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娟(利辛县财政局)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对上承接国家财政任务,对下启动公益事业建设,其工作效益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长期受政策性影响,与一般的企业活动大有不同,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事业单位监督不足、管理不足、资金意识薄弱等负面现象出现,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是保证国家财政安全、践行事业单位公益价值、推行阳光政府的必然措施。
财务风险即在不同的财务活动中,因为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导致既定的财务规划等未达到预期目标,致使财务结果不确定,多表现在损失方面。从狭义角度来看,财务风险多指代资金流失,从事经济活动后导致资金收益下降。而从广义角度来看,财务风险不单表现在资金流失上,还包括资金收益的不确定性上,会对经济主体的持续运作、其他经济活动等带来潜在的价值威胁,这就是广义概念,也受到了经济市场上大多投资者和企业的认同。
根据财务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财务风险和外部财务风险:内部财务风险属于可控风险,如环境财务风险、筹资财务风险、生产决策财务风险、投资财务风险、担保财务风险等。外部财务风险属于不可控风险因素,如自然不可抗力财务风险、经济财务风险(市场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利率调整、经济周期起伏等)、社会财务风险(流行疾病、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政策财务风险(税收政策、政权变动)等[1]。
从现代事业单位的普遍性质来看,单位内部功能十分有限,尤其是财务部门。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尤其是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上不需要考虑资金来源,往往以资金审核、报销等工作为主,对财务风险相关的内容了解较少。此外,尽管事业单位按照要求形成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但由于人员限制等,导致其名存实亡现象严重,人岗混乱、兼职现象明显,上级命令、下级执行,且多是一拖再拖,业务执行消极,工作积极性缺失,再加上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联系单一,其他部门对财务工作起到的支持作用微乎其微,很难保证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人,财务风险管控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经费支出等受到国家财政的严格管辖,很多经费流向等事前已经确定,单位本身缺乏对资金的自主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财政成本的控制与自身利益无关,也就导致单位全员对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想法并不强烈,由此也引发事业单位浪费严重。同时,成本管控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事业单位支出随意,预算的限制性作用缺失,财政资金挤占、领导“一言堂”现象严重,经费支出比例严重不协调,极易诱发投机取巧、置换财政资金、篡夺国家利益等恶劣行为,财务潜在风险严重,增加了财务风险管控的成本支出。
与现代信息系统的结合是事业单位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但从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来看,其并未将财务风险管控系统与已有的系统进行对接。一方面,事业单位结构简单,一些小型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只有三到五人的规模,这种情况下,内部财务信息的线下沟通已经完全能满足单位需求,但是从对上的国家财政连接和对下的信息公开上来看,这种沟通方式不及时、效率低、传达慢,不利于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相互协助的作用,久而久之单位财务风险过分淤结在财务部门,财政安全堪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信息系统间的连接渠道未打开,信息共享性差,直接增加了信息的失真性,影响了领导层和决策层对信息的判断和风险的识别、评估,无法对财务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应对[2]。
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呈现扩大趋势,新办公用品和新设备数量明显提升,但这也直接引起新问题,即重资产采购、轻资产日常运维。从财务角度来看,单位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间或存在出入,资产的实际状态未及时更新,或出现重复购置、漏采等行为,致使资产利用率下降,财政资金浪费严重,这样侧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等不完善。从管理人员来看,事业单位并未指派专人从事资产管理工作,而是由相关领用的部门自行负责,但像公共区域内的资产,其日常维修、维护等工作时常缺失,资产贬值严重,极易导致出现资产流失、成果流失等风险,直接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可低估。
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经济组织内部是否形成规范监督稽核体制的重要标准,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等的引导下,事业单位虽采取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成立审计稽核部门等系列操作,但是由于思想上的保守认知和部门间的沟通缺失等问题影响,单位内部的监督作用很难真正发挥。此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以及权力间的制衡、监督缺失,资金的运作和利用缺少全程性的管控,决策权过于集中,直接威胁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影响整个单位组织的利益,增加了财政资金风险威胁。
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目标、保证资金安全为宗旨、规范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整合和沉淀事业单位限制资金,实现资金使用、投入、交流以及回笼的闭环管理,事业单位必须形成一套严密、有序的财务管理模式,继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运作的规范性,更好地防范单位财务工作风险。财务风险管控原则是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也是指导财务风险防范、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出发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点:思想性原则,即不能以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的思想指导,必须兼顾国家出台的系列改革措施,以科学的态度、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进步;主体性原则,即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手段设计,必须时刻围绕事业单位这一主题,精准定位事业单位的社会价值,才能在发挥财务风险管控作用的同时,践行事业单位价值;协调性原则,即事业单位并非独立运转,在设计财务风险管控内容时要尤其注意其与上级主管单位的联系和下级社会民众、公益性事业的公开,只有找准其中平衡点,才能够发挥出财务风险管控的真正价值;效益性原则,即在财务风险管控中花费的成本要小于风险管控带来的效益,这才是有效的风险管控[3]。
要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就必须保证其内部有足以匹配的风险管控环境,有推动财务风险管控系列措施的承载力。首先,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事业单位全员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中,在于其思想意识、思想价值等有无形成正确认知,其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员在财务风险管控上的行动,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等基本理论的培训学习工作,主办研讨班,积极沟通意见,交换部门信息,包括财务风险管控情况、财务部门工作情况等,逐步从被动了解到主动改善转换,进而将风险管控内容落到实处。其次,稳步提升单位风险管控能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最终还是需要相应人员推进,人才的综合水平直接反映了单位的风险管控能力,因此,提升单位现有人员的素质能力是目前强化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当务之急。单位可从招聘环节就设置关卡,考察人员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并做好培训工作,持续丰富其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跟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的需求,同时形成高效机制,重视财务风险管控结果与个人绩效考评的连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活力和水平。
