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2017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面向全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决定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由此,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始进行师范认证,师范认证也成为当前高校师范类专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应该利用师范认证这个契机,秉持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反向设计法,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在专业认证视阈下,音乐学专业的《器乐》课程应当根据现今的教学现状实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与毕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学生。
一、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现状
《器乐》课程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巧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还可以切实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学生。但是,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同类院校,发现现今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现今,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认识偏差,认为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把声乐、钢琴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从大一到大四开设四年的声乐普修或钢琴普修课,而器乐课程只能作为选修专业,在大一、大二选修两年,大三就没有器乐课了。而且,在课程性质上器乐课程只能作为选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不能像声乐和钢琴课程那样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不重视器乐课程,学生在学习器乐的过程中非常不积极。在学生的意识中,器乐课程就是一个选修课程而已,没必要那么认真,先把声乐和钢琴练习好了再来练习器乐。这样,久而久之,器乐课程的教学就变得非常被动,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又是零基础学习,器乐课程的课时也有限,再加上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无论是在演奏技能还是教学水平都很优秀的学生。
第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传统。现今,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器乐》教学仍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模式,盲目地沿袭音乐院校的传授专业演奏技能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选取音乐院校所规定的练习曲和乐曲,教材也是选取音乐院校所规定的传统器乐专业教材。一般器乐老师在这两年的器乐教学中,第一年都是传授乐器的入门演奏知识,而到了第二年,器乐老师会选取一些乐器专业曲目教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結束了学生两年器乐课程的学习。在这样单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器乐课程的学习也是索然无味,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在大学毕业后把这门选修乐器的演奏忘得一干二净。
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要求对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和合理化。而器乐课程的评价方式相对来说,表现得尤为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器乐课程都是以三个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这三个成绩就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还有期末成绩的总和。平时成绩是器乐老师针对学生平时上课考勤打的分数,期中考试主要表现为在期中的时候,针对学生进行的半期考试所打的分数,而期末的时候还有一个期末考试成绩,最终三项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核算成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这种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无论是从考核内容还是考核形式上都表现得过于单一化。
第四,重视技能学习忽视实践应用。目前,高校的器乐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演奏技能技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器乐课程实践应用的教学。器乐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在就业中的专业综合能力。比如,涉及专业相关的器乐合奏的编排及表演等。器乐课程的教学应该多从学生最需要的成果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与音乐基础教育接轨的实践型学生。
二、专业认证视阈下《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肯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性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多元化的。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师范专业认证这个契机,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器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既具有基础演奏技能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器乐》课程的定位大多数是按照专业音乐院校的定位而设计的,即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级音乐艺术人才。但是,实际上,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中小学或中职以上的职业技术院校等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上就要重新完善。我们应将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为基础音乐教育而服务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时,还要重新合理设置《器乐》课程的课时和计划。课程的设置不能只重视钢琴和声乐,忽视器乐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器乐》课程同样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四年,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器乐》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师范院校的《器乐》课程教学中,器乐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曲目仍然是音乐院校的那套器乐专业教材,而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是除了器乐专业练习曲就是器乐专业表演曲目。在上课时,器乐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是重演奏技能技巧知识,忽视实践应用型知识。《器乐》课程的教学应该在保证学生基本的乐器演奏技能上,同时注意选取的曲目应该尽量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上选择或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这样学生在学完《器乐》课程后,所表演的乐曲具有充分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单位教学或者舞台表演也是大有好处的。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器乐独奏的表演方式,多从器乐重奏或者器乐合奏等方式上尝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协作与合作训练,并掌握这种器乐表演的多种排练方式,使得学生毕业后不但能胜任教学工作也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器乐表演节目排练工作。
第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师范院校的《器乐》课程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也要实现多元化的创新。传统的《器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都是器乐老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器乐教师在教授器乐专业的演奏技巧知识时,教学过程主要以器乐教师个人的示范与讲解同步进行,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课堂上同步学习专业技巧。高校《器乐》课程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沿袭了很多年。现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表现得尤为多样化,最常见的有“情境”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或“奥尔夫”教学法,《器乐》课程可以尝试这些最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观摩学习老师的示范与讲解,还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协作性和主动性。
