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国,张 梦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话以载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总是内蕴铸魂育人的“道”与“理”,其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呈现明显的代际特征:开放、自我、独立、自信、热血[1]。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上显示出群体性镜像:不愿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或正确的观点,喜欢在探讨、质辩、反思的过程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不盲从权威,敢于表达,喜欢独立思考,追问、探究问题的根源;渴望自由对话、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寻求共识。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话语有效性主张,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接受的基本维度与实践路向。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话语”为载体的说理的过程,教育者要想达到“以理服人”,需要以事实材料为支撑,用事实本身的逻辑说服力实现思想引领、政治引导、价值塑造。比如,当与大学生谈到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不仅向青年大学生阐明马克思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从事的是全人类正义的事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久弥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当与大学生讲到“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时,通过国际比较,用鲜活的案例,真实的历史,现实的实践,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事实,而事实要远比“空谈”更具有说服力。当与大学生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候,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阐述党始终不忘初心与使命,无论是在低谷还是在高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获得解放,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不仅消灭了绝对贫困,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质的变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歪曲与诋毁。质而言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历史、现实和实践一再验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苗孕穗期”,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逆向思维突出,不盲从、不唯上,不会因教育者的权威而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陈述须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性,才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因此,“话语之真”是大学生接受的前提。
就话语表达的应然要求而言,大学生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求真”的目标上是同行同向的,但就实然状态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与教育者的期望值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因为追求“话语之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从理论走向实践还需要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陈述的“事实之真”与“逻辑之真”的有机统一。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陈述具备“事实之真”。话语的生成与传播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中国也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新时代语境,教育者的话语要真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式,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显示事物背后的真实,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契合,让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做到“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2],才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话语水平与能力,具有精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本领,敏锐洞察社会现象的学术功底,把握社会发展大势的表达沟通能力。
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逻辑之真”。所谓“逻辑之真”是指呈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之真的话语表达(形式)具有逻辑自洽性,用话语的逻辑力量展现思想理论的魅力,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康德在阐释知识在关系上的逻辑完善性——真理性时,提出形式(逻辑)的真理性需要满足三条原理:矛盾律和同一律、充足理由律、排中律[3],同样,理论的真理性与话语陈述的客观性,需要借助于话语表达的“逻辑之真”得以实现,即话语表达合乎逻辑,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才会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话语陈述需要紧扣主题,措词精当,表达严谨,条理清晰,得出的观点或结论能够经得起学生的推敲与追问。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即使教育者的话语具有真理性或符合事实,如果教育者的话语缺乏情感共鸣而无法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会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问题不是出在不懂得揭示真理的知性,而是出在仍然对真理关闭着的心灵,还出在没有去为真理而行动的欲望。”[4]换言之,仅仅在理智上认识真理是不够的,而且要依靠情感和意志的力量为真理而行动。情感是大学生从认同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键。作为思想碰撞,心灵沟通与精神相遇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离不开主体间的情感体验与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理”与“情”总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相得益彰,方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进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真理性话语背后的价值与立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感细腻、丰富、敏锐,对未来的人生梦想充满奋斗的热情与激情,“无情说理”,“语言不能闪现出情感和火花,不能让人热血沸腾,不管你的话有多么意义深远,在学生听来,它也是毫无生气的。”[5]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想赢得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绝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其内蕴的情感需要教育者发自肺腑,做到情真意切。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认知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有思想间隔、立场分歧、价值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6]教育者应坦诚以待,以真诚的话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会以真诚回应真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即使师生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也会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包容互鉴、沟通交流中相互悦纳,求同存异,弥合分歧,进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真诚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催化剂”,又是形成思想共识的“黏合剂”。当前,无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的话语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往往并不是话语不正确,而是在于教育者往往从自己的主导地位出发,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缺少对大学生应有的倾听、包容、信任、欣赏和期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耳提面命的话语规训,还是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即使教育者是出于自己的“善良意志”,也因话语真诚性不足,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言语中的诚意。”[7]那么,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诚性何以可能。
一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内容要“真懂”。如果连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都对教育(教学)的内容一知半解,无法把握思想理论的实质,是不可能把道理讲深讲透的,甚至会出现词不达意,以辞害意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指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个先受教育的义务。”[8]只有教育者先受教育,对教育(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对所传授的思想理论观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博古通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话语所蕴含的观点、见解深刻而富有洞见,真诚而充满睿智,直击大学生的灵魂,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大学生也会被教育者的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话语艺术所折服。有些教育者之所以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其没有真正弄懂弄通教育(教学)内容的真谛,怕讲不好,害怕犯错误,不敢越雷池一步,导致空话连篇,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冷眼旁观。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真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真诚性的起点。