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不仅包括线上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包括从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总结全过程的风险体系。首先,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财务风险测算能力。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够全方位度量单位风险内容,根据指标的显示,发现单位的偿债风险、支付风险以及预算执行风险等,获得综合预警指数,结合“红”“黄”预警线的设置,评价财务风险是否达到财务危机的水平,根据其重要程度对风险进行划分,采用相对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其次,构建全程性、全面性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维护事业单位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框架等的执行刚性,协助事业单位开展正常的资金活动,全面分析经济事项的风险问题及收益问题,对当期风险防范情况予以总结,形成良性循环,对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同时也积累了风险管控的经验[4]。最后,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必须精细化、全面化预算编制内容,明确不同金额的用途和标准,保证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展开工作,不得随意调整预算事项,尤其是已经明确好使用方向的预算资金,更要严格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坚决避免未经审批同意的预算外资金支出,不断提高资金的透明性,坚决打击违法乱纪行为,保证财产安全,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资产是事业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资产监督管控,是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单位必须在当前资产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其一,完善资产内部管理,强化财务内部控制。财务内部控制能渗透到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形成一定牵制作用,透明化资产全过程,以此避免资产不必要的流失。具体内容设置可参考表1。
表1 资产内部控制主要环节(参考)
其二,加大单位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健全且包容性强的信息系统能够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缩短了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便于对突发事件作出应急预案,同时其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储存,自动生成对比情况表,便于单位针对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优化,为单位决策提供有力信息依据,动态监测单位运转情况。另一方面,除了内部的沟通外,信息系统还打开了单位与外界的联通渠道,例如搭建电子信息平台,实现民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同时也打开了与政务系统、税务系统等的连接,提高了单位对各项财政政策的解读时效性,便于柔性调整单位资金等资产管理情况,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5]。
财务风险管控除了有严格的制度和体系约束,以及专业化人员的管理外,还需单位提供相应的财务监督。其一,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渠道。充分认识到内部组织监督对财务风险管控的价值作用,同时区分好财务监督与财务工作的区别,不得将二者工作混为一谈,既是监督主体又是监督客体的监督会直接降低财务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监督的创新精神,如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单位监察机制等,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递交审计报告,逐步提高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质量。其二,强调外部审计力量整合,从法律法规的政策制定等入手,强调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以及保险部门等对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责,以此督促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形成内外一体的监督体系,持续提高单位财务工作质量[6]。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正常运转中的重要组成,其财务管理质量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也关系着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质量。通过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相关内容的阐述,发现其在财务风险管理质量、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以及财务风险监督管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薄弱地方,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也从培养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环境、构建财务风险管控系统、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发挥财政监督力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尽管事业单位在各项政策、制度的约束下也建立起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等内容,但在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相关链接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是不同的。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事业单位不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而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还新兴了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本举办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明显特征为中心、会、所、站、队、院、社、台、宫、馆等字词结尾,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卫生监督所、银保监会、质监站、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住房公积金中心等。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以及一般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是指人员使用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在省公务员招考中招考,普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招聘中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