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英,李梦筱,潘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县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具有“上承格局、下引实施”的重要作用[1],是落实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层级,对于保障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命名了五批共362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73 个市、289 个县)、136 个“两山”基地。县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的区域协调有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评价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助于完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为新发展阶段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随着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少学者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一是在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与实践指引基础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问题[2-3],探索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创新[4];二是选择全国、省域和特定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比如,在全国层面以省为单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5-6],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评价[7],在省域层面以市县为单元进行分析评价[8-10],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黄河流域、京津冀等特殊区域进行生态文明评价[11-12];三是已有学者开始重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比如,针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特殊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3-14],基于生命共同体、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视角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5-17],以县域农业等重要领域为对象评价生态文明建设[18]。在评价方法上,较多利用熵权TOPSIS 法、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计量模型进行评价分析,近年来有学者基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19-20],很好地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活动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既有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基础性组织单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还相对较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生态文明政策制度的落实与推进还尚未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政策措施创新有待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拟选择国家级生态市县,通过建立双三角评价模型,构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为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着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及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八项基础性制度[21],在实践中要协调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生态矛盾,坚持好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辩证统一,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2],成果体现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协调统一[23]。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是由亚太经合组织和联合国在1970 年共同提出的,模型发展衍生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模型。模型所构建的框架是基于人的行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状态,以及对生态环境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做出响应,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更好地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状态、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响应[24]。投入产出效率是经济发展效率、绿色发展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物质资源、环境污染、经济产出等在内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既能考察水平特征的变化,又能说明活动过程的效率表现,很好地辨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25]。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因此,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人类活动的行动响应,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产出效益,能够在整体上更好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本研究基于PSR 模型以及其衍生模型,增加了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构建了集“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响应”六个维度为一体的“双三角模型”。第一个三角循环是状态—投入—产出的经济层面的循环,即“直接绩效三角”,反映了在生态文明状态下进行的经济投入,包括投资环保建设、科技支出、教育支出等,着力于展现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二个三角循环是驱动力和压力—状态—响应,即“间接绩效三角”,指在潜在因素和显性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生态文明状态,面对状态相应的人类活动响应,包括开源、节流、循环利用等。该模型结合了以往研究模型的优点,将从原因到现状再到反应的过程性链条用六个维度来进行串联,反映了发现问题到认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双三角PSR模型结构图
本研究选择我国国家级生态市县,考虑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涉及我国东、中、西及南、北的16个市县。指标数据来源为2019 年所选取市县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等,如表1 所示。
表1 16个参与评价生态市县一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6],已形成“一个中心、六项原则”的规范模式、“五大体系、两大格局”的内容模式以及绿色发展路径模式[27]。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28]。在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评价目标下,根据所构建的“双三角模型”确定指标体系中准则层为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和响应六个准则层,选择确定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
表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驱动力维度指标中“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分别衡量的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情况以及人们的收入支出情况和居民生活水平,体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保障;压力维度中“单位GDP 电耗削减率”“单位GDP 能耗削减率”以及“人均水资源量”衡量的是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水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情况。状态维度指标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是衡量该地区空气污染状态,“森林覆盖率”表现的是地区的生态绿化状态,“水环境质量优良率”和“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状态;“人均GDP”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反映了该地区居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城市化水平”指标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投入维度指标频度统计中,“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体现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程度;在产出维度指标频率统计中,“每万人拥有卫技人员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衡量了当地人居生活保障情况;“专利申请数”反映了地区的科学研究水平,一个地区的科学研究水平往往决定着当地的发展上限,也间接决定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上限;响应维度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体现着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生活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的是该地区的生态建设行动。
采用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邀请12 位专家学者进行打分,实施1~5 分标度法。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统计,每一项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进行均值计算,得到最终的判断矩阵表格后进行数据一致性检验,检查在矩阵打分中有无逻辑上的错误,即需满足“CR<0.1”,见表3。响应维度、产出维度和状态维度权重较大,投入维度权重居中,其余两个权重相对较小。响应维度体现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产出维度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后的结果,状态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三者更直观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投入维度在经济层面体现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生态治理、环境建设等投入往往能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驱动力维度和压力维度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与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反映相对更为间接。可见,准则层权重分布比较客观合理。
表3 AHP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结果
其次,通过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果见表2。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对统计数据进行正向化和逆向化之后,考虑到熵值法在计算过程中运用到对数的原因,在计算权重之前对数据进行平移:
式中:为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的值,Zij为对数据进行平移处理后的值,λ为平移的幅度。
第二步,将各指标进行同度量化处理,计算在第j项指标下第i样本占该指标的比重Pij:
式中:Zij为进行平移处理后的数据,n为该指标所在维度的样本个数。
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结合式(3)和式(4)可以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熵值ej,且ej≥0;其中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样本占该指标的比重,n为指标所在维度的样本个数。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公式为:
式中:g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ej为第j项指标的熵值。
最后,通过对差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计算出第j项指标在其所在维度下的权重:
