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逻辑关系、挑战与路径

2023-02-06 11:33:16聂圣喜赵秀芳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聂圣喜 赵秀芳

(1.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团结全国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就是为了使广大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更富裕的重大战略。基于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愈加稳固的基础,“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2023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年。对此,《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

一、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内涵

(一)共同富裕内涵

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的有机主体。首先,全体人民的辛勤劳作与互相帮助是共同富裕的实现动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充分释放人民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过程,必须依靠全体华夏儿女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创新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其次,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新时代,国家发展为了人民,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更是为了人民。只有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的人民,才能作为实现这一宏伟时代目标的主角,也只有筚路蓝缕、不懈创新的人民才能享受共同富裕的甜蜜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内容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实现物质层面的富裕。物质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从经济落后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在接续发展的基础上,新时期要达成的共同富裕,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共同富裕。其二是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裕。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出现了由物质生活向精神世界的转变,这表明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存在着贫富差距。因此,新时期要达成的共同富裕是“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足的共同富裕。

(二)乡村振兴内涵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相切合,我们只有深刻把握新时期共同富裕的内涵,才能更加有深度、更加全面地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把握乡村发展的趋势。首先,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乡村振兴的实现动力。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在党中央的统筹指挥下,举全国之合力取得的成果。但是,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依靠外力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当下之困,难以做到乡村的彻底振兴。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激发亿万农民活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从根本上增加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其次,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实现主体。一方面乡村主要是农民群体的活动空间,并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他们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农民群体即是乡村振兴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从实现过程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推进的战略性进程。由于存在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强调在推进过程中结合各地发展条件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最后,勤劳致富、先富带动后富是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农民群体的勤劳奋斗与不断创新,以提高农业产值,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以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扶后富的方式,将更多资源引入乡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二、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表述

(一)乡村振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工农关系更加和谐。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亿万农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各种权益也会更加得到保障,从而逐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乡村振兴正在完成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正在实现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3]。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以提升效益,促进第一产业提质转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宜居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农民群体出门望得见绿水青山,有效保障农民群体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也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优良的乡风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继承与发展优良的乡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从而提升农民群体的精神境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乡村生活,是农民安居乐业奔富裕的基本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短板在农村,农民不富裕,乡村不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与要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但乡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之处,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首先是乡村振兴基础还比较薄弱。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分配到农村的各项资源更加短缺。因此我国乡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多的低收入、存在特殊困难的群体。并且农村地区经济要素供给有限,导致农民发展路径少、增收困难。其次是城乡要素互通交流的渠道仍然存在障碍。我国整体平原少于山地,很多乡村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产品流入市场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业发展有明显的空间局限性。最后,目前共同富裕实现的形式还不够多元,没有先例可循、相关经验也比较缺乏,只能立足我国农村现实,逐步掌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由于以上不利因素的存在,乡村发展更加受限,成为了共同富裕实现的难点。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用两个阶段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只是消除了绝对的贫困,我国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生产力与经济更加发展,还要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更加合理。目前,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农村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农民群体收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因此,乡村振兴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要点。

(三)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

共同富裕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光明的前进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依据与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从字面意义理解,共同富裕具有两层基本的含义。一是“共同”。共同富裕的实现并非同时同地同一程度,而是先富带动后富、惠及群体人民、强调发展协调性的富裕;二是“富裕”。富裕首先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有质量有速度。其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端产业更加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最后人民群众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共同富裕为指引,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要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努力搞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提升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消除绝对贫困,逐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衡量乡村振兴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应为是否达成了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五大振兴”,涉及“八个明确”和“十三个坚持”的大部分内容,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表现,可见农村工作复杂繁冗,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涉及方方面面。而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互融共通,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必然对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正向作用。以共同富裕为目的,乡村振兴工作应聚焦重点、把准方向,努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5]“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基本盘的根本性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事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认清其重大的历史地位,并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新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制定的两大发展战略,二者一脉相承、目标一致,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复兴高度重合。在这个角度上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进共同富裕价值取向一致、要求一致、目标一致、效果一致,二者具有强烈的统一性、一体性。中共中央强调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而乡村振兴战略恰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达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找到了现实路径,也只有乡村实现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才会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因此,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是“十四五”发展时期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 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开局,但乡村振兴基础薄弱,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道阻且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农村“新三化”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农业边缘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较为突出,是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结构性问题,也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口继续减少,农村空心化的程度也会随之加重,导致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下降,这势必会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不利局面。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弱势。“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业化就业。农民个体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不足,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突出,种种原因导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养老负担沉重。一方面,农村地区适龄劳动人口大都外出务工,长期背井离乡,适学人口通过努力学习大都选择在城镇定居。因此,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因身体原因或者不习惯城镇生活大都选择留守,增加了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乡村振兴人力资源质与量的双重不足。

