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朝
伦理学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部分。研究伦理概念对促进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节制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希腊传统“四主德”之一。从发生学的视角看,任何一个理性概念都有其观念形态的前身,也有以这个概念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学说或理论。本文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古希腊节制观念的起源和节制概念的生成,展现节欲论的理论建构过程。
我们的考察对象是古希腊的节制观念,但我们要从汉语的相关语词出发。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学者对西方语词的理解本质上是“以中释西”。不明白汉语词汇的意义,就不能理解相应西语词汇的意义。
《说文解字》解释说:“節,竹约也。”“制,裁也。”①参阅[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年,编号2863、278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告诉我们:“节”的意思是:(1)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2)时节、季节;(3)符节;(4)气节、节操;(5)节制、节约;(6)一种用竹子编的古乐器。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148 页。“制”的意思是:(1)裁制、制作;(2)禁止、遏制;(3)规定、制定;(4)规章、制度;(5)帝王的命令;(6)规模;(7)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八尺为一制。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83 页。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时期是宋代。查考《朱子语类》,可以看到“节制”一词在宋代已经合成。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朱子语类》总字数1968419 字。书中使用“节”字1948 处,使用“制”字772 处,使用“节制”14 处。例如:“诚不可不随人而节制也。”(卷16)“俭,谓节制,非谓俭约之谓。”(卷22)“义者,人心节制之用。”(卷52)“自然有个界限节制。”(卷59)《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节制”的意思是:(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645 页。
明白了汉语节制的主要词汇意义,我们掌握希腊语的相应词汇就有了前提,就能找到对应的希腊文的“节制”。
《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表示节制(abstinence,temperance,moderation)的希腊词汇有好几个。名词μετριτης 的中文释义是:(1)适中、适度、节制;(2)谦和、温和、谦虚。形容词μέτριoν的中文释义是:(1)适度的、适中的;(2)不好不坏的;(3)合理的、可以接受的、通得过的;(4)有节制的、湿和的、谦和的、公正的、通情达理的;(5)简朴的。②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年,第543 页。名词σωϕρoσύνη 的中文释义是:自制、节制、头脑健全、清醒、明智、克制、谦虚、谨慎。形容词σϕρων 的中文释义是:头脑健全的、清醒的、明智的、谦虚的、谨慎的、自我克制的、有节制的。③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第866 页。
从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遗留的残篇来看,在希腊“七贤”时代,节制的观念还很稀罕。《名哲言行录》①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溥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记载说:皮塔科斯的箴言是“热爱克制。”(I,78)克勒俄布洛斯的箴言是:“要控制快乐。”“适度最好。”(I,92)赫拉克利特的《残篇》②赫拉克利特:《残篇》,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18-31 页。有一则提到了节制。他说:“人人都禀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实施节制的能力。”(D116)德谟克利特的《残篇》③德谟克利特:《残篇》,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05-124 页。有六则提到了节制。他说:“无节制的欲望是一个儿童的事,而不是一个成人的事。”(D48)“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D126)“幸运供给我们一桌豪奢的筵席,而节制则供给我们一桌餍足的筵席。”