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禧星,韩文乾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2021年,我们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于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在这个决议中,我们党系统总结了百年奋斗进程中的重大经验,提出了“十个坚持”的重要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自主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党领导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勇毅前进,艰苦奋斗、不断取胜所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同时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双重规约,体现着双重尺度的辩证统一,因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拓发展道路的各项伟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练总结的实践经验固然也是真理性和价值性双重统一的光辉典范。从这两个尺度阐发独立自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理解坚持这一经验的历史意义以及科学把握新时代接续发展这一思想的重要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这一经验的真理性体现在其所形成的学理支撑、现实基础和历史依据上。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从未将马克思主义奉为永恒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从而创造与中国实际相符合、与时代浪潮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才可实现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所处的地位、所产生的作用却有所差别。内因是决定性动力因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外因却是次要因素,只有经由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创造性地提出,我们必须把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另外,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和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学说,科学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并以中国的特殊实际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外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独立自主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对独立自主的坚持和追求。由此可见,这一思想充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辉。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重要基点,也是我们党兴党兴国、步步壮大的内在动力。我们党之所以能一步步救人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劫难,关键就在于对基本国情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而这一国情与方位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也只能着眼客观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剖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分析革命的敌人与朋友,独立自主地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依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条件,提出“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命题,不断探索顺应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并分析党和人民事业的重大成就与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全新判断,我们党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统揽“两个大局”,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难发现,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结合党情、国情不断寻找出路和道路的艰难探索史。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1](P325),人们就是靠不断地把握必然、总结经验而实现向自由的过渡。独立自主伟大思想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成果,其提出的过程正是共产党人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历史必然,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我们党不仅立足现实国情,尊重客观规律,还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及时总结不能机械复制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从而走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刚刚建立的生产关系逐渐暴露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与缺陷,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在此过程中,既有重大成就的取得而积累宝贵经验,又有一些弯路和曲折而留下深刻教训,但我们党自始至终地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顺应中国发展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确立思想路线,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独立自主是我们党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历史经验的凝练升华而形成的重大认识成果。
独立自主的价值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人民的主体性上。人民是价值主体,独立自主着眼于人民的立场与利益,其逻辑起点是坚持“为人民”这一价值尺度;人民是动力主体,中国共产党践行独立自主始终强调“靠人民”这一动力源泉,充分调动人民的力量;人民是享受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落脚于“惠人民”这一最终旨归,让人民更多享受发展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前进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造福人民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践行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2](P412),正是因为牢牢把握这一根基与血脉,我们党才能在人民的认可与支持下从小小红船发展到现如今的巍巍巨轮。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我们党同样把“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并做出深刻阐释。独立自主与人民至上相互渗透、彼此包含,党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前提就是坚持独立自主,保持党和民族的自身独立性,而党坚持独立自主的过程又深刻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处处体现着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党所竭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的历史也是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和利益的历史。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针对“三座大山”的一切努力和斗争都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最终为的是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大规模地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也着眼于人民所需;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样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3](P3),这是独立自主深刻内涵的重要体现。人民始终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创造的历史,这百年来创造了诸多举世瞩目、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并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座大山”,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中央继续把握人民主体,通过“一化三改”胜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此后又依靠人民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后,党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量,最终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与发展人民主体的思想,紧紧依靠亿万人民的历史伟力,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总之,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且依靠人民进行实践探索与精神创造的有机统一,既要求中国的问题和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和解决的独立实践,同时其本身又是中国人民独立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造的重大成果体现。在新时代,我们党仍要继续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创造伟业的合力,从而不断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团结奋进。
党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起点是为了人民,力量基点是依靠人民,目标导向是惠民利民。惠民利民就要达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地开拓前进道路但从未偏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始终坚持发展造福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有没有实现切切实实的保障,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党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始终以“惠民”为价值尺度与目标导向,即使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物质条件相当匮乏,我们党也坚持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P467);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团结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5](P495),包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提出小康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努力地改善人民生活。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党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P35),把“惠民之举”真正落实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好他们真正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使老百姓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独立自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真理和价值双重尺度的内在统一。
我们在独立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道路上,不能脱离特定国情与时代条件,所以坚持独立自主的现实前提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当下历史条件判断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清醒判断并科学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战略任务、推进连续性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进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只有把握好这一重大历史方位的判断,植根于新时代的发展变革实际,也才能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的内涵及特征,不仅要看到新时代所固有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还要把握其内在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以辩证思维综合分析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既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之“变”的事实,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深刻认清基本国情与国际地位尚且“不变”的现实,增强战略主动,从而在变与不变中独立自主地开创新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趋密切,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大局面,可见,整个世界正处于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进程之中,在这种时代浪潮席卷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通过闭关自守以独善其身。历史也反复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发展中国、振兴民族的新征程上,必须看到独立自主的辩证性,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立自强,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扩大对外的交流和开放。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中谋求自身进步,并以自身发展进步带动和促进整个世界的前进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既要坚持不忘本来、以我为主,又要吸收外来、为我所用,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积极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对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特色的发展实际,总结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而所得出的独立自主的重大结论同样也是具有实践性的。独立自主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科学总结、系统凝练的正确认知结果与重大必然结论。独立自主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纸上谈兵的说辞,也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最终落脚于指导人民群众搞建设、谋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并在指导党和国家事业一步步夺取伟大胜利之中彰显出巨大的实践伟力。所以,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性,回归落脚到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从而为谋求中国人民的伟大幸福、夺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