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人物故事及其文化意蕴

2023-02-08 02:02:10王贺雷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字经读书

于 洁 王贺雷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133000)(延边州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0)

在众多的蒙学读物中,《三字经》因其内容上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形式上三字成句、短小精悍,语言上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等特征,被誉为“袖里的《通鉴纲目》”。尽管只有千余字,却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儿童百科全书。自问世700 多年来,《三字经》是流传最久远、运用最广泛的儿童启蒙教科书,居于蒙学经典之首。与其他篇幅相近的蒙学读物,如《百家姓》和《千字文》相比较,《三字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这些丰富的人物故事能够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启迪孩子的心智。

一、《三字经》中人物故事概述及其特点

《三字经》自南宋问世以来,版本众多,关于作者是谁,学界仍然没有定论,普遍认为是南宋大儒王应麟。但无论作者是谁和哪个版本,其中选取的人物故事基本是一致的。《三字经》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均有史料记载的。《三字经》中的人物故事极为简略,只是“撮其要,记其事”地用几个字就概括出一个经典故事,因此在短小的篇幅中地记载了很多故事,大多数人物故事是用12个字概括出人物一生的伟大功绩,有的仅用了2 或3 个字,文化含量极高,被称作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其中以历史名人为叙述主语的故事共有54个。涉及人物身份非常全面,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如唐尧和虞舜等;有引领思想的古代圣贤,如孔子和孟子等;有叱咤风云的开国君主,如秦始皇和汉高祖等;有辅弼帝王的肱骨大臣,如赵普和公孙弘等;有贫苦出身的读书人,如路温舒和朱买臣等;有女子如蔡文姬和谢道韫;有神童如祖莹和李泌等。人物生活的时代跨度极大,从上古时代部落首领到明清时期的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有涉及。先秦时期人物最多,共有23 人。秦汉时期次之,有12 个。其余魏晋南北朝时期5 个,隋唐时期5 个,两宋时期5 个,明清时期4 个。

二、《三字经》中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

(一)家庭教育的圭臬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中第一位文化名人是亚圣孟子,记述了关于孟子的二则著名的家教故事——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两个故事。前者谓之“孟母善以渐化”即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后者讲的是孟子母亲现身说法,用刀割断所织的布,来教育孟子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三字经》中的第二个人物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燕山人窦禹钧,讲的是“五子登科”的故事。据《宋史·窦仪传》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所谓“五子登科”“窦氏五龙”“燕山五桂”都是指的一个故事。关于“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一句,人们一般理解为窦禹钧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使五个儿子都大有成就,都科举成名。其实不然,这则故事关键在于“义”字,窦禹钧修仁德,行善举,重视教育,创办书院。范仲淹在《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中记载了“于宅南建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延致师席,凡四方孤寒之士,无供需者,公咸为出之。”据说他三十岁以后,把自己丰厚的家财用于自己家人的生活所需外,全部用于济人之困。许多贫寒学子受其恩泽,学有所成。所以他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才是必然的。由此可以体会出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讲的是环境浸染对教育的作用。其实,《三字经》产生之初,突出的是窦燕山的散尽家财办义学的义行义举,有修德积福,善有善报之意。这个故事印证了“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的道理,符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符合中华传统价值观念。

(二)古今孝悌的典范

“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孝悌的重要性。《三字经》认为孩子在学习文化之前就要先懂得孝悌之道。文中出现的第三个和第四个人物分别是孝敬父母的黄香和尊敬兄长的孔融。

百善孝为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讲的是“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故事。东汉尚书令黄香(约68 年-122 年),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小时候就有孝名。黄香九岁丧母,他十分悲痛,因思母过度差点憔悴而死。之后对父亲尽心尽孝,寒冬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酷暑为父亲扇凉枕头和席子,为世人称颂。《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有诗句云“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少年黄香不仅有孝心而且博通经典,富有文采,时人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成人后,做事也勤勤恳恳,无论任什么官职都把操心国事当作操心家事一样看待,深受汉和帝赏识。他主张为官不与民争利,还在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黄香孝于父,忠于君,爱于民,一生按照“忠孝仁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为儒家士人的典范,为后世敬仰。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以仁孝闻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主要是讲兄弟之间要友爱的道理。关于东汉名士孔融,史书与文学作品都有关于他的记述。孔融(153 年-208 年),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自幼开始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性格耿直,刚正不阿,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官至北海相,在任期间政绩斐然。《三字经》以“让梨”的故事宣传“悌”之道,其实孔融的孝行也很突出,他“悌”之行也不仅体现在四岁时就知道敬爱兄长这件事上。历史上还有一个“一门争义”的著名故事,讲的是孔融和母亲及兄长孔褒三人勇于争担罪责的事情。因《三字经》是蒙学读物,受众者是儿童,而且篇幅有限,所以只选取了“让梨”这个浅显的故事。

(三)著书立说的先贤

《三字经》提出了儿童读书的程序,即先“经子通”然后“读诸史”以“通古今”。按照适合儿童学习的顺序,《三字经》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列举的书籍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其中提到了一些典籍和著作的作者,共有10 位。这些著书立说的先贤是:作《周礼》的周公;编著并且整理《礼记》的西汉经学家戴德(大戴)和他的侄子戴圣(小戴);诸子百家中“五子”分别是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大学》的作者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子。

