肠肌外侧头纤维群向前下旋转构成跟腱的前缘,比目鱼肌纤维群旋转程度较小,主要位于跟腱的正中及内侧部分,形成跟腱的内侧缘,处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21]。比目鱼肌下降旋转跟腱内侧,含有较大比例的慢纤维,在站立时发挥作用[22]。微创或有限切开时,跟腱断端的对位不如切开直视操作,尽管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断端愈合后跟腱纤维旋转下行对跟腱功能的影响缺少相关研究。

早期研究认为肌腱纤维下行旋转“拧干”跟腱血供或跟腱中段(止点上方2~6 cm)存在乏血管区[23],而后续研究发现跟腱无论是收缩或静止均保持均匀一致的血供[24],较其他组织相对贫乏,因此对“游离腱区[25]”行微创治疗,既利于腱性部分的固定,又可保护血供。跟腱周围皮肤组织血供以内、外侧最为丰富,跟腱正后方皮肤血供差,所以切开手术选择内侧切口可减少跟腱血供破坏,显著降低皮肤切口愈合不良[21,26-27]。

跟腱没有典型的滑膜腱鞘,由背侧浅筋膜与深筋膜包绕,形成踝后间室。跟腱浅筋膜横行向前方,与腓骨间室的腓骨肌腱支持带、踝管间室的屈肌支持带相联合形成一个整体[28-29]。传统手术切开时尽量避免对浅筋膜过度剥离,关闭创口时需重叠缝合跟腱腱膜,造成踝后间室容积减少,且跟腱断端对合缝紧后造成内容物的体积增加。近年来,很多微创手术采用跟腱横行切口,并没有破坏跟腱腱膜的横行纤维,这可能是横行切口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30]。许多微创手术技术采用辅助工具,在腱膜下穿线,减少浅筋膜与跟腱套扎[31]。但跟腱背侧皮肤血供较差,横行皮肤切口与肌腱走行垂直,术后康复张力较大,若更改手术切口容易出现皮肤坏死或不愈合,因此选择横行切口需注意:①术中定位准确;②切口不易过长;③跟腱断端缝合过程坚固;④切口皮下固定牢固;⑤术后局部避免挤压,待皮肤愈合确定后逐渐进行康复训练。

2 跖肌腱的“替补”效应

跖肌腱不是跟腱的组成部分,部分人群并没有独立的跖肌腱[32]。跖肌腱走行与跟腱非常接近,起于股骨外侧髁上嵴的后上方,走行于腓肠肌外侧头的内侧深面,前面紧邻比目鱼肌,向下走行跟腱内侧,止于跟骨后上结节或直接连接跟腱组织。跖肌腱与跟腱前方的Kager脂肪垫有密切关系,曾被误认为是神经,称为“新生神经”或“愚人神经”[33]。有研究发现跖肌腱细长、力量弱,高密度的肌梭相当于跖屈肌的本体感受器官[34]。有学者认为跖肌腱与跟腱中段腱病密切相关[21],Alfredson[35]发现慢性跟腱腱病的跖肌腱异常增厚,紧贴跟腱下行或与跟腱形成瘢痕连接,术中清理跟腱黏连组织、切除跖肌腱可取得良好效果。Masci等[36]随访了8例(9足)跟腱腱病患者,均行跟腱清理和跖肌腱切除,取得了满意效果。Calder等[37]发现慢性跟腱腱病的跖肌腱无任何腱病改变,提示跖肌腱致跟腱腱病可能并非单纯的炎性改变,可能与挤压或摩擦有关。对于跟腱断裂者,跖肌腱处理并不重要。部分学者使用跖肌腱移植或增强修复治疗跟腱断裂[38-41],Lui[42]报道了关节镜辅助下跖肌腱增强修复跟腱断裂技术,Prejbeanu 等[43]在跟腱断裂缝合后使用跖肌腱扇形覆盖增强肌腱修复术。此类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疗效不确切,因此,跟腱断裂修复重建时对跖肌腱的处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3 跟腱弯曲机制与Kager脂肪垫作用

小腿三头肌的收缩通过跟腱带动踝关节跖屈活动,研究发现跟腱跟骨侧止点及跟骨后结节位移范围明显大于跟腱肌-腹结合部,即使肌肉羽状纤维收缩导致跟腱活动被放大,也不足以产生如此明显的差异[44-46],Csapo 等[45]研究发现踝关节跖屈过程中,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跟腱中段逐渐向前弯曲,形成类似齿轮样的机械增益,使小腿三头肌以小幅度收缩产生较大范围的踝关节活动。Kinugasa 等[46]发现跟腱离体状态承受牵伸应力时保持笔直状态,跟腱弯曲的机制与腱周结构相关。由于某种机制对跟腱作用方向的限制,导致跟腱在收缩时出现向前的弯曲,跟腱弯曲顶点始终在Kager 脂肪垫的背侧。逐步去除皮肤、Kager 脂肪垫、比目鱼肌远端,发现跟腱弯曲仍是存在的,因此推断弯曲机制可能是:①通过MRI 测量,跟腱受到牵拉时横截面积无明显变化。踝关节跖屈时,垂直于跟腱长轴方向同时产生的拉伸力和压缩力,抵消对跟腱横截面的共同作用,跟腱向前方弯屈;②跟腱远/近端的腱性部分相对宽阔、平坦,跟腱远端与后方腱膜相连接;跟腱中段相对细长呈椭圆形、抗弯强度差,跟腱中段形成弯曲的顶点;③Kager 脂肪垫的阻挡和挤压对跟腱过度弯曲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跟腱断裂修复后,瘢痕增生、中段增粗,导致跟腱中段抗弯强度增加,跟腱弯曲顶点向远端转移,使跟腱跟骨侧止点处承受应力增加,最终导致跟腱止点病。

