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晒娃”启示录

2023-02-05 13:01杨吉
书城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特成年人信息

杨吉

社交媒体时代满足并放大了人们求得存在感与认同感的欲望;“晒”由此成为常态。发布者不一,决定了晒的对象、晒的内容和晒的意图各有不同。有人发自拍,有人秀恩爱,有人在旅拍,有人亮豪宅……自然,还有宝爸宝妈们晒自家的小孩,他们可爱的、萌态的、漂亮的、优秀的小孩。

然而,在莉亚·普朗科特(Leah A. Plunkett)看来,这种行为或许是种冒犯,是一种不当的、需要深思的行为。这些为人父母者是否顾及或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以及在法律上,儿童的个人隐私,以及个人数据是否得到保护?围绕这些话题,普朗科特專门写了一本书,名为《晒娃请三思》(Sharenthood: Why We Should Think before We Talk About Our Kids Online)。书中,普朗科特对“晒娃”的定义与我们一般认知的很接近,即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通过数字化渠道,发布、传播、存储与他们所监护的孩子相关的私人信息,或参与其他类似的活动。

莉亚·普朗科特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学院的行政副院长、教授,在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一职。该中心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是极具威望的学术机构,主要研究网络科技会对社会、法律、政治、经济领域产生何种广泛又深远的影响,且这些变量又会引起何种变革以及人们该如何应对。她研究的课题“晒娃”同样属于这一宽泛的领域—这是很多人都曾做过或正打算要做的事,因此,她的提醒来得更是时候。对了,她自己也是一位母亲。

本书关注的是数字时代儿童的隐私保护。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捍卫,构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共识与底线之一。但话说回来,有无认识、认识深浅和怎么去做,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普朗科特在书中写到的:“良好的意图并不能让孩子免于风险。我们成年人并非刻意要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麻烦。总体上,在决定分享孩子的信息时,人们总是带着最大的善意,即使最糟糕的情形也无非是考虑不周而已,在(美国)现行法律体制下,这也不违法。”类似情形置于国内也是如出一辙。我们倾向于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会带着恶意或伤害的故意去“晒娃”,甚至,他们是怀持着爱意、善意和浓浓的心意去做类似的行为的。但客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好的初衷却可能招致不好的结果。

按照普朗科特的分析,大人们会经常犯下这样的“错误”,除了法律不禁止(故而有从事这样行为的权利与自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孩子隐私的价值存在,正如他们同样会把自己的信息随意让渡,以换来一些便捷、优惠或商家福利。这两者有区别吗?普朗科特的提示是:“孩童和青少年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因此,他们在交易中被边缘化了。”也就是说,跟成年人基于理性认知,自主决定公开,乃至转让个人信息不同,很多时候未成年人其实毫无能力(话语权)来控制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正如在假期里,做家长的可以决定孩子是否跟家长一道出去旅游,还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进一步说,外出旅行的目的地由家长来决定,至多兼顾孩子的感受,沿途穿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景点。总之,所有事务都由监护人商量、决定、安排。相应地,在一连串“晒娃”举动中,从被拍照,到被上传至社交账号,乃至发表时附以什么样的文字措辞、表情符号,孩子能主导、把控吗?答案显而易见。

普朗科特进一步指出:“孩子们的隐私,以及成年监护人做出的相关技术抉择,会从根本上塑造我们孩子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而我们对其中的破坏程度几乎没有清醒的认识。”经由作者的警告,我们大抵能感知这样的潜在危害性,但具体指什么、有哪些表现,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这些在书中却没有清晰地列明。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对于绝大多数明事理者来说,不假思索、不加注意地“晒娃”,将儿童信息任意放上网的举动自然是不合适的,但除了自己的克制审慎、多加留意外,难道就一味采取否定的立场、拒绝的态度吗?其实也并不是。读者总是希望从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警示,还有启发。换个角度讲,我们会期待普朗科特除了指出了一种不安的存在外,把人们应当前行的方向一道指明。

晒娃是否合适,何种方式晒娃,以及如何拿捏愉悦分享与隐私保护的分寸感,关于这一连串问题的回答,普朗科特用了四组词、八个字,它们是:游戏、忘记、联系和尊重。书中也有对它们各自的扩展说明,篇幅近乎占了全书的一半。按照作者的本意,这四个方向性指引涉及成年人在保护孩子数字空间内的个体信息时,应该做到的四门功课。第一,划定必要的安全边界,在边界内鼓励孩子们使用数字工具并从中受益;第二,通过立法、政策指引或功能设置,使得发布主体能在其指定时间内将信息撤回或删除,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再来处理;第三,多关心孩子,包括也关注自己,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也告诉孩子什么信息适合发布,什么又是严格禁止的,什么是必要限制的;第四,孩子的心智决定了他们理应受到成人的监督与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附属,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多站在他们的情绪立场上思考。

“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信息分享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把有关他们的信息分享出去。”这是普朗科特在末尾结论中的一句话,她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互联网本该作为人们拓展认知、建立联络的工具,而非控制、反噬人类自身的力量。当成年人比较随意地分享着孩子们的信息时,他们可能连自己的数据、隐私是否被侵犯都未加留意,所以就更别提对孩子的关注了。在这个意义上,普朗科特给出的忠告是中肯而又迫切的。她在文中如此写道:“回顾一下你自己的孩童时代,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在学习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在游戏场上彼此推来搡去,完全不需要给某一游戏中的胜出者贴上标签,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去,对不对?”道理固然没错,也不言自明,《晒娃请三思》不失为喧嚣数字时代下的“一盆冷水”,它至少让人们意识到一个日常举动的“晒娃”可能引发的社会隐患、法律思考,以及触碰到的网络媒介伦理问题。

话虽如此,可还有一点也许是普朗科特囿于话题而未能充分讨论的。对于父母,或者其他有照看孩子义务的大人来说,“晒娃”可以适可而止,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对个人数据闯入式、过度化的不当收集,正在不少地方发生,其参与者有互联网平台,有政府机构,也有一些企业组织,如何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正是眼下最亟须关切的议题。就像普朗科特奉劝家长们的“晒娃请三思”,任何他人违法收集、监测乃至泄露数据的行为,何尝不该制止?

二○二二年七月十八日

猜你喜欢
科特成年人信息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海科特加工中心CWK1000立卧转换偏差的校准及补偿
成年人爆笑日常
成年人的辛苦
订阅信息
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CI—E 3.0配合NVMe第三款超级SSD来了
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展会信息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