式中:m为指标所在维度的指标个数,g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wj为第j项指标在其所在维度下的权重。
通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可以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更加直观地衡量不同年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其建设水平进行量化:
依据公式(7)和(8)可以得出不同样本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分值。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的数值,为该地统计数据在统计样本内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wj为建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权重,m为指标个数;Yij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得分;Sn为第i个样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各维度中的得分;Qn为准则层第n维度的权重;Si为第i个样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最终得分。依据各地平均水平计算出的得分可以量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地区因经济、环境、政策等各因素不同而带来的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标准不同的问题。
根据前述计算得到16 个市县在2019 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分,如图2 所示。按照十分制进行换算,6 分为平均分,大于8 分为较高水平。其中4 个市县超过8 分,分别是江苏省的昆山市和无锡市锡山区、广东省的深圳市福田区、北京市的延庆区,建设水平较高;4 个市县在6~8 分之间,地处东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8 个市县未达到平均水平,包括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中部地区的湖南、广西,西部地区的宁夏、重庆,东部地区的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相对水平也还较低。从整体来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图2 研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分
根据评价结果,可将这16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为水平较高地区、水平中等地区和水平较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的地区有北京市延庆区,江苏省的昆山市、无锡市锡山区和广东省的深圳市福田区,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每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数量和卫技人员数等指标的得分较高,反映了这些市县的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等驱动力强,生态环境状态较好,投入产出效率高,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态势好,但这些地区在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以及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方面相对得分偏低,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仍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的市县,主要受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城市化建设水平、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支出以及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和卫技人员数等指标的影响,相比较而言,这些市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潜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中等的市县,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情况、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得分往往较高,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支出以及每万人拥有的卫技人员数等指标得分较低,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保障方面已有一定的实力基础,但城市化发展、科技建设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仍需亟待加强提升。从六个维度的评分情况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的市县在驱动力维度、投入维度、产出维度以及响应维度的得分较高,其中产出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在公共交通建设、医疗保障建设以及信息科技建设方面有很好发展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的市县往往仅有个别维度得分达到平均值,其中压力维度的得分最高达到平均值,说明这些地区在能源、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已有较好成效,而驱动与响应、投入与产出成效较低。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中等的市县中,压力维度和驱动力维度往往得分较高,但产出维度较低,说明有一定的经济和资源实力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还不突出。
为了进一步了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各县的综合得分为因变量,以六个准则层的得分为自变量,将其分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三层进行阶层回归分析并得出三个模型,分别为涵盖驱动力和压力因素的模型一,包括驱动力、压力、投入和产出因素的模型二,以及包含六个准则层影响因素的模型三。
如表4 所示,回归分析所得出的三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但在三个模型中压力因素均没有通过t 检验,在模型三中状态因素没有通过t 检验,其中模型三的解释力度为97.6%。驱动力、投入、产出和响应因素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产出因素的影响系数最高,驱动力、投入和响应因素次之。通过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产出和响应因素均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驱动力因素体现的是县域经济和人口发展潜力;产出因素反映的是县域通过经济投入所构建的社会保障能力及水平;响应因素体现的是县域对于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能力,状态因素体现的是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水平、生态环境状况和节能环保能力密切相关。结合16 个国家级生态县的综合评价分析,综合得分高的市县在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表现突出,比如北京市延庆区、深圳市福田区等,得分中等的市县在生态环境质量和节能环保能力表现较为突出。这说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会相对较好,具有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和一定节能环保能力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已初具成效,有快速提升的发展潜力。
表4 阶层回归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
(1)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日益增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日益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逐年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北京市延庆区、门头沟区以及密云区作为生态涵养区,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当地第三产业产值的同时提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开始注重交通道路的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为驱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江苏省昆山市加快培育壮大高新基础产业,促进GDP 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深圳市福田区优质企业高度聚集,成了优质企业孵化器,实现了全市近两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产出,GDP 增长使得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从而驱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压力日益减小。受长期传统观念、生态环境问题积淀等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负重前行,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压力日益减小。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体体现为单位GDP 能耗和单位GDP 电耗的削减率以及人均水资源量。近年来资源和能源削减率以及水资源节约集约效益逐年增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在逐年提高。比如,北京市门头沟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始落实“清空计划”,单位GDP 能耗进入降耗加速期,2017 年能耗降速相比上一年扩大了1.24 个百分点。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以及配套政策的推行落实,为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基础,降低了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3)生态文明建设状态日益向好。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表现为人们生活所处的环境状态,包括经济状态、生态环境状态以及城市发展状态,人均GDP、空气环境优良率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指标逐年提高,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日益向好。比如,深圳市福田区PM2.5浓度连续6 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均GDP 连续12 年排名全市第一;浙江绍兴诸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为优,并大力发展了生态经济;吉林省通化市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优良数达90%以上,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空气质量、人均GDP 以及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为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营造了良好态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4)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日益增加。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县在节能环保、教育、科学技术的支出逐年增加,说明了在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日益增加。江苏省昆山市加大投入控源截污工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保护河湖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圳市福田区加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投入,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创建了开放式工艺自然教育平台,加强了公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北京市延庆区加大对科技建设的投入,建立科技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基础。各县域对于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投入促进了惠民利民等设施建设和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教育投入也会为地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将会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5)生态文明建设产出效益日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产出与投入相对应,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在教育、科学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会反映到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专利申请与通过数、公共交通建设、信息通信建设等方面。各生态示范县大力推行绿色出行,每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数量逐年增加;大力推进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卫技人员数逐年增加。
