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芳,杨承友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温水小手拳是流传于黔北地区习水县温水镇的地方拳种,2015 年获批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温水小手拳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风靡于当地,逐渐成为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武术拳种之一。与此同时,温水小手拳走进学校课堂促进了当地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其发展模式对高校武术教学极具借鉴作用。
温水小手拳主要流行于温水镇以及温水镇附近的川、黔、渝三地毗邻地带,即贵州习水县、桐梓县、赤水市、四川合江县以及重庆江津区、綦江区等地。温水小手拳名声大震于当今武术界,与其历史渊源不无关系。
温水小手拳属峨眉派“字门”拳术,俗称“小手拳”。峨眉派拳系属于四川盆地发展起来的巴蜀拳术,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派系,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川渝两地极为盛行。峨眉派拳种、流派素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开八叶”的说法。“五花八叶”这是峨眉武术在四川(包括重庆)流行拳种的概括。“五花”一般指门派、拳种流行的地域;“八叶”指流行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1]P2对于其中的“字门”拳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四川武术而编撰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认为有两个同为“字门”拳术的门派存在。其一的风格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套路,以字取意,一个字就是一个攻防动作,又是一个练功方法。动作可多可少,练习时间可长可短。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除杂念,以意领气,气摧力,力达指尖,势无敌”,主要流行于内江、自贡等地。其二的风格特点是“起、收势为规定的‘字’形,属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鼻孔呼吸发声。套路动作不多,以字取意,每字一动”,主要流行于川东及重庆等地。[1]P609-645根据拳术风格特点、流行地域、套路名称等综合判断,温水小手拳当属第二类“字门”拳术。从一些常见动作也可以看出端倪,如温水小手拳多剁(震)脚,第二类“字门”拳术也多有震脚:如其《八捶拳》有“震步造捶”“震脚栽拳”“震脚造捶”“震步双推”“震脚双推”“震脚架手”等,《一路绷拳》有“震足并步双推”“震足并步剁掌”等。
据传,四川彭水县(今属重庆)饶家场饶氏(外号“饶篾匠”)将峨眉派“字门”拳术传于弟子汪享庭。汪享庭将峨眉派“字门”拳术进行整理,并下传弟子王洪顺。王洪顺兼擅中医骨伤科,便将武医进行融合,再传于弟子陈松林。陈松林又传弟子王清照(外号“王驼背”)。1934 年,王清照的家乡四川江津、壁山(今均属重庆)一带天旱不雨,他便背井离乡,远走贵州省习水县温水场定居,以医谋生,悬壶济世,尤擅长小手拳骨伤治疗术。两年后,又设馆授徒,教授小手拳。名师出高徒,经过多年栽培,王清照培养出了诸如嫡系传人王树荣、王宗泽、王宗林、入室弟子张宗林、金焱全、凌清等一众小手拳高足。峨眉“字门”拳术经过师徒长年累月地不断推敲演练,再吸取其它拳种之长处,兼收并蓄,逐渐演化形成了一个独特拳种,即温水小手拳。[2]P1-2在师徒众人口手相授的不断努力下,温水小手拳薪火相传,能人辈出,这为后来温水小手拳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温水小手拳历经不断演化,最后形成了技击风格迥异的拳种。其技击风格特点是:近身短打、小巧擒拿、捆身抱紧、扎腰合膝、来留去送、抨边抓撩、贴身寸劲、推拉闪挂、挤贴靠撞、磨穿扫栽、缠裹进退、挑砸抵压、滚翻跷铲、开合关闭、虚虚实实、吞吐浮沉、攻防兼备等。其功法讲究内外兼修,以“一打力、二打疾、三技巧、四眼力”为四要素,以“至刚至快、唯快无破”为技击训练要义。目前,温水小手拳演练有十三路套路技法和散打技击法,套路分别为反封捶、黑虎投膛、将军持印、老王坐殿、敞手捶、武当捶、总择捶、三调身、十二手、十大秘诀、醉拳、六角桩等。[2]P2结合前文峨眉派“字门”拳术的特点,从温水小手拳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出,温水小手拳仍然遵循峨眉“字门”拳术腿法少、以手为主的技法特点,但也不囿于原有风格,其动作更为精悍,招式更为凌厉,是在原峨眉“字门”功夫上的发展光大。
在历史上,温水小手拳功夫可谓雄霸西南一隅,威震海内,从民国到解放后出现了许多优秀拳师。1918 年,成都青羊宫花会开始举办花会擂台赛(俗称“打金章”),四川武术界人士群起响应,成为一项盛况空前的体育赛事。打金章一般由四川武士总会主办,1929 年以后改由四川省国术馆承办,每年举办一次,四川解放后终止举办。打金章采用淘汰制,首先要打“资格”(又叫“打红”),参加人数的一半获取资格,取得“蓝章”;接着较“银章”,打进前十名的夺得“银章”;最后较“金章”,打进前三名夺得“金章”。[3]P40民国三十七年五月(1948 年),温水小手拳王照清高徒四川合江人金焱权在成都青羊宫花会擂台赛事中夺得金章,实为难能可贵,现仍有当时四川省国术馆所颁“一选金章”证书存世。此外,温水小手拳传人张宗林、王树荣、王宗泽、王宗林、丁华文、张金才、谢春波、何树祥、赵兴伦、丁刚等,都为温水小手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得到了小手拳骨伤治疗术真传,担负起了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