(D145)“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D146)“他们以无节制的行为违反健康而行事,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D169)“如果你所欲不多,则很少的一点对你也就显得很多了,因为有节制的欲望使得贫穷也和富足一样有力量。”(D219)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荷马时代的“节制”还是观念形态的,而非概念形态的。早期古希腊哲学是哲学概念的生成期。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谈论节制,但尚未对之进行理性的界定,而只是对节制做了现象的描述。直至古希腊哲学的古典时期,哲学家们开始使用定义的方法揭示节制的外延和内涵,从而把节制观念提炼为理性的概念。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④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记载说,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或自制与智慧一样重要。“苏格拉底并不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需的是自制;因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没有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多做恶事罢了。”(IV.3.1)“对于任何希望有高尚成就的人来说,自制都是必要的。”(IV.5.1)“他劝勉他的门人,要他们把自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IV.5.2)“那不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坏的奴隶。”(IV.5.5)“自制对于人是一件大好事。”(IV.5.8)“惟有自制才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IV.5.9)
柏拉图著作⑤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增订版,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中谈论节制的对话很多。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卡尔米德篇》,因为这是柏拉图唯一以节制为主题的对话。该篇是柏拉图的早期作品,以谈话人卡尔米德的名字命名。公元1 世纪的塞拉绪罗在编定柏拉图作品篇目时,将该篇列为第五部四部剧的第二篇,称其性质是“探询性的”,称其主题是“论节制”。⑥参阅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3:59。
寻找“节制”的定义是《卡尔米德篇》的目标。对话中提出了这样一些定义:(1)节制就是有序而又平静地做事,就是对长者合乎礼仪的谦逊的举止,恬静的合乎规矩的行为(159b);(2)节制使人感到羞耻,使人谦虚,节制就是谦虚(160e);(3)节制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161b);(4)节制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164b);(5)节制就是认识自我(165a)。苏格拉底在讨论中指出了这些定义的缺陷,引出了一个知识论的定义:节制既是一种关于其他知识的知识,又是一种“关于节制本身的知识”(166c)。“当一个人拥有知道他自己的知识,他就会认识他自己”(169e)。然而,在苏格拉底的进一步诘难下,这一定义也遭到失败,“我们已经承认为一切事物中最优秀的事物最后竟会变成毫无用处的东西。”(175b)苏格拉底使听众相信了自己的无知,但也在谈话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苏格拉底本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所带来的理论困境。
柏拉图的《定义集》给节制和自制下了定义。“节制:灵魂对通常发生的欲望和快乐的自控;灵魂的和谐与良好的约束,涉及通常的快乐和痛苦;灵魂在统治和被统治方面的和谐一致;正常的个人的独立性;灵魂的良好约束;在什么是可敬的、什么是可鄙的这些方面灵魂达成的合理的一致意见;某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对应做什么进行选择和保持谨慎态度。”(411e)“自制:自我节制、忍受痛苦的能力;服从正确的思考;坚守正确思考的能力。”(412b)
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肯定节制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我们说过的智慧与节制不同,它们各自都是美德的部分。”(333b)在《政治家篇》中,苏格拉底也说:“节制与勇敢不同,但也像勇敢一样,是美德的一部分。”(306b)
在《高尔吉亚篇》中,“自我节制”得到了详细的界定。“自我节制,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身的快乐和欲望。”(491e)“引导人们变得遵守法律和循规蹈矩,也就是公正和自我节制。”(504d)“一个自我节制的人不会追求或回避不适宜的事物,而会回避或追求他应当回避或追求的事物,无论这些事物是要做的事情,还是人,或者是快乐或痛苦,他坚定不移,在应当忍受的地方忍受它们。”(507c)“自我节制的人,由于他是公正的、勇敢的、虔敬的,如我们说过的那样,所以他是一个全善的人,好人会做好事,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人敬佩,做好事的人是有福的,是幸福的,而腐败的人,那个做坏事的人,是可悲的。这个人所处的状况与自我节制的人相反,这个人就是你赞扬的不受约束的人。”(507a)