二是教育者需要对传授的道理要“真信”。人们常说“言出心声”,文如其人,见字如面,话语表达是话语者思想观念的外显和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连自己说的话都无法相信,“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话语没有真诚性,又怎么能感染他人,直抵他们的心灵?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教育者惟有对大学生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深信不疑,身体力行,才能理直气壮,爱憎分明,话语表达才能饱含深情,扣人心弦,富有穿透力,直击大学生内心最为柔软的区域,这种感动自己的同时又深深地感染他人无不体现出教育者至真至诚的话语魅力。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阐释思想理论观点,解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传递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还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与大学生分享人生体验与感悟,弘扬社会正能量,都应是自己的切肤之感,一切好像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流淌出来的,发自肺腑,出于真心,源于真诚,唯有如此,“忠言”才能更加“顺耳”,进而才有“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三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要有“真爱”。雅思贝尔斯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9]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心怀真挚而无私的爱,才有对学生的理解、包容、信赖、关怀、启迪、欣赏和赞美。由于大学生在学识、经验、视野、阅历等方面的暂时性不足,在对待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态度、为人处世的立场等方面往往存在局限性,很容易犯错误,这是他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教育者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其一,要有包容之心,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洞察学生的思想困惑,共同探寻问题的根源,循循善诱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以权威自居,排斥一切“异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训导人。实践证明,不同的思想观念正是在交流、交锋中得到澄明而走向交融的,即使一时无法完全说服,也不能党同伐异。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二,要有信任之心。信任是打破话语双方“先在”的思想隔阂,走进彼此内心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事实表明,没有互信,就没有真正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没有“心心相印”的交流与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教育者要实现对其思想的改造,心灵的塑造,首先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作为高智商的社会群体,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迪下,有能力对是非善恶美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三,要有欣赏之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大学生优缺点比较明显,教育者要扬长避短,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对他们的优点、长处要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支持与点赞,正向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激励他们崇真向善尚美,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也是话语艺术的体现。实践表明,教育者恰如其分的,善意的鼓舞与激励,要比板着面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易于为他们所认可、接受。
康德从伦理规范的角度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著名论断,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日益深入人心,但“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具体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平等对话、双向互动、相互理解、全面沟通,促进思想的共生共享共融,才符合话语伦理规范而具有“正当性”。
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什么会出现对大学生说不进去的困境?其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处于支配地位,把受教育者看作客体,成为灌输的对象,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导致话语表达的单向度、话语权的不平等、话语内容的强制性等,原本基于主体间性平等关系的双向互动“异化”为高高在上的思想灌输,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千人一面的“忠言善语”,既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话语风格,也与“以人为本”的话语理念背道而驰,这对于喜欢质疑,善于思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他们来说,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而失去正当性,无法让大学生从内心认可和接受。其二,教育者模糊了话语身份的“合法性”与话语表达(形式)的“正当性”的界限,往往以身份的合法性取代话语形式的正当性。所谓身份的“合法性”是指教育者的身份、角色决定了其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代言人,负有价值引导的主体责任,即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体作用。但价值引导不是控制、支配、命令、灌输、宰制、禁锢、强制……而是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经由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主动探究、审慎选择、自主建构,才具有合理正当性,毕竟,人是自己的思想的主宰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关系,教育者与大学生都是具有人格独立与平等的主体,双方都没有任何凌驾于对方的特权。教育者应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关照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的同时,尊重人、理解人、鼓舞人,少些居高临下,多些平易近人;少些生硬僵化,多些鲜活灵动;少些无情说教,多些温馨说理;少些强制压服,多些启发引导,以话语伦理规范的正当性赢得学生的普遍认同,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接受的重要维度。
一是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与价值尊严。教育者与大学生都是话语主体,具有平等地位,共同享有话语权。当然,这里的平等是指教育者与大学生都是具有人格独立与价值尊严的平等主体,双方都享有抒发己见的平等机会,教育者在对话的过程中不能把传统的师道尊严带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打压甚至剥夺大学生说话的权利,导致教育者的话语霸权,表现为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盛气凌人的政治规训,不容质疑的思想控制,这种话语暴力对于自尊、自信、自立的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必将引起他们心理上的逆反和情感上的抵触,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平等对话是教育者合法地履行主体责任,实现“价值引导”的关键,同时也是主体之间地位平等、人格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思想的改造,观念的更新,价值的重塑并不是从一个人头脑“移植”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那么简单,而需要教育者以话语为媒介,与大学生展开思想的交流,价值的分享,甚至是观点、观念的碰撞,乃至交锋,通过“顺应”和“同化”机制,形成视域融合,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向发展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他们围绕共同的话语主题,实现知识、精神的双向建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理应是相互倾听与对话,而不是教育者单向度地把正确的理论、预设的观点、既定的结论通过外在的力量强加于人。当然,平等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咨询、提问、建议,而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围绕主题,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话语氛围中鼓励大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引导他们理性思考、合理质辩、勇于探究,让他们自己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由此实现教育者价值引导的“合法性”与大学生自主建构的“正当性”的统一。
三是满足大学生合理的话语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它要求立足于人的主体意识,满足人的合理诉求。当然,大学生的话语需求是多元的、发展的、有层次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读懂学生”,把握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庸俗的。教育者应坚持问题导向:其一,在话语主题设计、内容选择、形式运用等方面应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要,这是思想政治话语正当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他们接受的直接动力。事实表明,那种脱离大学生的正当需要,远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无法回应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即使话语是正确的,大学生认为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曲高和寡”,缺少现实的深层基础而敬而远之。其二,要坚决抵制大学生的不合理的话语诉求,不能为了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迎合他们的低级、无意义的话语需要而陷入“尾巴主义”。同时,教育者也要适时创造有利时机,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合理诉求融入社会需求,促进他们的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从个体需要向个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与道德品位。
概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言教”为主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过程。大学生只有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而才能接受话语内蕴的“道”与“理”,而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为大学生所接受,需要满足三重维度:话语陈述满足真理性要求即“内容之真”;话语意向满足真诚性要求即“形式之美”;话语伦理满足正当性要求即“伦理之善”。尽管这三重维度对教育者来说是高标准,具有“理想”的性质,然而,“应当意味着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善美”的诉求,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实现的应然要求,更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