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步入世界强国行列的关键步骤,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具有长期性、全局性作用。”[1]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唯有担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的重大任务,才能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探索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的使命担当,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师范大学承载的使命、担负的责任更加神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下好师范教育这盘棋,师范大学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外力牵引和内力驱动。师范大学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必须坚守师范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致力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数以亿计拥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执着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师范大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放在‘树人’的前面位置,意在指明‘立德’教育对于‘树人’教育具有基础地位和前提地位”[2],必须解决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并要处理好立德与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
师范教育具有迭代传承功能,立德乃师范大学办校之本,只有从根本上保证培养的未来教师都是有德之人,师范大学的树人工作才具有实质意义。教师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要求和期待的职业,唯有以德立身,才能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才能有效保障培养的人有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师范大学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师德的种子牢牢种在师范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师德乃执教之基,师德是站稳讲台的通行证。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信息技术、舆论思潮影响,青年一代也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意识形态冲击。师范大学只有毫不动摇地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确保培养的基础教育师资是德才兼备之人,使他们拥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理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一条路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立足中华大地、植根华夏沃土,是符合人民意愿、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现代化路径,师范大学必须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出教师培养工作母机的作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梦想,师范大学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满足好人民的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师范大学要深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关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组织开展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破解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培养出基础教育强师,解决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迫切期待。师范大学必须直面当前人才培养的短板和痛点,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基础教育师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努力让更多孩子享有更优质的教师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勇于克服发展中的困难,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凝聚强大的人才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师范大学使命光荣、责任艰巨。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必须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韧劲,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积蓄未来优秀教师培养新生代学生的磅礴力量,练好教育教学基本功,练就扎实的教书育人本领,打造人民满意的未来教师队伍,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师范大学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希望,必须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步伐,挖掘人才培养内生动力,坚守教育初心,培养卓越教师和基础教育强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受教育群体,但数据指向的核心是“体量大”而非“质量高”。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谁能拥有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条件。师范大学虽然不能直接培养出大量拔尖创新人才,但培养的未来教师能够将创新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内心,形成巨大的创新潜能。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兴校强校的法宝,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有效路径。实现师范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将会使其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制度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一种符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质量文化,影响其培养的未来教师形成日用而不觉的质量意识,并且迁移延展到就职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师范大学的地位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其培养的未来教师的品德、品质、品格、品性会不断传承下去,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高质量发展的种子一旦种在师范生的心灵深处,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必须发挥应有的功能,师范大学必须做出应有的贡献,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收获实效。
教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教育才名副其实。离开人,教育将无从谈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始终保持着对人的价值的考量,始终坚持着人在现代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基于‘真正的人’的生成与中国式‘现代人’的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以积极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4]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过程,是自然生命成长和价值生命成长同步延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现代化过程,即中国式“现代人”的培育、生成、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目的,教育唯有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需要通过教育,彰显“人的类本质”,促使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培养和塑造中国式“现代人”的过程,中国式“现代人”需要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孕育、培养和塑造。培养“现代人”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化思维和理念,将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的过程,但二者的地位并不相同,育人是根本。育人就是促使学生追求卓越、自在自由、自信自强,让他们感知成长的快乐、感受作为一个独立自由且有意识的生命体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清楚“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回归内心,思考教育赋予生命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创造有价值的类生命。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目标。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目标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通过教育达成理念共识,并在教育中产生实践体验,使人自觉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物化的人、机械的人、单向度的人”的思维局限,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生命体,凸显人本身的意蕴。
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智力保障。教育不是教人成“材”、成“器”,教育必须褪去功利主义的外衣,以人的智慧生成为旨归,教人“何以为人”的智慧,教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师范教育需要激发人的想象力,打开创造阀门、激扬创新活力、追寻智慧生成,不仅要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奋蹄扬鞭,更要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征途中奋发图强,促使教育成为唤醒智慧、激发智慧、生成智慧的动力源,通过教育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自主能动性的“现代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育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由于过度关注物质生活而迷失方向、丢失本真的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要坚持“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引导师范生坚定立德树人、刻苦读书、练就本领、奉献讲台的教育追求;回归本分,引导师范生拥有热爱教学、倾心教学、钻研教学的教育情怀;回归初心,引导师范生树立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想;回归梦想,引领师范生铸造教育强国梦,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中绽放青春光彩。
找回失去的“人”是师范大学的育人理想,师范大学也必将在找回失去的“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用,培养更多具有为学、为事、为人示范效应的新时代“大先生”,引领师范生树立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大情怀,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好“中国梦”的筑梦人,在坚定“四个自信”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真正的人’的中国式生成。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高扬人民至上的价值旗帜,彰显了真正的人的价值。”[4]毋庸置疑,“真正的人”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人无德不立,德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根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要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培养师范生的“成人”之德,在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品德修为上下功夫。成为“真正的人”是师范生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其作为独立个体实现最终解放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师范生必须通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将其自身塑造成为集民族振兴之大德、社会和谐之公德、自我实现之私德于一身的有德之人,在以德立身的前提下,学好理论知识,为传道授业解惑打下坚实基础。