在《斐德罗篇》中,节欲论的思想已经提了出来。苏格拉底说:“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两条原则的支配,这些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是我们天生的欲望,旨在追求快乐,另一条原则是我们后天习得的判断,旨在追求至善。这两条原则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会相互冲突,有时候这条原则占据上风,有时候那条原则占据上风。当判断占据上风,用理性引导我们追求至善时,这样一种自我节制就被称作‘处于正确的心灵状态’;当欲望占据上风,不合理地拉着我们趋向快乐时,那么这种控制就被称作‘粗暴’。”(237d)
在《斐莱布篇》中,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恰当地区分了纯粹的快乐和那些可以公正地称为不纯粹的快乐,让我们给那些强烈快乐的不节制属性添上我们的解释,与此相反,那些不强烈的快乐则有节制的属性。”(52c)“有节制的人总是遵循‘切勿过度’这句格言的指导,并且服从它。而那些愚蠢和放荡的人则被过度的快乐所驱使,几近疯狂。”(45d)
在《法篇》中,柏拉图指出:“许多人生活无节制,其原因总是无知或缺乏自制,或同时具备这两个原因。对于有病的生活与健康的生活我们也必须说同样的话,两种生活都既有快乐又有痛苦,但在健康的生活中快乐压倒痛苦,在有病的生活中痛苦压倒快乐。我们对各种生活作选择的目的不是要保证痛苦的优势,我们已经宣称比较快乐的生活是另一方面占优势的生活。”“在这些成对的不同生活中,快乐在一种生活中具有优势,痛苦在另一种生活中具有优势,勇敢的生活战胜胆怯的生活,聪明的生活战胜愚蠢的生活,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节制的、勇敢的、聪明的、健全的生活比胆怯的、愚蠢的、放荡的、有病的生活更快乐。”(5.734c)
依据对上述文本的解读,可以说,经过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界定,古希腊人的节制观念被提炼为一个伦理概念。柏拉图起先认为道德上的明智就是节制,继而又把节制看作四种主要德性之一,认为它体现被统治的第三等级生产者的美德,他们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接受监护者第一等级的统治。他也在论述追求快感的欲望和追求至善的欲望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二者有时调和,有时冲突,如果追求至善的欲望违背理性,被引导到贪求快感,那么便流于纵欲。
从上可见,以节制为核心概念的节欲理论在柏拉图对话中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柏拉图著作的对话性质,以及苏格拉底相关论点的不确定性,关于节欲的理论在柏拉图思想上尚未形成。这项工作后来是由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尼各马科伦理学》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 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最重要著作。他在该书第三卷讨论了节制问题,把节制作为一种具体德性展开解释,提出了一种节欲论。他说:“在勇敢之后让我们来谈谈节制。这种德性,看来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德性。我们已经说过,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中间性,与痛苦的关系较少。放纵也在这个范围之内。”(1117b24)“让我们来看一下它是对什么样的快乐的节制。”(1117b28)
然后,亚里士多德指出:“首先要把灵魂上的快乐和肉体上的快乐加以区别。”(1117b29)人们由于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而爱荣誉,爱学习,人们对这些事的快乐,既说不上节制,也说不上放纵。对其他非肉体的快乐也是这样。对于那些喜欢探索奥秘的人,喜欢奇闻轶事的人,或是终日闲谈的人,只能说是空谈,而不是放纵。因财产损失或亲友亡故而悲痛,也不能说是放纵。“节制也许只是对肉体的快乐而言,甚而即使肉体的快乐也非全部加以节制。”(1118a2)比如,有些人喜欢视觉快乐,喜欢绘画,他们就说不上有什么节制和放纵。又如,有些人喜欢听音乐和歌剧,但谁也不会说这里有放纵,也没有什么节制问题。一般说来,嗅觉也没有什么节制和放纵,但可把对佳肴香气的喜欢称为放纵,因为这种喜气会引起欲望对象的回忆,对这种气味的喜欢就是属于放纵。亚里士多德还谈到动物的快感。“野兔的气味并不使猎犬感到快乐,气味只是引起了它的感觉,只有在咬嚼的时候,它才感到快乐。公牛的叫声也不会使狮子感到快乐,只有在吞咽的时候它才感到快乐。”(1118a17)“节制和放纵就和这些快乐相关,它是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所以它们表现了人的被奴役和兽性。这些就是触觉和味觉。”(1118a24)在这里味觉很少起作用,因为味觉是对味道的判别,不会使人特别喜欢,更不会造成放纵。真正的享受来自触觉,如进餐、饮酒以及所谓性爱中的快乐。源于触觉的感觉是最普遍的感觉,责备它放纵是很正当的。“不是作为人而具有这种感觉,而是作为动物。”(1118b4)