第四,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音乐学专业的《器乐》课程实行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离不开教学评价考核。传统的《器乐》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都是期末考试时考查学生对乐曲的演奏和表现打分。说到底就是单纯以学生对某一首教学曲目的掌握而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化,就像应试教育那样,只要熟练演奏考试乐曲,就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是学生真正的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展现。我们可以将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不仅是最后期末考试,平常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回课都要结合考核,同时对学生考核不能限制在某一首乐曲的演奏上,可以让学生自主排练不同形式的曲目进行考试,比如有器乐独奏的表演,也有器乐合奏或器乐重奏乐曲的表演都要進行考核,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协作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及排练器乐表演曲目的实际就业能力。
三、专业认证视阈下《器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师范院校《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地靠教学改革措施就能一蹴而就,衡量教学改革最终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有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措施来保障。这些实践措施一方面保障了教学改革的效果,而另一方面也高度符合师范认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核心理念,下面主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来研究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第一,校内实践路径
校内实践首先离不开的当然是课堂上的实践。器乐教师除了课堂上对演奏技能知识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入课堂实践环节的训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从乐曲选择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根据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来选取学习曲目。同时,布置作业时,也让学生采取多种回课方式。比如,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相应的器乐重奏曲或合奏曲目练习,还可以与不同的乐器编排曲目。课堂实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传统器乐教学最忽视的地方,大部分的器乐老师注重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掌握能力,但忘记了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毕业后成为复合型的基础教育人才,既然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也是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也要着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校内实践除了课堂上的实践,还要加强舞台上的实践。很多器乐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都是在琴房各练各的,除了最后期末考试环节需要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平,其他时候都是关起门来练琴,这样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学生胆量很小,在琴房练得好好的,一到舞台上表演就紧张,专业水平发挥失常。另一方面自己埋头苦练也不利于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训练。器乐专业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技能技巧,还要能在舞台上表演自如,毕业后除了在用人单位教学还要参加舞台表演或编排器乐节目。因此,我们要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舞台表演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每学期举办班班音乐会,器乐专场音乐会或者五项技能比赛以及年级音乐会等等,使学生得到更多上台锻炼的机会,无形之中,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得到提高,对舞台表演曲目的编排能力也得到加强。
第二,校外实践路径。
传统的器乐教学在大学前三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而大四参加毕业实习了才有校外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在师范认证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把握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反向设计法,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开展校外实践:①与用人单位开展协作。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持续改进教学效果的有力步骤。学校层面上,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给学生增加校外实践的机会。在学生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就鼓励学生多去校外用人单位锻炼,比如去与学校签约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参加文艺汇演或在艺术培训学校机构进行专业教学,在校外锻炼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实习学校如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为大四的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二、大三的时间里持续性提高学生自身的教育实习水平和就业能力。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艺术实践和艺术采风。对于器乐专业学生来说,自身的专业水平高低离不开校内的课堂教学和琴房训练,但是真正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素养提高首推校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采风。在师范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到对学生要实现全面综合的培养,即综合育人。校外的艺术实践包括各种社会慰问演出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敬老院慰问演出等,这些艺术实践一方面让学生的舞台经验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教育情怀的意义。而艺术采风也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高的重要步骤,可以利用暑假或节假日带学生去民间音乐采风,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和传统音乐文化,得到音乐的灵感和启发。这种艺术采风无论是对器乐表演的演奏还是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对《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复合型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认证的视阈下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师们将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方式对《器乐》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使得高校器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专业认证视阈下《器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晓静,何菁菁:《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从理论到实践》,《江苏高教》,2020年第2期。
[2]高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人民音乐》,2019年第7期。
[3]李红:《新课标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