Kager 脂肪垫位于跟腱和深筋膜的前方,在解剖和功能方面与跟腱是分不开的:①解剖上,脂肪垫和深筋膜有共同的血液供应,为跟腱提供保护和支持[47];②功能上,传统认为脂肪垫作为结缔组织间填充物,主要发挥能量吸收的作用[48]。Malagelada 等[49]研究发现踝关节最大跖屈时,Kager 脂肪垫承受压力显著增加,提示Kager 脂肪垫是跟腱的减震器,且具有本体感受或反馈作用。与健康人群相比,跟腱病患者的Kager 脂肪垫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升高[50],而这些升高的炎症因子对肌腱有何作用尚不清楚,此类跟腱断裂是否需要特殊处理仍需大量基础研究。

4 手术时机与断端瘢痕的处理

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处理非常重要,但仍有20%以上跟腱断裂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及处理[51],而进展成陈旧性跟腱断裂。陈旧性跟腱断裂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文献中差别很大,从受伤4 周到12 周后均有报道[51-53]。跟腱断裂时小腿三头肌突然撤力后向近端收缩,腱性纤维扭曲成团,断端为瘢痕形成提供空间。伤后2周内,未及时处理的跟腱断端会形成血肿并逐渐纤维化,由于断端不能保持适当的张力,导致腓肠肌-比目鱼肌挛缩,断裂的远/近端向两端回缩,间隙进一步增宽,跟腱残端变成球根状并与浅筋膜和后室层(肌筋膜)相连,随后瘢痕组织填充跟腱断端形成一个无序的假腱,无法传递收缩力或承受生理性张力,导致踝关节力量和功能的丧失[54]。研究表明,跟腱断裂后1 周即开始出现瘢痕修复[55],患者疼痛症状逐渐缓解。因此伤后即刻松弛小腿三头肌并以绷带从近端向远端适当加压[55],为保守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案。

有学者提出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功能康复方案,使用可拆卸支具固定踝关节,结合踝关节早期活动、早期负重,以促进跟腱愈合。Olsson 等[56]对比了微创术后即刻负重与非手术即刻负重的临床疗效,发现两组临床症状、身体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手术组的再断裂率高于手术组;Nilsson 等[11]报道了微创手术与早期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其早期功能康复治疗主要为早期负重、早期踝关节活动(2 周后),结果提示手术治疗与功能康复方案(非手术治疗)组随访4 年的患者报告结果或客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荟萃分析提示,若能进行早期功能康复,应选择非手术治疗,其再断裂率与手术治疗相似,同时减少了手术的相关并发症;若不能进行早期功能康复,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12,16,57-58]。但早期功能康复方案并无统一标准,主要差异集中在静态固定角度、静态固定时间、动态固定时间及负重时间等方面。Aujla 等[59]报道了一种功能康复方案(Leicester跟腱管理方案):采用功能性负重支具固定后即刻开始完全负重,伤后4 周内跖屈30°固定,5~6 周跖屈15°~30°动态固定,7~8 周跖屈0°~30°动态固定,8 周后主动功能康复锻炼。但对于各种早期功能康复方案之间的优劣对比,暂无高质量研究。

既往研究认为,跟腱断端间隙的瘢痕样组织不能承担跟腱收缩产生的张力,对于跟腱修复无益作用而予以切除;近年来有学者报道,瘢痕组织逐步分化形成肌腱样结缔组织,为利用瘢痕组织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提供了可能性[60]。1997 年,Porter 等[61]首次报道了利用断端瘢痕一期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患者病程在4~12 周,采用腓肠肌松解、纤维性瘢痕组织重叠缝合的手术方法,用可吸收缝线进行加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再断裂率低,运动恢复率高;Yasuda 等[52]报道了6 例跟腱陈旧性断裂(病程12周以上),采用瘢痕直接修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且无再断裂病例。后续,Yasuda 等[62]又报道了更多例患者采用断端瘢痕部分修整后直接缝合,效果良好。Counihan等[63]建立的小鼠陈旧性跟腱断裂模型进行了两种手术干预。一组进行有限瘢痕切除即仅切除多余的瘢痕组织,将肌腱恢复到受伤时长度;另一组行腓肠肌筋膜瓣翻转术。结果发现两组的功能结果、愈合时间及静态力学性能相似,有限瘢痕切除组在术后3~6 周表现出跟腱组织疲劳性能改善,在组织学上,两组均形成了致密的胶原组织结构,有限瘢痕切除组的瘢痕组织更少,早期两组间细胞结构类似,有限瘢痕切除组在术后6周时细胞数量更少。

愈合过程中,跟腱逐步变得更宽、更致密,这种变化主要由于肌腱纤维直径分布的改变及新的纤维组织生成。随着时间推移,新生成的无序纤维导致跟腱延长,逐步沿跟腱长轴重新排列,完成跟腱愈合[64]。断端间瘢痕组织是跟腱愈合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向有序腱性组织分化,瘢痕组织修复跟腱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但肌腱重建后瘢痕组织愈合能力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其临床应用,此治疗方式的研究较少,跟腱断裂瘢痕组织的处理值得进一步探索。

5 展望

跟腱断裂是足踝部常见的肌腱损伤,对踝关节功能影响明显,需重视跟腱断裂的早期正确诊断及处理,合理选择处理方案。若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功能康复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式,但康复方案的规划及标准化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若急性跟腱断裂进展成为陈旧性跟腱断裂,处理方式将变得更为复杂,代价更高,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手术时对跟腱周围组织的处理需仔细,跟腱断端瘢痕组织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跟腱断端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拇长伸肌腱嵌顿1例
跟腱断裂32例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