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化屋苗寨,巧手绣出富美画卷

2023-02-06 12:53民生周刊郑旭
民生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苗绣苗族总书记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一村一寨的精彩蝶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动发展缩影。

化屋苗寨美景

“在我们扶贫车间,有一位70多岁的绣娘,这两年,她总和别人讲,说自己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却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见到了最想见的人……”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已经两年,27岁的苗族姑娘、化屋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仍然会被当时的情景感动。

化屋村位于乌江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是黔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因为自然条件所限,曾经,这里的村民出山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在茅草屋,吃的、穿的、用的全靠自给,化屋村也一度被列入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行列。

一村一寨的精彩蝶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动发展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精准发力,化屋苗寨有了出山的沥青路,再从沥青路变成标准化的旅游公路。路宽了,路远了,村民的眼界、心界就都被打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村人下定决心,让荒山披绿,让碧水长流。

几年之后,化屋村山间石缝长出了新树苗,千余亩经果林硕果累累,刺绣蜡染文化日渐苏醒……不少山外游客顺着旅游公路慕名而来,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2017年,该村摘掉了深度贫困村帽子。2019年年底,全村贫困人口清零。

勤劳、果敢的村民们并未就此“躺平”,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翻修房屋、巧改庭院、发展民宿、繁荣民俗文化,一跃成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年2月3日,穿过乌蒙山腹地的山雨云雾,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化屋苗寨。他来到村民家中,仔细察看生活居住环境,同村民一起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并聊起家常。他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步入村民文化广场,同参加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的群众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两年时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那户村民家里发生哪些变化?村里的绣娘们秀出了怎样的新生活?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化屋苗寨如何把乡村振兴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农家乐里,浓浓的年味

“经济恢复了,这段时间,上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又把我们夫妻俩忙坏了,黄粑做多少都卖得掉……高兴,累一点也高兴……真的要感谢总书记!”村民赵玉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曾与他和他的妻子杨鹏英一起做黄粑。

赵玉学告诉记者,那天,他望见习近平总书记身影越来越近,紧张得都不会说话了,但真正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时,“总书记的亲切、慈祥、平易近人,让我感觉像家里来了一位好久未见的长辈和亲人一样。”

赵玉学说,在他家,习近平总书记从客厅、厨房到卫生间,看得十分仔细。

“总书记问我,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我就指着客厅墙上的照片回答,说过去就住在这个麻窝寨里,透风漏雨,没水没电。2017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下,住进了现在这个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水电路都通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赵玉学向记者回忆道。

赵玉学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上了二楼,“在这里,总书记楼向远处眺望,高兴地说这是抬头见景啊!”

赵玉学回忆,回到客厅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家五口人聊起家常。

“总书记问我们家里有多少地、都种些什么、在哪里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学要不要交学费、将来有什么打算,我回答说过去在山上种了两亩地玉米,生活很困难,现在我们夫妻在福建莆田打工,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3个孩子分别在上初中、小学,学费、住宿、吃饭都免费。”

“总书记来化屋时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夫妻就邀请他和我们一起做黄粑。”赵玉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挑了一张粽叶,然后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一个黄粑就做好了。然后又把这个黄粑和他们之前包好的一起放进笼屉。“总书记笑着对我们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赵玉学告诉记者,这年春节之后,他和妻子就没再回福建打工,而是利用自己的新房开了一个农家乐,取名“赵玉学农家乐”,搭上了化屋发展乡村游的快车。两年来,自己经营农家乐的收入比外出打工挣得多,3个孩子心里也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又是一年新春到,赵玉学说,有不少游客把他家的黄粑当成年货买回去带给家人,“说我家的厨房飘出的不仅是香味,还有浓浓的年味。每听到这些,我就特别想念总书记。”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苗绣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这里的居民就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化屋村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们这个扶贫车间主要是把化屋和周边乡镇有苗绣、蜡染手艺的村民组织在一起,制作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

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当天,“我们这里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作为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当天,化屋村村民、蜡染师彭艺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经历。

“总书记听完后说很好,说我是不忘初心。总书记还说,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彭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总书记勉励我们,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杨文丽告诉记者,疫情以来,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在国内,福建、广东、上海、宁波、江苏的销量最多,还能销往英国等海外市场。

彭艺告诉记者,近几年她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到了不少省内外订单,吸纳了近40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妇女来当绣娘、染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村调研考察之后,我牢记总书记叮嘱,工作室又推出了不少文创产品。下一步,还会谋求多元跨界、融合创新,通过和更多人一起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彭艺说。

走好群众路线 让美景变实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调研考察期间,许蕾是陪同考察的当地乡镇干部之一。

“我当时是新仁苗族乡的副乡长,化屋村是我的联系点。2021年2月3日,我陪同总书记去赵玉学家调研,在听赵家夫妇介绍完情况后,说看来‘两不愁三保障’都有保障了。总书记又问我,脱贫之后,乡镇干部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我回答说要做好脱贫群众的就业、收入和乡村产业发展。”许蕾回忆说。

在考察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陪同考察人员,“脱贫之后我们还要有一个5年过渡期,让脱贫群众生活稳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就业很重要,是生活水平再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措施。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

2022年2月,33岁的许蕾被组织任命为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兼任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就任以来,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除民忧,积极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参与性,带领化屋苗寨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为更加幸福甜美的生活奋斗着。

翻开化屋村一年来的发展成绩单:新修8.4公里的旅游公路;新建两条总长48公里的10千伏线路,乡村发展建设和村民们的生活用电得到有效保障;建立起了“5G+数字统一乡村平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组建了导游服务队和苗族歌舞队,办起了长桌宴;开办了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还有两家苗绣作坊、8家小商店……

一个个醒目的数字,映衬着化屋苗寨的新生活。2022年10月16日,许蕾以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份,身着化屋村绣娘制作的苗族服饰走进人民大会堂。

“未来可期!”许蕾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化屋村党支部将带领村民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把化屋村的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让群众唱主角,当主人翁,做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一起做,早日把化屋村乡村振兴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猜你喜欢
苗绣苗族总书记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苗族民歌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