(四)建功立业的帝王

《三字经》在讲历史这部分内容中,概述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至清代的朝代更替,提到的历史人物有23 位,都是建功立业的帝王。首先“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是指上古时代的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接着是著名的禅让故事,“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唐尧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通过多方面慎重考察,最终让位给了部落中既有才能又品德高尚的虞舜。唐尧和虞舜被称作二帝,他俩与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三人一起合称“五帝”。这五位都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关于“三皇五帝”指的是谁,历史上说法不一,因《三字经》的影响,此种说法最为普遍。然后“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中提到的“三王”分别是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帝王大禹、成汤、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在这里文王武王兄弟二人算作一王。接着提到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后来讲的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始皇帝嬴政、西汉和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和宋太祖赵匡胤。因作者王应麟是南宋人,最早版本记述历史就到“赵宋兴”为止。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闯王李自成和清世祖顺治帝都是后人陆续加上的。《三字经》语言高度概括,通常用12个字就概括了每一位帝王的丰功伟绩。有的地方用字极为俭省,如“五霸强”仅3 个字就带出了春秋五霸。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适时地给孩子们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多角度的劝学故事

《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人物故事最为集中,作者不厌其烦地讲了17 位历史名人的关于学习的故事。主人公依次是孔子、赵普、路温舒、公孙弘、孙敬、苏秦、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苏洵、梁灏、祖莹、李泌、蔡文姬、谢道媪、刘晏。按照时代来分,春秋1 人,战国1 人,汉代4 人,晋代4 人,南北朝1 人,隋代1 人,唐代2 人,宋代3人。这部分的人物故事的中心就是劝导儿童重视学习,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这些劝学故事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除了勤奋刻苦这个共同点外还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

(180)长叶细鳞苔 Lejeunea discreta Lindenb.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

1.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昔仲尼,师项橐”讲的是“孔子相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能够以七岁的顽童项橐为师,向他请教问题,可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他身体力行的学习原则。古代圣贤尚且如此虚心学习,后辈更应该勤奋学习虚心受教。

2.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中的赵中令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著称的北宋初年政治家赵普。他已经官至中书令了仍然夜夜苦读。这个故事传达的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告诉后人读书的真正目的不是做官,而是终其一生必做的功课。

3.要克服重重困难,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三字经》中这个方面的故事比较丰富,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克服贫穷。共有4 个人物故事。“披蒲编”的路温舒和“削竹简”的公孙弘都是西汉名人,两人幼时都很贫穷,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还不忘勤奋学习,想办法为自己创造读书条件。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公孙弘把书刻在自制的竹简上。“囊萤”的车胤和“映雪”的孙康这两位都是东晋名士,年幼时家贫,没钱买油点灯,他们就想出了奇特的办法在夜间读书。车胤在夏天的晚上,把萤火虫装进绢做的口袋里,借着萤火虫微弱的光来读书。孙康在漫长的冬夜里对着雪地的反光来读书。正是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使他们成为东晋有名望的学者。

第三是克服读书时间少的困难。《三字经》选了“买臣负薪”和“李密挂角”两个故事。朱买臣是西汉时期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卖钱度日。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砍柴时,把书放在树下,用读书代替休息;背负柴草走回家时,他把书放在扁担头上,边走边读。朱买臣多年负薪苦读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终于在50 岁那年有机会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辞”并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令后代读书人崇尚,他的家乡建有朱买臣读书台和藏书庙以纪念和传承他苦读的精神。“李密挂角”讲的是具有文韬武略的隋唐英雄李密,他年轻时读书刻苦,惜时如金。李密骑着牛去向缑山名士包恺求学时,把《汉书》挂在了牛角上,这样可以边赶路边读书,不浪费片刻时间。

4.立志读书不怕迟,大器可以晚成

“苏老泉”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代文豪,而且还把儿子苏轼、苏辙两兄弟培养成旷世奇才。父子三人,世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占有三个席位,成为文坛神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讲的是梁灏大器晚成,八十二岁考中状元的故事,这与《宋史》记载的梁灏有很大差异,属于民间误传。虽然这个故事与史料记载有冲突,但因其蕴含着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大器可以晚成的美好愿望,所以乐于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代代相传。

5.即使天分高,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三字经》中讲了三个神童的故事。北齐的祖莹,天资聪颖,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热爱学习,痴迷于读书,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的李泌,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能。《新唐书·李泌传》记载了他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绝佳诗句的故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讲的是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七岁时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员的故事。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名噪京师,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三字经》通过这三个神童的故事告诫后世子弟,他们虽然天生颖悟,却还坚持不懈地学习。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像祖莹、李泌、刘晏他们一样地勤奋好学,奋发有为。

6.提醒男子更要努力学习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三字经》用两个才女的故事告诫后世男子们必须时时警醒,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被女子超越。《三字经》选取的才女故事是“文姬辨琴”和“道韫咏絮”。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既博学能文,又精通音律。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是东晋名将谢安的侄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她的咏雪名句。后人用“咏絮之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总之,《三字经》中的人物故事众多,意蕴丰富,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是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呈现给学习者完整的故事,值得人们从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事件的过程等多个角度挖掘故事的意蕴。

猜你喜欢
三字经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浅谈《三字经》的教育价值
朗朗韵味话经典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49:27
小学语文教学“三字经”
请进《三字经》 打造“善”班级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14:26:20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