(二)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

经过长期的奋斗,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仍然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政府的思想。政府干的热火朝天,农民冷眼旁观的现象依然存在。某些地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不足,动员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老套单一,干部拍板多,群众参与少,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与主战作用。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离乡进城,逐渐与农村疏离,导致农民的生活空间与乡村产生割裂。乡村人口不在乡村生活,导致这部分人群在面对一些关系公共利益的事务时,往往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缺乏大局观念。另一方面,离乡的农民,大都实现了非农业化就业,农民群体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使得农民生计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关联度下降,这导致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缺乏有能力、有热情的带路人,并且农村外部的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带动辐射农户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仍需提升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农业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近年来比较火热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还处在培养与起步的阶段,而且大多由农村外部的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联不强,导致农民参与这些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较慢,社会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较慢,容易出现亏损;农产品加工程度不足,相关加工企业聚集效应不足,仓储、物流、冷链等服务成本较高。近年来农业农村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上述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大力探索农业与旅游、深加工、疗养、教育等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但是由于产业融合主体带动效应不足,经营主体受资金与其他经营要素的限制,收到的效果差强人意。

(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困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基础”[6]。共同富裕既要实现物质上的富裕,也要实现精神富足。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关怀下,各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了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工程的建设。但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依然是困难重重,需要各地因时因地细化工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不完善,乡村书屋、公共健身区域等文体休闲场所数量较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此外,由于乡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优秀的乡土文化后继无人,良好的家风家训也失去了继承与传播的土壤。乡村地区承载的优秀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风险。

四、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十分庞大,要推进共同富裕,农民群体不能掉队,农业农村问题不容忽视。乡村振兴可以从多方面提升农业农村的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一)积极应对农村人口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作支撑,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农村人口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不容忽视。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口的结构问题、数量问题。要缓解农村人口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吸引流失人口返乡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为依靠,促进乡村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各个企业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改善就业大环境、增加就业者收入,用产业与岗位吸引有志者返乡就业创业。政府要搭建外流人口回流平台,完善帮扶政策,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回乡返乡人员做好就业兜底工作。同时应加强返乡人员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支持农村农业人口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其次要完善乡村养老体系建设。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相较城镇还有较大的差距。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乡村养老服务,推进乡村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政府要优化养老资源布局,强化基本养老服务的供给,完善乡村养老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健全乡村老年人福利和关怀长效机制。推进乡村互助养老服务,统筹利用医疗资源,让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有条件的家庭尽量让老年人居家养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比较适应居家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最后要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各地应积极培养本地人才,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提高乡村基础教育办学实力。乡镇政府应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一方面构建全面立体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格局,加大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乡村适龄劳动人口的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开发民智。另一方面应吸引、鼓励城市优秀人才下乡帮扶,以求广助。

(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助力,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围绕农业的发展,各地应因地制宜走特色兴农的道路。首先应看当地是否有特色农产品,比如蔬菜、瓜果、水产、肉蛋奶等,可以利用这些农产品对接电商或者在自媒体平台上带货销售,打造特色农产品牌;其次要大力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乡村的绿水青山、历史古迹、文化遗产都可以与旅游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最后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技艺。比如各样的老字号商品、手工艺制品等,打造特色文娱产品,吸引游客购买。总之就是要用好乡土资源,丰富乡村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升级的利益留给农民。最后要立足县域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在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上实现突破。

对于没有明显区位特色的农村地区首先要为农民保住来自农田的基本收入。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土壤改良和农田排灌工作,做好盐碱地改造工作;要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旱涝灾害、虫害、病害的检测预警和防治体系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机研发推广,为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其次要为没有特色技艺,收入不稳定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民外出务工做好保障,并且应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的帮扶作用,利用其农闲、工闲时间进行技能培训,以期使这部分农民可以掌握一技之长,不再离乡谋取生计。

(三)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凝心聚气,汇聚力量。如何发挥亿万农民群体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唤醒农民群体的主体意识,增强农民群体的责任感、归属感,让留在乡村的农民群众能有一番作为,是乡村振兴战略急需解决的难题。发挥农民主体地位,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才符合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的宗旨。首先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乡村地区实施村民自治,村民可以直接依法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应实现党和政府领导与村民自治自理的有机结合,避免用行政性的指令代替民主性的协商。在开展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元的利益表达渠道,尊重农民群众的话语权,鼓励、支持农民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能动性,使他们以自身的学识、手艺、经验反哺乡村振兴工程,激发他们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归属感与参与感。党员干部要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谋发展、抓治理与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其次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体的经济权益。在发展完善土地经营制度的同时,充分保护农民对耕地与宅基地的应有权利,激发农民群体在乡村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要动员农民群体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引导他们创业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

(四)多维发力振兴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振兴乡村文化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我国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公共文化资源稀缺。各级政府与单位应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覆盖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并依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使乡村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时因地细化工作,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使贫困地区群众过上精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乡村地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足质足量的实物载体,应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推动乡村广播电视设施、数字影院、音频广播站、村级阅览室全覆盖。以充足的文化硬件设施满足农民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建立一套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机制。最后要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互帮互助、遵规守信的良好风俗,利用世代相传的优良习俗立德树人。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使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做好农耕文化的传承,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打造插秧、采摘、割稻、割麦等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项目,带动增加农民收入;要挖掘节日资源,因地制宜举办特色文化节,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此类活动应积极吸引农民参与,发挥他们的技能、技艺特长,生产特色文娱产品,搞活经济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

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共同富裕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对于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我们应坚定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勠力同心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