亚里士多德详细讨论欲望与节制的关系。“欲望有两种,一种是为一切人所共有的,另一种则是特殊附加的。”(1118b9)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欲望是自然的,比如人人都需要食物和营养,人人都有性欲。在自然欲望方面少数人以同一方式犯错,这就是随意大吃大喝,超过自然的限度,成为贪食者。但是有些欲望是特殊的,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因为没有什么不变的本性。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有些东西无论谁见了都喜欢。“那些特殊的快乐则是多种多样的,而犯错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1118b22)或者偏爱某种东西,或者喜欢不应喜欢的东西,或者比多数人更加喜欢,或者以不应有的方式喜欢。在这些方面过度而形成放纵。“放纵是快乐上的过度,并且是个贬义词。”(1118b28)但人们不能把坚持忍受痛苦称为节制,而把不能忍受痛苦称为放纵。那种放弃了所遇的快乐,忍受着所不应受的痛苦的人才是放纵的。“一个节制的人不因失去快乐而痛苦,并且避开快乐。”(1118b32)“一个放纵的人追求一切快乐,或者最大的快乐。他被欲望牵引着,除了快乐别无所求。”(1119a1)麻木不仁,不追求任何快乐,这样做不合乎人的本性。哪怕是动物也会喜欢这些食物,不喜欢那些食物。“对于这些东西一个节制的人抱中间态度。他不喜欢那些放纵的人所喜欢的东西,相反却讨厌它们。”(1119a11)总的说来,他不喜欢那些放纵的人所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里面没有一种使他太喜欢。他不因失去这些东西而痛苦,对此也没有欲望。对于那些能导致健康或幸运的、令人快乐的东西,他适度地追求,并且以应该的方式追求。
亚里士多德还对怯懦和放纵做了详细比较。他说:“和怯懦相比,放纵似乎更多是自愿的。”(1119a22)放纵是追求快乐,怯懦是逃避痛苦。快乐是为人所选择的,痛苦是为人所躲闪的。痛苦使人身不由己,并摧毁人的本性,快乐则没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放纵比怯懦更应当受到责备。怯懦自身并不痛苦,而做出怯懦之事的人由于痛苦而身不由己,就好比在战场上抛弃武器。所以,就个别人而言,怯懦是被迫的,而放纵是自愿的,是出于欲望和追求,但就总体来说,谁也不愿意成为放纵的人。为了满足欲望所进行的现实活动会增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在达到强烈的时候会压倒推理能力。“因此,对快乐的追求应是适度的,少量的,并且绝不能与理性相背驰。”(1119b12)
亚里士多德最后得出结论:“节制之人的欲望部分应该与理性相一致。两者都以高尚为目标。一个节制的人欲求他所应当欲求的东西,以应该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这也正是理性的安排。”(1119b16)
亚里士多德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七卷详细讨论了自制与快乐的关系。在该卷第一节,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人们关于自制(节制)的各种看法。他指出,有些人认为一个能忍耐的人全都是自制,有些人认为放纵就是不自制,不自制也就是放纵,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两件事情,有些人认为明智的人不会不自制,但有时候明智者虽然聪明,但不能自制,有些人还认为在忿怒、荣誉和收益方面是不能自制的。但实际上,一个有自制力的人既能自制又能忍耐。“人皆尽知,自制和忍耐是好事情,应受到赞扬,而不自制和无耐心不是好事情,应受到责备。”(1145b20)
第二节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人何以判断正确,却又不能自制呢?”(1145b22)亚里士多德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强调明智与节制的统一。他指出:“那最为强大的明智有抵制的能力吗?这种问题是多余的。如不能抵制,那么同一个人就既是明智的又是不能自制的了。没有哪一个人会说,有意作恶的人是个明智的人。”(1146a5)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还提到自制和节制的区别。“如若自制的人也具有强烈的不良欲望,那么自制就不是节制,节制也不会是自制。因为节制就是既不过分,也无恶意。”(1146a12)自制的人不应当具有强烈的不良欲望,否则所有的欲望就都是有益的,抗拒欲望也不值得骄傲。如果自制使一切意见都得到坚持,这甚至是件坏事情,因为意见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不自制就是放弃一切意见,那么这反而是件好事。这些疑难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第三节讨论的问题是:人们不能自制是明知的还是不明知的?人的自制和不自制是对什么而言,是对一切快乐和痛苦而言呢,还是只对某些快乐和痛苦而言?亚里士多德指出,放纵者和不放纵者的态度是不同的,“放纵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选择,他认为永远应当追求当前的快乐,不自制者也追求快乐,但并不这样认为。”(1146b21)“在某种意义上说,不自制的行为似乎是来自理论和意见,不是就其自制而言的,而是就偶性而言的,与正确原则相反,意见不是其对立物,欲望才是其对立物。”(1147b1)