当今温水小手拳声名鹊起,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武林奇葩绽放在黔北大地。据统计,目前在习水县习练温水小手拳的人数已突破万人之众,可见其影响力极大。温水小手拳何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温水小手拳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温水小手拳脱胎于邻省四川(当时包括重庆)名门正派峨眉派,开宗立派第一代宗师是王照清,传承脉络清楚,这是温水小手拳传人共同的认识。峨眉派武术属四川南拳,在武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较为久远。明代唐顺之在《峨眉道人拳歌》就有对峨眉拳术完整套路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吴殳在《手臂录》中也有对峨眉枪法的详细记录。[4]P281由于具备峨眉武术的“品牌”效应,故习练温水小手拳的人较多。关于从温水小手拳第一代传人上溯峨眉“字门”武术几代传人的记载,可能由于时代久远又历经时局动荡等历史原因造成资料的缺失而语焉不详,但两者习练拳术风格特点高度相似,丝毫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嫡传关系。温水小手拳几代传人在近一百个春秋里习练不辍,继承和发展了峨眉“字门”拳术。他们不再拘泥于峨眉“字门”拳术的招式,而是吸纳外来元素,再注入各自的领悟,独辟蹊径,更加偏重于技击,另立门派,独创了新的拳种——温水小手拳。温水小手拳成了温水当地独有拳种,套路由最初的三四个,逐渐增加至十三个套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武术潮,传统武术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温水小手拳毫无例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二十一世纪,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建立打造温水小手拳的品牌发展规划蓝图,温水小手拳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温水镇乃至习水县小手拳高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形式的公益培训,让温水镇以及习水全县习练小手拳的老百姓与日俱增。同时,温水小手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了习水县中小学课堂。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前沿阵地,如何利用好这个阵地?这是温水小手拳传承与发展策划者重点考虑的问题。2013 年,温水镇组织著名温水小手拳传人谢春波等编撰了校本教材《温水小手拳简化套路》,将温水小手拳列入全县中学体育必修课和小学大课间活动必备内容,并且学校邀请小手拳传承人亲自到学校传授武艺。十年前,笔者在大学体育课武术教学中发现一张姓女同学面露果毅之色,练习一招一式合乎规范,似“练家子”出身。一打听,说自已是习水县温水镇人,从小与父母一道与当地小手拳名家谢春波习练小手拳,在当地学校里也要学。这是笔者第一次听说在自己工作的地区范围内有“温水小手拳”这个拳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请这位同学表演了一个套路。只见她闪转腾挪,进退有度,突然一掌挥来,笔者感觉要击中自己的腹部,惊呼一声,连忙后退了一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也让笔者大开眼界。不久前,笔者在遵义大学城一家理发店理发时,根据口音判断出两个“洗头小哥”是习水县温水镇人,向他俩提到关于温水小手拳的事情,他俩便侃侃而谈,说从小学就开始练习,现在他俩初中毕业出来打工挣钱养家。这两件事给人的感悟就是,温水小手拳的习练者——从正在深造的大学生到义务教育结束后即步入社会的“洗头哥”等,他们都秉持着温水小手拳习练中培养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来开启自己的人生道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温水小手拳一直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据考证,温水小手拳的源头峨眉派“字门”拳术也是外来拳术来到四川扎根发展,同时与四川本地拳术相交融而最后形成。[4]P28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纳和吸取外来拳种的营养为我所用,是各个武术门派的生存之道;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是死路一条。故温水小手拳的传人以温水小手拳的发展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其内涵。据悉,经过温水小手拳各代传人的不断演练创新,已经在以温水小手拳为宗派的基础上,出现了几个新的分支:一是以王照清、王宗泽、王福贵为代表的传统小手拳;二是以张宗林、张金才为代表的张氏小手拳;三是以丁华文、丁刚为代表的温水小手拳新架。[5]温水小手拳的传人何树祥避开门派之见深入少林寺潜心学习两年,然后返回温水,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授少儿温水小手拳,深得当地人的欢迎。其他各路传人也有深入国内外比赛交流或担任国际国内武术组织重要职务的,这间接提高了温水小手拳的声誉和地位。
温水小手拳寻找和开辟了一条朝气蓬勃的生存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可供高校武术教学学习和借鉴。