(6)生态文明建设响应日益增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推进,从垃圾处理、水源地检测、绿化覆盖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推进落实,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水源地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也在逐年提升。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着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散乱污”的企业进行了管理和整治,加大了城市建成区的绿化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比如,浙江省绍兴诸暨市近年来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严格把控项目建设推进总量减排和污水污染物处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不断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围绕集镇环境、养殖污染、农村垃圾等进行综合整治,建立了垃圾简易分类制度,提高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污染物的处理率,说明有很强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力。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直面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于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分析,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目标,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区域平衡、投入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及行动响应等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区域不均衡、结构性问题。在16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县中,东部地区的评分要高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示范县评分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驱动力、状态、投入、产出和响应维度的表现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驱动力、状态和产出维度存在一些困境,说明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绿化覆盖率等指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县,城市化建设水平较高,有的可达72%,但单位GDP 能耗和电耗较高、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较低,比如北京市三个示范县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只有65%;而生态环境优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却较低,相应的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较低,会影响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动力不足。
(2)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还不足,尤其是科技投入。在节能环保支出方面,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均开始从污水污染物的处理、空气环境质量的维护以及资源能源利用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需继续加强,大部分地区的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还不足10%,有些市县对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占比还不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最高的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在2019 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19%,说明该区注重通过科技发展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和新模式,从而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3)生态环境尚存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品质还较低。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初见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照,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还较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限。比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和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在森林覆盖率指标和空气环境质量指标上与平均值差距较大;而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以及密云区在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指标上距离90%还较远。有些市县在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以及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水平还较低,绿化覆盖率较低、公共交通供给量较少、医疗卫生保障及医疗器械和人员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人居环境品质还亟待加强。
(4)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还比较滞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维度,政府主要集中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物等处理利用方面,但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两个指标上的响应并不够好,有些市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还不足40%。政府作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规划,比如在绿化水平、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要统筹地区空间、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多个方面,不仅限于污水垃圾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应全方面、全领域、全过程积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响应。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因为产业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未达标而导致评分较低,可见,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加大对这些欠发达市县的支持力度,鼓励根据自身情况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对于环境优美的市县,可积极鼓励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产出效益。经济发展是基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所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帮助其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均衡发展。
过去传统粗放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经过持续努力,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成效十分显著,加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合理规划资源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大力推广新能源产品和技术;完善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推进了生态修复恢复,提高生态环境品质。从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生态民生问题来看,还需要持续努力,在公共服务方面要保证公共交通供给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保障方面要增加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增加病床数和卫技人员数,提高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在信息技术方面,要提高信息通讯的覆盖率,保障人民获取信息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畅通,努力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
当前,有些县域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对于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支出占比还较少,限制了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升,导致在投入维度和产出维度的得分均较低,加大这两方面的投入能有效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节能环保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技术的投入,有利于县域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新技术促进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县域是新型城镇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层单元,在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及科学技术应用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应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加强县域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成立专项资金和人才队伍,也使县域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地区。
建立健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本文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还可以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在国家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框架下,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级层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县域层面以驱动力、压力、投入、产出、状态、响应六个维度进行诊断分析,进行管理制度、考核评价、责任审计等设计,以及区域协调政策制定,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管理和地区之间均衡管理,为推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县域在社会经济建设、行政管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落实推动国家战略的最基本单位。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明示范的主要载体,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利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在生态系统质量、环境质量评价中具有很好的运用,综合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本文在PSR 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驱动力、投入、产出维度,构建六个维度的“双三角”PSR 模型,建立包含33 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不同批次的部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化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总体来看仍然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品质较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响应滞后等问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发展战略下,应进一步夯实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增大投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加快构建县域生态文明体系。