第四节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笼统的、未加区分的不自制?亚里士多德指出,自制和不自制都是具体的,没有什么笼统的自制和不自制。因为自制和不自制均以快乐和痛苦为对象。在造成快乐的事物中,有些是必然的,由于事物本身而选取,有些则可能过度。对于肉体上的必然快乐,我们可以指出人们对这些事物是放纵的或者节制的。而另外一些事物,胜利、荣誉、财富等等,不是必然的。“对这些事物的取得超过了正确的理性,我们并不笼统地称之为不自制,而是附加上限制词,如在金钱上的不自制,在收益、荣誉和忿怒等等方面,而没有笼统的不自制。”(1147b30)亚里士多德还指出,我们把那些追求肉体享受的人有的称为节制的,有的称为放纵的,因为他们的追求违背了他的选择和思考,因此放纵就是不自制,自制和节制是等同的。但还有一些欲望和快乐在本性上就是高尚的,备受赞扬,例如金钱,收益、胜利、荣誉,人们并不因为接受、期望、喜爱它们而受责备,而是因为过度的追求、期望、喜爱而受责备。
第五节指出,有些快乐是人的本性,有些快乐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兽性。亚里士多德举出来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剖杀孕妇,吞食胎儿,吃人肉,易子而食。还有一些快乐则来自习俗或源于病态,比如拔头发,啃指甲,吃煤炭,食泥土。“对于那些原因出于自然的事情,就不能说人们不自制。”(1148b30)“一切过度的行为,不论是愚笨、怯懦、放纵还是乖僻,都或者是病态,或者是兽性。”(1149a5)
第六节指出欲望上的不自制和忿怒上的不自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忿怒是在理性上的失控,欲望则不是在理性上的失控,所以更差些。”(1149b2)忿怒就像急性子奴隶,他们听吩咐,但还没有把话听完全,就匆匆地跑出门去,结果做错了命令他所做的事情。忿怒又像一群狗,还来不及看清是否朋友,听到敲门声就狂吠起来。忿怒的本性是热烈和急促的,还没弄清原委,就冲上去报复。而理性只有经过考虑之后才会暴发忿怒。“如若欲望的不自制比忿怒的不自制更为可憎,那么对欲望的不自制就是一般的、总体上的不自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邪恶。”(1149b19)“所谓欲望的自制和不自制,显然是对肉体快乐而言。” (1149b19)但是对肉体快乐本身也要加以区别。如前所说,快乐有些是人性的,有些是兽性的。只有对前者才存在节制和放纵问题。除了转义的应用,我们不说野兽是节制的还是放纵的。
第七节指出,在快乐方面有的不自制,有的能自制,在痛苦方面有的能忍耐,有的不能忍耐。亚里士多德说:“大多数人的品质是居间的,否则要倾向坏的一端。”(1150a15)“有的人追求过度的快乐,或者追求到过度的程度,并且有所选择,是为了事情自制,而不是其后果,这就是放纵。”(1150a18)“不自制和自制相对立,无耐性和忍耐相对立。由于忍耐不过是一时的抵制,而自制则是把握和主宰,而抵制和主宰是互不相同的,正如不屈服之与战胜一样,所以自制比忍耐更为可取。”(1150a32)“不自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急躁,一种是懦弱。”(1150b18)二者都是对理性的抛弃。
第八节指出放纵者是不可救药的,不自制的人则可以纠正。亚里士多德说:“整个说来,不自制和邪恶是两件在种上不同的事情,邪恶往往是隐蔽的,不自制则明摆在那里。”(1150b34)所以一般说来,不自制显然并不是邪恶,可以纠正。从各方面对放纵和自制做对比。“在这样对比之下,就清楚地表明,自制是优良的品质,不自制则是恶劣的品质。”(1151a26)
第九节讨论的问题是:一个能自制的人是任何原理和选择都能坚持,还是只坚持正确的?一个不能自制的人是任何原理和选择都不坚持,还是仅仅不坚持非虚假的原理和正确的选择呢?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自制的人是会由情感和欲望而改变的,如有必要,他是容易被说服的,而固执的人则不讲道理,全靠欲望来进行判断,有许多人是为快乐所摆布。”(1151b7)“有许多词的意义是相似的,自制和节制就紧密相联。一个自制的人决不由于肉体快乐而做违背理性的事,节制也是这样。不过,一个具有丑恶的欲望,另一个则没有。这个本来就不喜欢那些不合理的事情,另一个则有所喜爱,但并没有被它所掌握。不自制和放纵显然完全是不同的,但两者也有相似之点,两者都在追求肉体快乐,不过,一个认为这是应该的,一个则不这样认为。”(1151b34)
第十节指出明智不仅是认知方面的,而且是实践方面的,而不自制是实践上的缺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不自制的人好比一座城邦,它订立了完整和良好的法规,但不能执行。”(1152a20)“对于大多数品质来说,不自制和自制也还是种过度。与绝大多数人的能力相比,自制是坚持得过多,不自制是不足。”(1152a26)亚里士多德最后总结说:“以上所说的是,什么是自制,什么是不自制,什么是耐心,什么是无耐性,以及这些品质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1152a35)
综上所述,通过检索节制一词的踪迹,我们看到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已经初步形成节制的观念,是为节制观的思想源头。而到了古典时期,节制观念经过众多哲人的反复提炼而形成节制的概念。柏拉图进一步推进了对节制的思考,探讨节制与其他美德的关系,初步生成了一种节制学说,但还很粗疏。以此为前提,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相关学说做了扬弃,建构了系统的节欲论,并将节欲论纳入德性伦理,建构了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节欲理论。亚里士多德节欲论的生成过程,为我们把握古希腊哲学伦理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亚里士多德节欲论不愧为后世禁欲主义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