温水小手拳之所以能够让许多追随者去习练它,最为关键一点是贵在技击性强,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其技击性特点可与人们公认的实战性非常强的咏春拳媲美,处处展现着武术的魅力,吸引了广大青少年来练习它。从古至今,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没有技击性,武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少林寺》《霍元甲》等影视剧的播放,在中国大陆兴起了武术热。剧中主人公武艺高强,他们保家卫国、匡扶正义,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形象。这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正义崇拜的热情,都恨不得也身怀绝技,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这里的“绝技”指的就是武术技击性的动作。毋庸置疑,这种正气凛然的形象对血气方刚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与近年来在影视界和娱乐圈的“娘炮形象”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截然不同。戚继光对武术有过精辟的论述,曾说道:“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役,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5]P75意思是拳术好像无法参与到军阵作战中来,但是它能活动手脚,让肢体长期得到锻炼,还可以作为新兵训练的入门基础。戚继光多次肯定了武术在单打独斗、抓捕擒拿中的用处,可以在这些对话中寻找到痕迹:“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棍、花叉之法,可用于对敌否?子所教亦有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涌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多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花法不可学也。”[6]p4同时,戚继光也是非常反感花拳绣腿的,因此说道:“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以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5]P32毫无疑问,武术的技击性正在弱化,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民间组织的几次传统武术与拳击的“跨界”比武便能有所证实。或许有人说,现在我国正处于和平大发展时期,强调武术的技击性不合时宜。殊不知,尚武风气也是国民精神的体现,何况当下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太平,国人当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所以,高校武术教学,应重视技击性的体现,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武德的培养。
习水县立足地方,通过编撰校本教材,将温水小手拳引入中小学课堂和大课间活动,以挖掘、传承和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值得高校武术教学学习借鉴。全国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大都单一而趋于一致,一个简化太极拳,父亲在大学里学过,儿子可能在另一所大学也学过,可以几十年间没变化。实际上中华武术门派很多,拳种林林总总难以数计,大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单一会导致文化的多元归于一元。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武术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植根地方,引入当地经典的武术拳种,然后通过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把这些经典的武术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什么是经典拳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拳种都可以称为经典拳种。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发展的源流,具有一定的创建理论体系,技击性等特点明显,有大概的传承地域范围和固定的练习人群等。像温水小手拳就堪称经典,完全就可以进入当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而被习练传承,让高校大学生沐浴地域文明之光。
创新是打破传统进行革新。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发展,可以涵盖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内容避免单一,提倡多元化,相互之间交融、吸纳,最终达到优化的效果。教学理念可以说是教学的指挥中心,既要与时俱进,更要具有前瞻性,而前瞻性就是要敢于打破旧的束缚,勇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中对新科技、高科技的利用。甚至可以把扫除现有传统的羁绊,认为是一种创新。“传统一旦确立,就会带有强大的历史惰性,成为新事物发展的阻力,这是过度竞技化和套路化所造成的对武术传统功能的异化湮灭,使武术成为“中国式自由体操”和“拿着器械的体操”。[7]P157创新没有现成的路子,高校武术教学也要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