有思想,有意识,具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尺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素养、有追求的人,而非单纯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有才干的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师范教育不仅要促进师范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促进师范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拥有理想、信仰坚定的人。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师范大学培养和孕育的有志之人正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所需之人,同时也是超越个体局限、自由而全面发展且追求全人类解放的“真正的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师的影响力更为巨大。教师在立德树人中诠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实践张力,是青少年一代对祖国、对社会、对自身产生强烈认同的重要参照,教师总是以一种无形但却不容忽视的力量滋养着年轻一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不仅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命运,还决定着人民的价值取向、评判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只有清楚当下的“人”失去了什么,才能在教育中“找回他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师范大学就是要追本溯源、从人的真善美出发,找回失去的东西,顺应人的本心,摆脱外力的羁绊,成长为自由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希望同学们“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这样的人正是师范大学要培养塑造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堪称“真正的人”。中国式现代化注定不会轻轻松松,前进道路上,唯有筑起齐心奋斗、坚定执着、永不言败的钢铁长城,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塑造“真正的人”是师范大学必须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并且必须要回答好这个时代之问,让党和人民满意。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师范大学在开展未来教师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成才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这篇大文章。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国良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依靠。教师必须洞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德”的要求和对“人”的期望。师范大学必须遵循教育本质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致力培育“大国良师”,汇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开拓精神文明建设新航道。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如影随形、潜移默化、一生一世的,他们的信仰追求、道德水平、精神品格、知识能力,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富有中国精神的“大国良师”,师范大学培养的未来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引路人”,还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必须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育人过程要注重启发、示范、指引和熏陶,在言传身教中锤炼学生意志品格,在传道授业中厚植学生理论知识、在批判反思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实践砥砺中激发学生奉献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这是“大国良师”内涵的另一种诠释。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教育不应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的过程,而应是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过程。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越来越接近成功的彼岸,伟大祖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人才、需要人才。“大国良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推动者,责无旁贷地要发挥育新人、铸国魂的时代责任,师范大学要筑牢基础教育根基,培养千千万万个“大国良师”,播撒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种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贡献才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进程要靠教育来推动。走好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通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各领域现代化的协调进步输送创新人才。”[5]师范大学因师而立、依师而兴、仰师而强,必须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致力于培养基础教育强师。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追求的奋斗目标。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的师范教育必须永葆马克思主义底色,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切实满足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师范大学是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站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来深化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奋力实现育人兴邦教育理想。
办好中国的师范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师范大学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师范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扬帆远航的坚强根基,是新时代师范大学自信的底气和勇气。师范大学必须要坚持“四为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秉承师范教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人民群众期待的未来教师,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教育幸福感稳步提升。师范大学要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治国理政服务,夯实党的执政根基。通过教育增强未来教师的制度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使培养的未来教师自觉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者和捍卫者。通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和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引导未来教师发挥教育领域人才集聚、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社会建设大领域、面向国际开放新格局的崭新局面,树立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志向和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就有地位、有话语权。”师范大学要向师范生传递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希望的理念,抓住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精心栽培和指导。厚植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出发,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青少年人生旅程的指路明灯,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充分结合起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体系、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等高效对接,与时俱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6]师范大学培养的未来教师必须契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健全完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融合、引入问题逻辑,破解学科失衡等师范教育难题。通过专业设置无缝对接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强化师范大学对基础教育的引领支撑和反哺实践,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全学段、贯通式教师教育体系。
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是师范大学保持生机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教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快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加强思政教学课程改革、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补齐师范生技能实践短板,全面提高未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稳步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提高未来教师信息化水平。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落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大学责无旁贷。师范大学必须直面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师范生实践技能和水平,拓展师范生知识视野、文化视野、国际视野。立足国情、基于省情、面向乡情,打通基础教育最后一公里,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乡村学校输送一批批具有爱国情怀、乡土情怀、教育情怀的“四有”好老师。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数以万计的一流人才做支撑,师范大学培养的未来教师唯有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四个自信”,方能心无旁骛、矢志不渝、踔厉奋发、团结奋斗,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师范大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师范生观察世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甄别各种思潮,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师范大学尤其要重视师范生的思想教育,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建成教育强国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破旧立新、守正创新。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迫在眉睫。师范大学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人才培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自内而外焕发师范教育的生机活力,大力提升师范大学服务地方政府、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实力,协调处理“管”“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师范大学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师范生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充分运用教育智慧激发青少年潜能。通过搭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的教育平台,打通人才培养壁垒,畅通人才培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人才培养体制。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导向。师范大学要坚持把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师范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办好师范教育,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需要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抓好师范教育的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发挥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开辟新赛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