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3-02-07 13:56:47朱丽红钮晓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医科妇产科医学

朱丽红 钮晓音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当今医学发展的要求,建设新医科是应对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于“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除《“健康中国 2030”规划 纲要》外,我国在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已将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发展“新医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2018 年9 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提出了“深化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等一系列新要求[2]。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3]。作为关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的妇产科学,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数亿女性的健康。新医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妇产科学的发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妇产科人才后备队伍。

1 新医科对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医科建设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是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统领方向,通过模式重构,实现医学教育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 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4-5]。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6]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7]为基础,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全面整合精准医学、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新领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X“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和生命科学变革以及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的贯通融合,不仅是一次学科革新的勇敢尝试,更是一次推动学科教学质量、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契机。

妇产科作为医学主干学科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新医科背景下,更多的新科技、新信息、新手段将融入在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涌现的达芬奇机器人操作系统在妇产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操作者不仅应具备手术操作技能,也应具备计算机、电工学、医用传感器等一系列理工科基础知识;又如妇产科临床医疗过程中涉及很多的伦理问题,医患交流是否顺畅、医患矛盾能否避免需要有效的课程思政、医学人文的融入,其均要求妇产科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变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重塑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重建教师团队,构建“医+X”融合的妇产科教育教学培养体系,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妇产科医学高端人才。

2 传统妇产科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知识量大,拓展面广,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妇产科理论知识涉及面较广,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往往会安排多课时的连续授课,教师常常会将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8],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或者干脆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主动学习、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在后期转化为实践时产生困难,无法将理论知识真正地升华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再者,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受课时及病例的限制,且出于对患者或母婴的保护,常常出现实践教学被削弱,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而新医科的提出对知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知识量及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增,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及有效整合要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

2.2 私密性强,操作风险大,实践教学受限

妇产科常常涉及女性隐秘部位、伦理及隐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增强,这不仅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该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中示教课模式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不愿在众目睽睽下回答一些隐私问题,而学生们的观摩又往往会引起患者的抵触心理,进一步加大了教学难度,既达不到满意的观摩效果,学生也难以通过示教观摩到足够的病例,更无法获得充分的临床操作机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同时,患者的抵触也会打击学生们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妇产科涉及母婴健康,对大多数人来说妊娠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又是病理过程,如妊娠期并发症、产时产后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等,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母婴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风险大易引发医患纠纷。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也会出于对自己和胎儿的保护,担心医学生操作的准确性,拒绝由学生进行操作;而带教老师也常常会为了保证母婴健康、避归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对于一些有创性操作只限于亲自示范、学生观摩,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对一些疾病的认知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2.3 思政理念不足,教学能力弱,思政融入欠佳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9]。但在我国课程教学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现象依然存在,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些高校缺乏对妇产科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思政认识不足、理念缺乏,往往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忽略人文、思政教育的融入,导致思政教育与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分离;有些教师虽然有思政理念,但重视度不够或思政教学能力薄弱,思政教学大多以简单的理论说教为主,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融入浮浅,重形式轻内容,课程整体规划简单,缺乏有效的组织研究,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化、系统性和专业性,达不到将妇产科教学内容与思政人文有机融入的效果。

3 新医科背景下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3.1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入交叉知识

妇产科教学过程中,除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外,应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如: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10],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以团队为导向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12]、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13]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妇产科CBL 教学中,可以以生殖系统为中心整合相关的生理、病理、解剖、免疫、遗传等学科知识;PBL 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挖掘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一系列涉及医、理、工等各科学知识;在TBL 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选择子宫肌瘤、异位妊娠等一些妇产科常见病作为教学内容设计题目,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在RBL 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信息分析平台,以探索为导向,结合妇产科专业去挖掘相关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规律,将掌握生物信息学技能与解决实际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融为一体。另外,还可以采用微课教学[14]和翻转课堂模式[15],前者通过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数字化及情景化的课程,可为学生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后者则是对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以“先学后教”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妇产科学科前沿知识的涉猎和临床思维的锻炼[16]。

新医科概念的提出对整合医学的范畴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在原有医学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知识和技能,这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掌握学科独立课程的教学方法,又要懂得如何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机地整合。在课程设计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纵向知识整合,而且需关注跨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入。现代妇产科学的教育教学,除了专业知识外,需打破自我封闭,全方位拓展交叉学科知识,推进知识体系重构。妇产科涉及生命的孕育、避孕、绝育、优生优育以及生殖道疾病的诊治,与伦理、人文、理工、信息等多学科紧密相关。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时代对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妇产科理论和实践基础外,更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伦理、人文关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器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妇产科专业知识及技能为主线,适当的穿插相关交叉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配置、构建智慧教学环境、联合企业开发“医+X”融合的教学课程,并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在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的同时达到知识的融汇及体系的重构,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虚实结合提升效果

妇产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妇产科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可在理论课和临床实践之间采用模拟仿真实验和情景模式教学等方式进行实践前训练。首先,可结合妇产科相关操作及手术拍摄实操视频,让学生们在理论课后进行观看学习;其次,教师可针对一些临床上学生无法实践的操作,设计相关的模拟仿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学生们可以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并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训练效果;再者,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引入模拟病房、模拟产房、高端模拟人等[17],如学生可利用SimMom 模拟人完成孕妇基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正常分娩过程中产程的观察与处理,同时通过调整计算机设置,可在产程中穿插各种异常情况如胎心异常、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胎盘残留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中;除了模拟人,也可采用标准化病人,以妇产科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入德育、人文和思政,以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医学素养。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急重症真实病例,例如异位妊娠破裂、产后大出血、子痫等危重症的抢救过程,通过真实病例培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的整体协调能力,使其熟悉规范救治原则、实施流程、抢救过程中常用药物和设备器械的使用规范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充分认识妇产科急救过程具有多变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结合,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模拟环境中反复操练、刻意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目标,在真实环境中学生可以将之前的虚拟训练成果运用于真实病例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避免因教学需求引发的医患矛盾。同时,妇产科也是一门私密性很强的学科,常常涉及患者的隐私和私密部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选择模拟教学,一些操作可以在模拟情景下或模拟人身上进行;在真实情境下应先征求患者的同意后再进行小组或一对一的实践,避免大规模的围观或实践导致患者的反感心理;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不随意讨论和传播。

3.3 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女性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孩政策的提出对母婴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产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将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专业教育中,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修、堪当大任的妇产科后备人才尤为重要。结合目前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如何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及精神素养,将德育、思政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妇产科专业教学中,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者魅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首先,应更新妇产科学教师教育理念、注重妇产科教师队伍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思政教学培训与实践,将思政教学能力融入教师评价指标。其次,深入挖掘妇产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以案例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妇产科学课堂教学,例如在开篇绪论中,可引入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事迹[18];在异位妊娠章节中,融入妇产科开创者梁毅文的事迹,在20 世纪30 年代初就开展了宫外孕手术和自体输血术,大大降低了宫外孕的死亡率[19];在滋养细胞肿瘤章节中,引入宋鸿钊院士的事迹,他开创了化疗药物根治恶行肿瘤的先河[20]。在弘扬大师们“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同时,也充分发掘他们身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在撰写每个章节教案时都应充分挖掘相关思政人文元素,通过思政人文的融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在当今科技信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秉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戒骄戒躁,潜心钻研,将自己培养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妇产科医学人才。

新医科背景下强调医、工、文、理贯通融合,妇产科课程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仅需要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和复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全面重构,还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配置,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强化思政人文的融入,重塑学科体系,助力妇产科教学的改革,全面提升妇产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妇产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科妇产科医学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18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 03:57:55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