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祖同,1944年生,1968年毕业于常州市纺织技术学校。1994年成立常州市天桥广告摄影有限公司,曾任两届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92年,《老宅系列》獲“全国首届‘探索摄影艺术大奖赛”银奖。1993年,《新绿》入选“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7年,《流年》《轻罗小扇》入选“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8年,《金梦》入选“中国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2001年,《自然印象》《忆江南》入选“中国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2002年,《构成系列》获“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铜牌奖。2002年,被评为江苏“十杰”摄影家。
巴金在《我与文学》中写道:“我正是因为不善于讲话,有感情表达不出来,才求助于纸笔,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我也不善于讲话,幸好,我有摄影。
1982年,我对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热衷于以纪实手法拍摄江浙和皖南一带古村落的人物与场景。1994年,工厂破产后我下海从事广告摄影,一干就是三十个年头。因为生计,不太有时间往外跑,就常常在影棚中摆弄那些乡间收集来的物件。这些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日常用品饱含传统文化的特征与细节,被我一帧一帧在底片上重构,成了一些不入流的静物作品。
20多年前就有一位摄影专业人士对我说,他十分认可我静物作品的创意与摄影语言的应用,但不明白为何拍得那么烦琐深重,难道不知摄影是做减法吗?我无言以答,但固执地认为,这些定格的静物和烦琐的背景正是长久以来我与它们对谈的结果。从这些物件中,我触碰的是家族的变故、亲人多舛的命运以及自己作为一介平民的种种艰难经历。
我在物与影的对谈中臆造某些场景,以此“发泄自己的爱和恨”,仅此而已。
著名摄影评论家孙概简评廖祖同
静物摄影,宛若在物象的重组和拼合中用光影的驰骋呈现人类的意识与理念。创作者是以相机体现价值的摄影家,也像是运筹帷幄的画家,又像是匠心独具的设计师;但优秀的静物摄影作品,其创作者更像是一个成竹在胸、造诣不凡的艺术家。
廖祖同的静物摄影历经15年艰辛探索、刻苦磨炼,于芸芸大众间独树一帜,棋胜一筹。其特点在于,始终从中国悠远的历史中寻觅国人亘古久长的文化基因,在足以代表文化的符号中巧妙切入当代中国的现实元素,最终在二者的融汇弥合中完成贯穿古今的影像生成;思想性乃其内核,艺术性彰显其价值。
这位年届七旬的摄影师,将自己对生命与社会、艺术与世界的所有认识和理解全部置于中国历史与文化这一背景下予以细密审视,个性化的摄影创作分明是对国人公共记忆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