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每个彝族同胞都过上了好日子

2023-02-06 12:53民生周刊张兵实习生薛邦熠
民生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昭觉县大凉山凉山州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 实习生 薛邦熠

“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2018年2月11日清晨,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大凉山。7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车行近两个小时。

“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同胞,一直都想来大小凉山,身临其境更有感触。”在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木子洛老阿妈家,和当地群众展开了一场“火塘对话”,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离开三河村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前往附近的火普村,习近平总书记身披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同乡亲们握手话别。

“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彝村百姓倍感温暖。

产业富民

“不错,挺丰盛。”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火普村吉地尔子家,看到锅中热气腾腾的洋芋、荞馍馍、腊肉和香肠,高兴地说道。

“要勤劳肯干,才能致富!”吉地尔子告诉记者,他现在不仅参与了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搞好种养业,还在学习种植草莓和羊肚菌的技术。

2018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为村民脱贫提供保障。

目前,火普村建了14.6亩大棚,种植羊肚菌等经济作物,每亩能收入10000多元,村民可以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收益。

火普村还开展了厨艺、电焊等方面的培训,很多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收入来源。

卖一头牛收入10000多元;马铃薯每亩年收入2000元;每年各类补贴有1000多元;在村里做保洁,每月有500元;在当地打零工,一天也能挣150元……2019年,吉地尔子家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是2018年初时的两倍。

“现在的日子‘瓦吉瓦’(好得很)!多亏了好政策!”吉地尔子激动地说,“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请总书记尝尝我的拿手菜!”

2018年,李凯来到大凉山,在昭觉县日哈乡力史以等村参加扶贫工作。看到村子贫困的景象,他下决心要帮助村民摘掉“贫困帽”。

“要想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就要激发他们谋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李凯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马铃薯种植,他争取到了当地的项目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鼓励78户农户加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底,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亩,产量280余吨,年创收77万余元。

像李凯这样的年轻人援助大凉山并非个例。洛古有格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三河村,现任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面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决定从产业发展入手,带领村子致富。

在洛古有格的带领下,养殖业现已成为三河村村民致富的主要渠道。其中,单是合作社集体养殖的260余头牛,年收益就可达5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凉山累计新增“1+X”生态林业产业基地1683万亩、马铃薯35万亩、优质高原水果68万亩、冬春早市夏秋高山错季蔬菜42.1万亩……2021年,凉山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

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住进好房子,告别穷日子”,是大凉山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住新房

吉地尔子家里,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净整洁,沙发、茶几一尘不染,过去满屋冒烟的火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烧柴的采暖炉,热烘烘的。厨房里,挂满了香肠和烟熏腊肉。

“改造后确实大不一样了。”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还用手背试了试采暖炉的温度。

据了解,搬迁以前,火普村村民都住在土坯房,环境差不说,做饭、吃饭、睡觉也全都在一起,许多人家里甚至人畜同住,脏乱不堪。

“新房子真的太棒了!”看到新房里的水冲式厕所、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户“住进好房子,告别穷日子”,是大凉山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阿土列尔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地形以山地悬崖为主,出行极困难。村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628米,又被称为“悬崖村”。

多年以来,村民靠由藤条和木头编成的“天梯”进出村庄,上山一趟要耗费两三个小时。藤梯不仅落脚处狭窄,因长期风吹雨淋,也极易腐朽,摔下去轻则断手断脚,重则一命呜呼。

这一切都在2019年4月发生了改变。“悬崖村”的贫困户得知,他们将迁入县城的集中安置点,迎来崭新的生活。

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尔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44人,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在集中安置点内,静静伫立着一排排六层高的崭新楼房,四周是超市、学校、篮球场、活动室等生活设施。

“新家里什么都有,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村民某色达体兴奋地搬入了他100平方米的新家,这只花了他10000元,其余全部由政府补贴。屋里,钢制衣柜、钢制碗柜、一套钢制桌椅,以及大小两张床已经安置完毕,这些也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昭觉全县92个边远山村的18000多人都已迁到集中安置点,开启新的生活旅程。

离开悬崖是好事,可是就业怎么办?搬入新居后,吉木拉洛一家人迟迟找不到工作,急得愁眉苦脸。驻昭觉的督战队员们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到成都一家企业,帮吉木拉洛找到了装修工人的工作。

“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还包吃包住,真是太好了!”吉木拉洛激动地说。

据悉,昭觉县城安置点附近将筹建大型农业企业、彝族服饰服装厂等,为安置点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安置点还开展培训,帮助搬迁户通过土地、林地等资源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同时发展马铃薯、苦荞、燕麦等特色产业。

目前,凉山安全住房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累计建成搬迁安全住房7.44万套,同步完善配套设施,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建成彝家新寨安全住房1067个村6.66万户、藏家新居7204户。

幸福的彝族同胞

免费教育

“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三河村吉木子洛老阿妈家里的火塘旁,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村民说道。

2015年8月,四川省在凉山州率先实施“一村一幼”计划,每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免费提供双语学前教育。

随着64 根电线杆和37座输电塔在悬崖“落地生根”,“悬崖村”拥有了稳定的电源与4G网络,“悬崖村”幼教点开通了远程教育平台,大城市幼儿园的教学课可以在“悬崖村”幼教点同步播放。

不过,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幼儿教育,在他们的印象里,一直到上小学前,父母去哪里,孩子就去哪里。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他们才点头同意。

“在幼教点,孩子们可以学习普通话、唱歌、跳舞、算术,思维方式、待人接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介绍说,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主动把孩子送进幼教点。

2014年,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不仅为学生免费提供9年义务教育,还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2016年,凉山又施行15年免费教育,免除从幼儿园到高中,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学生的保教费和学杂费。

2014年9月,来自喜德县的彝族农村姑娘的呷莫走出大山,进入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攻读幼教专业。3年后,的呷莫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学校组织的用人单位现场招聘会上,她成功被一所学校录用,并很快成为教务主管。

“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费补助,家人不用为我的开销苦恼。”的呷莫感激地说道,“学校不仅教了我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感谢国家,感谢‘9+3’教育政策!”

的呷莫的经历是凉山“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受惠者的缩影。据统计,彝区“9+3”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

如今,凉山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数据资料显示,凉山现拥有中小学(幼儿园)1837所,在校学生126.86万人,基础教育教职工6.7万人;34万名家庭困难寄宿学生和家庭困难非寄宿学生享受生活补助,10.6万名高海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取暖补助。

为逐步实现“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推进凉山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凉山州不断配套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设备设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2万名贫困家庭失辍学子女全部被劝返复学,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失学,“学前学普”行动惠及42万名儿童。

“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在“火塘对话”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

过去5年,凉山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农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取得标志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猜你喜欢
昭觉县大凉山凉山州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昭觉县核桃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昭觉县精准扶贫实施状况研究*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