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
梳理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从16 世纪到20 世纪能够依次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与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等学府,与达·芬奇、牛顿、安培等科学巨匠,与教学、科研等改革创新皆是密不可分。
教育、科技、人才是强国发展的重要元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人才、科技进行系统谋划,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要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要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要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一体推进,实现有效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的主色调不能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核心不能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为人民育人、为党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育人、为现代化建设育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时代,是青年的时代,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最活跃群体,青年是改革创新的先锋力量。思政课建设服务这个最活跃的群体、这个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要讲好思政课,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吸引青年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要充分融入创新元素,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时代性,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来,把学习奋斗的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联系在一起。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教学从理论讲授、教师对学生等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通过思政课实践创新,使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途径、多形式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党的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思政课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家精神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是克服挑战和难题、实现创新的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南仁东、黄大年……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科学家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攻坚克难,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科技上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用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工作事迹等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方向,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科技融入教学知识内容。无论是科学家精神,还是科技创新成果,其中都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厚重的红色历史以及正向的价值取向,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素材和案例。如:“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以及研制过程中一些动人事迹,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求学和工作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契合学生专业特点,在具体实践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要体现差异性,如工科学生可以从科技成果中的科学知识入手,文科学生则可从科技发展脉络切入,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选取恰当的实践方式,契合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做到潜移默化、深入浅出。
科技技术融入教学手段,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激发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更多潜能。传统的思政课实践不论从内容形式和学生覆盖面、经费问题上会遇到很多限制,但随着各高校的VR、3D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如通过VR 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拍照打卡等技术手段,契合当下学生兴趣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真实感受时间和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加深对理论内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深化情感上的感知和认同。除此之外,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出于学生安全和经费方面的考虑,思政课的课程实践往往只能在小范围、部分学生当中进行,但随着信息技术和实践设备的改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VR等技术手段,做到随时随刻、足不出校园就可以到各地的红色展馆参观学习。
科技手段的融入,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提升实践教学吸引力;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提升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兴趣;让课堂效果好起来,真正实现知识目标、素质目标,激发情感目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在和未来要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职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职业教育的思政课实践也要契合职业院校的育人特点。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切口,契合学生专业特点,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政课实践中,能够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感受到党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比如,通过闽宁镇的实践,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展宁夏的特色产业,契合本校生科院学生的专业,让学生对于共同富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到国家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行业产业中,真正让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思政课实践教育创新,要立足教育目标之“正”,结合科技之“新”,为党育人为“本”,确保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不变,找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真正激发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能应用于思政课实践当中,同时用思政课实践教育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